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火锅食事无


无之||北京


入冬第一场雪如期而至。鹅毛般的雪片漫天而落,整座城市渐渐没入雪白的世界。阵阵寒气并不酷冷,反而让人精神一擞,食欲顿开。一家人围坐桌旁,一炉旺火,一锅热汤,一壶温酒,一碗蘸料,几盘生鲜。热气蒸腾,热汗淋漓,暖胃暖身暖心。北京人说,舒坦!四川人说,安逸!广东人说,好味!《易经 • 既济卦》曰:“上坎下离”。坎为水,离为火,水火相济。“上坎下离”本是象曰,转用在烹饪上,成就了许多汤肴,最典型的莫过于火锅了。水火本不相容,火锅却反其道而行水火相济之途,使二者相依相存,成就了一道中华独有的美食。中国的火锅大略有三味之分,京味、川味、广味。京味火锅,口味咸鲜。都说是忽必烈的厨师在军情十万火急之时急中生智所致,渐为宫廷御膳。清康熙、乾隆举办的多次“千叟宴”上皆有羊肉火锅。后从宫中外流市井,走上黎民百姓的餐桌。京味火锅虽食材朴素,价格亲民,却“讲究”颇多,架势摆得很足,自带着一股子佩金戴紫的官气。


锅子讲究紫铜的,薄而轻,耐高温,导热好。羊要口外的,不能直接宰杀,要在北京养些天再宰食,肉味才不膻。羊肉要鲜切,不像现在冻食。刀要顺着羊肉的组织切,切出来全是横断面,看上去“薄如纸”,吃起来“软如棉”。大白菜要张家口坝上的,豆腐要河北涿州的,蘸料所用芝麻酱要用冷鸡汤稀释,豆腐乳要王致和的,韭菜花要六必居的。这诸多的“讲究”,无不显露出当年宫廷供奉的痕迹。如今的京味火锅,已然没有了早年的“挑剔”,那些“讲究”多成为美食节目中的往事追忆。常年在北京工作生活,吃的最多的自然是京味火锅。刚到北京那会儿,京城的火锅店还没有川味呀、广式啊这么多种类,也没有什么骨头汤、鱼头汤、菌汤、番茄汤、清汤这么多花样,清一色都是京味涮肉馆子。

那时候,单位伙食不行,每到周末我们几个外地来的年轻人就约着上街打牙祭。吃了一次火锅,大家都喜欢上这一口了。刚参加工作工资很低,涮肉虽是相对实惠的选择,但饭店里一盘肉也要一、二十块钱呢,常吃、多吃是指定吃不起的。于是大伙集思广益想出一个办法,先在路边肉铺片它十斤羊肉,肉铺卖得便宜,记得好像只有几块一斤。每人在羽绒服里揣一两斤羊肉片,装作大摇大摆地走进火锅店,坐下来后只点一盘最便宜的羊肉片、一两盘蔬菜。开涮时,夹几筷子羊肉片就不动盘了,假装吃得很慢,乘服务员和周围顾客不注意,悄悄把怀里的羊肉片掏出来倒进锅里狂涮。吃到最后,麻酱蘸料每人吃了好几碗,点的那盘肉片却还剩着几片。服务员盯着我们看看,又盯着那几片羊肉和一堆蘸料碗看看,摇摇头说:“几个大小伙子,饭量一般呐!”

都说“买家赶不上卖家精”,也不尽然。囊中羞涩,自有囊中羞涩的算计,年轻时透着些“坏水”的鬼机灵都是囊中羞涩给逼出来的。如今想来,感觉有一点儿羞涩,也有一点儿苦涩,但更多的还是快活。后来有了量贩式火锅,单位附近开了一家,每位180元,这在当时价格不菲。这家店门脸不大,口气不小,大门一侧写着“大虾随便吃”,另一侧写着“扎啤敞开喝”,门楣上写着“吃喝管够”。那会儿大家工资都比之前高一些了,一听大虾、扎啤,一个个眼睛瞪得老大,迅速约好周末中午组团前往,一涮究竟。进店一看,涮锅的食材摆满了一长桌,中间果然有一大盘新鲜的大虾,虾的个头不小,当得起一个“大”字。只是虾的数量不多,浅浅一层,只够把盘底盖住。落坐后发现,店里只有我们一桌,看来每人180元的价格还是绊住了很多人的脚步。我们一人盛几只大虾,很快把那一大盘涮完了。吃光了五餐肉、毛肚什么的,服务员立马就给端上一盘新的,唯独那个光亮亮的大虾盘子迟迟无人过问。催促了几次服务员,小伙子答应得倒是坚决利落,可就是不行动。我们把他叫到桌边,疾言厉色地一通责问,他这才嗫嚅着说,大虾后厨倒是有的是,可老板让他每隔半小时上一盘,否则老板会骂他,甚至会扣他工资。

