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60大寿时感叹自己无后,儿媳突然跪下:您其实还有个儿子

开封古称汴京、东京、汴梁,开封在古代是北宋的国都,当人们提及开封时脑海里不自觉的会想起《清明上河图》和一首歌谣“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可想而知包青天的美名和《清明上河图》的繁华三千就是开封的一道自成广告。

中国民间一直以来都流传着包拯的很多传奇的故事,如大义灭亲、斩陈世美、夜判妖魔,公审石桥、铡太师等等。当然这其中的故事真假就需要自己个人去辨别的了,但无一例外,包青天始终是故事里的正派人物。

中国历史上所记载清官有许多,不乏那种为民为国身怀大义的,但在历史之中的诸多清官首指包拯包希仁。包拯不论是在影视剧中还是正史当中,包拯都是清官之表率,素有包青天之美称,百姓又敬其功绩,又称他包公、包龙图,此等敬重之情溢于言表。

影视剧中的包大人和正史的包大人唯一不同的就是正史的包拯较为崇尚武备,他认为向辽人交岁币是不可取的,这种弱民之事是在动摇大宋的根本,只有强边防铸利器,选强将练精兵用以战争和防御,可是包拯双拳难敌四手,仁宗又软弱也不敢违背祖宗的话,文官集团也不想看到武人崛起,同时仁宗时期宋朝的财政也是较为紧张的,故而包拯的建议微乎其微的。

关于包大人的故事一直留存至如今,千年岁月里竟无一人敢说包公一个不好,可想而知包拯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哪怕是那类恶贯满盈之人都不得不尊道包拯一声包公、包青天。

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等等贤德都是能在包拯身上看见的,从他年少知学开始,都已经在冥冥之中立下过大誓,要为天下百姓请命,亦要守这天地之正道,还太平于天下。

贯彻着此等崇高思想的包拯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和黑暗势力对抗,即使是那万人之上的皇帝,包拯也是秉持着心中的正义,为民请命。故而民间又把包拯供为神祇,白日审人,到了夜晚就审鬼,久而久之神话传说中这十殿阎罗中的阎罗王就成为了包拯。

还有一个趣事,古人常把有能力的人称为星宿下凡,当然包拯也不例外,只不过他被百姓们认为是奎星下凡,虽然掌天下文运,又是白虎七宿之首,但是其形貌是黑脸,这下以讹传讹,竟生出了包公是个额带月牙面如黑炭的传闻。可就是这样的传闻是民众都是喜闻乐见的,因为古人的观念中总是觉得贤人们都生得不凡,别于普通人。

要想知道包拯如何受到当时人们爱戴,可以从一则北宋碑文中看出来。“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而这块碑文上包拯二字已经被磨平,这并不是恶意的抹去,而是人们长时间抚摸此二字导致包拯的名字在日久天长岁月中被抹掉。至于为何非要摸包拯二字,不就是因为敬怀嘛,普通大众们是无比渴望官员都是包拯这样的。

虽包拯一生为民,可天不善圣贤,包拯的子嗣孙儿相继在包拯之前夭折去世,到了头发花白之际膝下竟无儿孙嬉闹,徒留的只是一位老父抹泪,以至于包拯过六十大寿之时长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包拯这一声叹息饱含了很多的情绪,就像这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样,代表着数种不同的理解。第一个理解是没有对父母尽到后代的责任,有后代和没有后代一样。这也是代表了包拯以抱怨的形式来表示对儿孙的思念。第二种是不孝顺父母的事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这里也是包拯对自己嘲讽和批判。他敬父母,行孝道,可最后却让孝绝于自身,使包家再无后人,愧对了父母也愧对了先祖,这样的不孝之人是罪孽深重的。

至于包拯为何在六十岁时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也和当时包拯所在的北宋王朝有关。北宋时期正是儒家思想的巅峰时代,这个时代是儒家的天下,而在儒家的思想观念百善孝为先,是故孝道思想贯彻着每一位儒家学子,所以包拯也不例外,包拯的孝顺之心不并低于他那颗持正之心。

关于包拯辞官尽孝之事,我相信很多人都应该听闻过。孝道是包拯家风的根本所在。想知道包拯的家风,就要从那个时代背景说起。

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首先开展重文轻武模式的王朝,得益于宋朝的政策,士人学子们得到了更高的权利和福利。包拯在二十九岁那年得中进士,可别觉得只有状元榜眼之类的才能当官,这也就太小看进士这两个字的含义了。

在宋朝得中进士就是等于得到了官位,只要包拯愿意立马就能从民变成官,要知道很多读书人穷极一生就是为了当官,不管他们是为了施展心中的抱负还是为了成为人上人,他们都是想当官的。可要从民变成官何其难,万人选一,千人再进一,可是包拯在这种大条件下却没有选择做官,反而他却回到家里去侍奉父母尽子女孝道去了。

心中虽有大义,但不得忘尽孝道。忘孝者,何有大义可谈,不如豺狼虎豹,是为畜牲不如!一家不能治,何以治天下?不孝父母,何以生慈悲之心为生民请命?

