我国历史有1500年“空白期”,无任何史料,究竟发生了什么

最近看到很多人又在讨论中国1500年“空白期”的问题,也就是中国从黄帝开始的五千年文明史中,有1500年是没有文字和考古佐证的,不能被认为是信史的事情。许多营销号甚至借此质疑这段历史的可信度,博取眼球。不过这段“空白期”真的无证可考吗?

美国中学教科书中的夏商周地图

实际上就算是一些西方学者也承认。在这大约1500年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宗教等多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可能是存在过一个王朝,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只是那时候中国常用的竹木材料易腐等原因而未留下文字记录。没错,并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国外就不认可夏朝的存在,不然它怎么可能出现在美国的教科书中!(上图)

而且我国发现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与其他文明的早期文字相比非常成熟,不可能是一种突然出现的文字。所以说在甲骨文之前一定还有过其他文字,只是尚未发现或者未流传下来。

甲骨文已经相当成熟

此外1959年夏墟被发现,其存在的时间与史记记载几乎吻合,也成了证明这段历史真实性的有力证据。那夏朝之前1000年的文明史有无证据呢?其实也是有迹可寻的!

一、“三皇”与农耕文明的形成

大约在一万年前,中华大地逐渐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先民们掌握了取火、建造、农耕、畜牧等生存技术,出现了著名的仰韶、大汶口、河姆渡等史前文明,而他们对应的正是传说中的“三皇”时期。不过应该说,这段历史只能称为史前文明,而不在五千年文明史内。

不过即便如此,那些有关史前文明的传说也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华夏民族来自于西北,古羌人是我们的重要先祖(也因为汉族与藏族在基因上的同源,所以我们的语言才会被称为汉藏语系)。

汉藏语系及分支

大约在一万年前,一支以游牧为生的羌人进入了水草丰美的渭水流域,并很快掌握了农耕技术,这就是神农氏发明农业的故事起源。而这个古羌人部落很可能就是渭水上游最著名的早期文明,大地湾文化。在这里我们可以称之为古羌部落或早期神农部落,而这个早期神农部落正是黄河中下游众多文明的源头。这些文明中就包括了华夏始祖炎黄部落(仰韶文化),和他们的重要对手东夷部落(龙山文化)

二、炎黄合流与华夏形成

当进入五帝时期,我们会发现这段上古历史变得更加的有迹可循和充满趣味。

《帝王世纪》记载,炎帝神农氏,以姜为姓。(部落中男性称氏,女性称姓)这或许可以作为,黄河下游的炎帝部落来自于古羌部落(早期神农部落)的证据。

因为“姜”也就是“羌”,甲骨卜辞中通称男羌为羌,女羌为姜。在上古那个母系氏族社会中,炎帝部落以姜为姓或许就体现了他们与古羌族的关系。而传说中的炎帝很可能就是仰韶文化后期,文明开始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的一位部落首领。

而黄帝在哪呢?首先黄帝部落也来自这个古神农部,按照《国语·晋语》的说法:“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也就是黄帝和炎帝是由同一部落分出,分别在黄河中下游的姬水(即汜水)和姜水建立了政权。并一起成为了仰韶文化的重要部分。尤其是渑池县的仰韶村遗址,很可能就是黄帝部落的中心所在。

只不过那时的黄帝部或许是一个更善战的部落。《史记》载:“黄帝者……名轩辕。”轩辕也就是车,与擅长农耕的炎帝部落不同,黄帝部应该更善于征讨和游猎。而且如果《史记》等书中关于“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造剑的说法为真,黄帝部应该掌握了一定铸造技术。

何况在考古发现中,距今五千七百多年前,同样属于仰韶文明的马家窑文化(与炎黄同源,炎黄部落是由渭水上游向下发展,马家窑则是由渭水向西北发展)遗址中就发现了青铜武器。黄帝部落掌握了青铜技术也合情合理。

而炎黄两部活动范围犬牙交错,自然很容易发生冲突。大约在5000年前,双方爆发了著名阪泉之战,最终黄帝战胜炎帝,两个部落合一,出现了华夏部落的雏形。当然,按照司马迁《五帝本纪》的说法,这场战争的直接原因是炎帝晚年失德,诸侯归顺黄帝,导致炎帝攻伐黄帝而战败。其实不过是两个部落的正常兴衰。