我们一个哥们儿摸出一整盒红梅牌香烟塞给小伙子说:“兄弟,你这样呗,你就半小时一上,可每次你得把那盘子装满了,反正我们周末也没啥事,不着急走,边等边吃。你看这样行吗?”“行行行!没问题!”小伙子扫视一眼四周,动作麻利地把香烟藏进兜里。小伙子果然有信用,每次端上来的盘子都是满的,有几回满得冒尖,大虾直往地下滑落。就这样,我们涮了一下午,小伙子端了一下午,从中午12点直到傍晚六点。期间,饭店老板几次佯装路过,却没看出什么破绽,只酸溜溜地跟我们“热情”招呼:“几个棒小伙子,饭量真是可以呀!”正所谓,“你有你的张良计,我有我的过墙梯。”那时一顿饭吃那么多大虾,身体一点儿不良反应也没有。现在稍微多吃几个大虾,要么痛风复发,要么腹泻,要么呕吐。人就是这样,随着年龄增长,享受生活的条件越来越好了,可享受生活的能力却是越来越差了。有段时间,我们成了首都机场附近一家火锅店的常客。这家火锅底汤用的是农夫山泉,放葱段姜片,加适量冰块。服务员介绍说,这些冰块是内蒙草原上某个湖泊的水制成,大老远运到北京的。火锅底汤里放冰块,没见过第二家,遂戏称这家店为“冰火锅”,以示其与众不同。放入冰块之后,服务员又倒入一杯粉红色的液体,说是自酿的葡萄酒,可我认为那是杯调味提鲜的汁。最后,加入羊肉五花肉丁和鲜牛肚条,煮沸喝汤,佐以葱花和香菜碎,鲜美难言,最多一次我一连喝了5碗。十几年过去了,一想起那口汤,舌尖上顿如春潮荡漾。他家有一款沙葱羊肉卷鲜嫩无比,入口即化。价格虽高达98元一盘,可点得稍微晚一会儿就被告知售罄了。店里的蔬菜全是苗儿,白菜苗儿、菠菜苗儿、芹菜苗儿、香菜苗儿等等,一箸入口,爽嫩无以明状,难怪连老牛都愿吃嫩草呢。所有配料均为自制,糖蒜甜淡适度,脆生解腻,一咬咔嚓一声,几口就把一整头蒜给咔嚓了。烧饼新鲜出炉,冒着一股浓郁的面香和芝麻酱味。手擀面爽滑劲道,能吃出一丝童年的味道,每餐必点。人家开饭店,都要千方百计遴选人流密集的地段,一般认为,越是靠近闹市,才越有人气。“冰火锅”不然,反其道行之,选在京城边缘开店。北边一家开在首都机场路边一个村里,南边一家开在丰台一带,两家却都火到爆满,需要提前预订。张之洞一句“酒香不怕巷子深”,让“泸洲老窖”名扬天下。“酒香不怕巷子深”,道理人人都懂,品质自信却不是人人都有的。近年来,辣味火锅大行其道,成都火锅、重庆火锅各领风骚,各受追捧。以海底捞最为火爆,分店都开到了国外。川味火锅,食材不分雅俗、无论粗细,无所不能涮,黄喉、鹅肠、鸭肠、猪脑、肥肠等为其特有。其味则麻、辣、烫,其性则浓烈、刚猛、豪放,既是气候湿热所迫,也是荒蛮巴蜀之余烈。其吞辣咽麻嗜烫的气魄,让人想到蜀道之难,想到剑阁的峥嵘与崔嵬,想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豪壮,想到川军出川抗战高举着的那面“死”字旗,想到十万川娃十万兵的激烈壮怀。一个鸳鸯锅、一个九宫格,味之浓烈,能让人吃得激情而亢奋,深刻而动容。有人说,左思在洛阳纸贵的《三都赋》之《蜀都赋》里就对川味火锅有过描述,并以文中“金罍中坐,肴鬲四陈。觞以清醥,鲜以紫鳞”四句为证。反复查阅资料,总觉此说有些穿凿,终不敢附和。金罍是饰金的大型酒器,觞是酒杯,清醥是清酒,似都与火锅无关。肴鬲四陈、鲜以紫鳞两句讲的是菜肴如何丰盛、新鲜,好像也很难与吃火锅直接挂钩。有人把“肴鬲”解释为肴烟甚至烤肉,则更是与火锅差之千里了。

火锅为中华美食独有,而老外普遍喜欢猎奇,喜欢尝新,因而多对火锅尤其是辣味火锅情有独钟。据说,北京首钢男篮三连冠功臣马布里就很喜欢吃辣味火锅,我曾在网上看到他吃海底捞的视频,一副很娴熟、很享受的吃相。欧洲访学期间,需要请外国师生时,我多选择川味火锅。我不会做饭,中餐馆又太贵,就想出个办法:从川菜馆买一锅鸳鸯底汤到宿舍,自己切肉、备菜,学着调蘸料,既经济实惠,又有气氛,外国朋友们每次都吃得酣畅淋漓,满意而归。我爱吃糖蒜,每次都会咬咬牙从华人超市买它10头佐餐,也让老外尝个新鲜。只是华人超市的糖蒜价格不菲,10头糖蒜加起来快赶上半条羊腿的价格了。欣慰的是,糖蒜很受欢迎,每次都被一扫而光。老外竟也喜欢吃糖蒜,让我感到意外,感到欣喜。 广味火锅,生猛鲜食,原汁原味,如泽国水乡一般清秀淡雅,将生活沸煮于一个“鲜”字之中。虾贝蚝鲍,鸡鸭鱼肉,果蔬瓜豆,皆可新鲜打边,但求味之本、味之极,尽享舌尖之福。这份重在寻味的细民小资,其对待一粥一饭的极端认真,或许正是广味火锅乃至整个粤菜之魅力所在吧。 看了《舌尖上的中国》关于打边炉的介绍,口生馋涎,专门品尝过几回,有些失望,感觉如今的打边炉被改良得走了原样,除食材鲜活之外,无更多特色可言,蜕变得与普通火锅大同小异。白居易《问刘十九》“红泥小火炉”一句,“小火炉”被说成是打边炉的前身。此说听似有理,却不经深究,缺乏令人信服的考据。期待美食或历史方家展开权威论证,好好挖掘一下各式火锅的历史文化底蕴。有一次,在京城一家打边炉聚餐,结识了洪雨。朋友介绍他时,只说了一句“洪雨自己干,干得很不错。”洪雨上穿圆领老头衫,下穿水洗布大裤衩,脚上拖着一双起了毛边儿的布鞋。一会儿给大家斟酒,一会儿跑出去催菜。酒只喝“小二”,连着喝了三四个,酒量够可以的。烟只抽白牌“中南海”,这事儿我能理解,我尝过“中南海”,这烟香型特殊,抽上它,别的烟就都抽不惯了。几小时下来,大家起坐喧哗,觥筹交错,洪雨始终憨憨“听讲”,一副敬仰的目光看着身边所有人,不时咧嘴一乐。待大家安坐而食,他便插空给大家挨个敬酒,说一句“你随意,我干了!”散席的时候,不知谁说了一句,洪雨跟我是一个方向。让他顺路送我一下,洪雨当即热情相邀。“哎哟,大奔啊!”“哎呀,还有专职司机呐!”我一边上车,一边惊异地看着洪雨。“哦,酒后不是不让开车嘛。”洪雨憨憨一笑。“你这奔驰不会是手工的吧?”我摸了摸木制扶手。“大哥好眼力,确实是。”洪雨又憨憨一笑,“我这人没啥爱好,不好吃,不好穿,就是喜欢车,嘿嘿,奔驰、宝马出来新款,我就想法弄一辆,摆弄摆弄,过过车瘾,嘿嘿!”自那以后,每每想到洪雨,总会想到火锅的水火相济,洪雨如水,商海似火,怎能不相济?食事即世事。论美味,论食材,论烹饪,火锅远不是中华美食浩瀚星河里最耀眼的那一颗,却因水火相济而为世人所嗜,迄今已在舌尖上行走了1900多年。

图片/作者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边炉   水火相济   火锅   京味   舌尖   大虾   北京   羊肉   小伙子   服务员   散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