通过这场战争擅长游牧的黄帝部落击败了擅长耕作的炎帝部,两部融合加快了双方技术的交流和农牧业的发展。华夏部落日渐强大并迅速扩张,并很快遭遇了迅速崛起的蚩尤部落。

三、黄帝战胜蚩尤,却反被同化

五千多年前,同样由古羌部落(古神农部)迁出,定居在黄河下游的东夷部落同样强大起来。他们不仅学会了耕种,还掌握了高超的武器制造技术,尤其擅长制造弓箭。而东夷的“夷”,实际上就是一个背着弓箭的人。而且从历史记载来看,直到夏朝,东夷部落高超的弓箭技术还在令夏族头疼不已。在当时自然成了他迅速扩张的利器。

其实早在6500年前山东半岛就出现了大汶口等先进文明,不过大约在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逐渐被龙山文化取代,这很可能就是蚩尤部落兴起的时代,龙山文化可能就是蚩尤部落创造的文明。当时的山东半岛土地肥沃,森林茂密,进入这里的蚩尤部落很快发展壮大起来,他们融合当地文化,在文明程度上甚至要领先于炎黄部落。

于是起步虽晚但迅速崛起的龙山文化,很快成了合并后的炎黄部落的头号大患。并最终在大约4600年前发生了遭遇,发生了著名的涿鹿之战。而此战中双方部落的领袖,可以认为是中华三祖的炎黄和蚩尤。

关于这场战争的记载主要出现于神话,但可以判断双方此战主要是为了争夺华北平原的牧区和耕作地。所以蚩尤部才会侵入河北一带(炎帝领地),最后在涿鹿与炎黄联军发生了交战。

当时双方应该是遭遇了恶劣天气,但最终技胜一筹的黄帝擒杀了蚩尤部首领,结束了战争。后来蚩尤部被迫南迁,成了日后的苗蛮。

而结合《山海经》《管子》等作品对“奢龙”其人的描述,蚩尤战败后,东夷人奢龙埋葬了首领,然后带领东夷余部投降了黄帝,成为黄帝六相之一,管理东方。让黄帝成了名义上的共主。只不过奢龙代黄帝管理东夷地区并不能长久,所以才有奢龙被刺杀成为“奢比尸”的传说。

但在击败蚩尤部落后,较为先进的龙山文化迅速传播开来,甚至慢慢取代了原本流行于炎黄部落的仰韶文化。华夏东夷两部不断交流融合形成了汉族的雏形。

四、轮流坐庄

正如上文所说,黄帝虽然一度战胜东夷,并成了名义上中华各部落共主。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并不能有效控制各部。黄帝之后,他的子孙颛顼、帝俊、尧分别成为领袖,代表华夏部落依然处在相对强势的地位,但也不排除,此时的东夷已经脱离了当年黄帝组织起的部落联盟——这种脱离甚至可能是从奢龙被杀开始的。

但在之后,华夏联盟的首领却突然有了轮流坐庄的意思。开始是尧晚年将东夷的代表舜定为继承人,而后舜又将共主之位传给了华夏部落的大禹,大禹之后众推的继任者又是东夷的代表伯益。只不过大禹之子启夺取了王位,结束了这种轮流坐庄的模式。

但从夏朝与东夷的关系来看,双方或许也因此走向了破裂。与东夷九部的战争几乎贯穿了整个夏朝。

当然,这些内容只不过是小编结合史料和考古发现猜想得到的结论。也就是夏朝以前的历史虽然缺乏证据,流于神话。但参考史籍和考古发现,我们还是能看出,这些神话就像西方的《荷马史诗》,虽然加入了大量神话元素,但也有一定历史源头,并非凭空臆想。而且越接近当代,其真实性是越值得相信的。

比如三皇时期的古羌人阶段,很难将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具体为哪个人或者哪个部落,只能说在掌握了取火、畜牧、耕种等技术后,先民中已经开始流传起了这类传说。

但到了五帝时期,历史的真实性就有了很大保证。炎帝黄帝蚩尤的事迹可能是综合了几代人成绩,最后融合到了某几个人身上。但三人应当都存在自己的历史原型,即五千年前,仰韶文化及龙山文化中,某个父系氏族的部落首领。

而后龙山文化由山东一带迅速向黄河中上游扩展,则说明了两大文明的迅速融合发展。而尧舜禹的禅位过程或许正是这种融合的结果。

而再往后的夏朝,因为夏墟遗址的考古年份与史记中对夏朝记载吻合,完全可以依此认为,司马迁《史记》中对夏朝的记载是一段信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炎帝   大禹   炎黄   史记   龙山文化   仰韶文化   东夷   夏朝   黄河   历史   华夏   农耕   神农   黄帝   史料   空白   我国   部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