拯不愿让父母受车马劳顿之苦,先是情愿降职调任,从一县的一把手变成一个“卑贱”监收税官,为的就是能离父母近一些,好能常常回家看看,尽子女孝道。要知道包拯此番不止是减薪降职,更是把前途给毁了,若为知州便是主事之官,往后若无犯错,定然能平步青云,可为了能孝敬父母,情愿做了一个和收税挂钩的“贱官”,甭管以后怎么升职加薪依旧是低“主事之官”半个头,在某种程度下这类管仓库和收税的官员和武官差不多。

其次包拯更是不愿让父母离开故土,而受到思乡之苦,主动请辞官位回到父母跟前侍奉二老,尽儿女之孝。无数人渴望的官员身份却被包拯主动抛弃,难不成包拯不想实现他心中的大义了吗?不!因为在他眼中父母老矣,而子不养、子不于膝下尽孝是大罪!以自得大罪于身,何以使天下无罪呼?

守孝十数年,蹉跎了整个青年岁月,可这样并没有让包拯的那颗刚毅而正直的心被尘封。他就像是一柄即将出鞘的神剑,将荡去世间邪恶。十年磨一剑说的就是包拯,在这十数年中,包拯于民间观民生闻百事,他逐渐洞悉了民需要什么国需要什么。

包拯的孝当然也离不开他妻子的支持,包拯一生有两位妻子。第一位妻子李氏,才和包拯生活一年便病故而去。包拯并非无情郎,也知画眉举案,情相悦。原配的去世令包拯深受打击,郁郁寡欢了许久,但包拯心中有抱负,之后又重新振作了起来。

我想大概包拯也曾笑着对他的妻子说过心中抱负,而他的妻子也因当笑着回应包拯一定会实现的。而在夜晚之中包拯难免会想起妻子的点滴,只有全心全意的投入工作和学习当中方才能减轻痛苦,而且与妻子所言,是为君子之约,必然要实现之!

失去原配的包拯后来被家人安排娶了第二位妻子,包拯虽然娶了续弦可他并没有收过任何一位妾室,这点比那些把妾当做物品送人的士大夫好了不知道多少。

包拯的第二位妻子姓董,出身富贵,是妥妥的大家闺秀,性格温婉贤淑。关于董氏的一生都和包拯相敬如宾、恩爱有加。她和包拯前妻李氏一样都支持着包拯,也希望包拯的抱负得到实现,当妻笑着对夫“说没关系的,一定会实现的”。我想没有几个男人能绷得住吧!

二人婚后孕育了一子二女,两人虽然在现代人眼中是一对恩爱的模范夫妻,可是这在古代却犯了大忌讳,因为古代的医学并不发达,导致小孩们夭折几率很高,所以古人们尤其是上层之人不管是为了自己的欲望还是为了后人传承,都会找小妾给自己多生孩子。而包拯却没有给自己找小妾。

所以刚毅的包拯唯有在后裔问题之上哭泣过,他与他的妻子董氏所生之子,先他而去,这也不是最可悲的,他的长孙也是先他而去,长孙和儿子的先后离去,让包拯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即使再坚硬的内心也会出现裂缝。

包拯长子名唤包繶,是在包拯他三十四岁之时出生的,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包拯可谓算得上是老来得子了,可是包拯并没有宠溺他这个唯一的儿子。在包拯的教育之下,包繶逐渐成长,在他十九岁之时娶了妻子崔氏,而本人也是深得包拯真传,为人谦和果敢,为官清廉,富有一腔治国抱负。

奈何天妒之,不愿再让包家再出一贤德,包繶娶妻生子的第二年便因病去世,这一年包拯55岁,以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唯一的儿子虽然已走,内心也很痛苦,可这并没有击垮包拯,反而和第一次失去妻子时一样,把心神放到工作上面,全心治理起贪污腐败之事。

而对于儿子的媳妇崔氏时,包拯不忍她年纪轻轻就守寡,鼓励她再嫁。可崔氏非但没有再嫁,更是言明要替夫尽孝,扶养儿子长大,死为包家人,死为包家鬼。见崔氏态度坚决,包拯也不在去说教,他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虽然唯一的儿子走了,可膝下还有孙儿也算有个寄托,然在儿子走后没几年,包拯的这个孙子也夭折,时年仅有五岁。儿子因病离世,孙儿也因病离世,包拯一家也没有谁有遗传病,可儿子和孙子却相继死亡,这不得不让人想到阴谋。

包拯作为一名刚正不阿的清官,自然而然就得罪了很多人,如包拯疏浚惠民河就得罪了很多人。惠民河常涨水为患,大水时“门关折,坏官私庐舍数万区,城中系栰渡人”。包拯就此开展调查,在一系列调查中得知河水泛滥的原因竟然是官员大族们在河上建造了很多违章建筑。

官员大族们凭借手中的权利侵占民河,不顾百姓死活,包拯可不管这些权贵如何厉害,他毅然下令,将所有跨河修建的楼台、花园、水榭全部拆毁,最后方使河水得以通畅。包拯做过很多的针对不法权贵们的事,所以权贵们早已对包拯深痛恶绝,可迫于包拯在民间的名声,他们并不敢动包拯,但这并不代表不敢动包拯的儿孙。当然这只是个人的看法不代表主观历史。

当包拯的孙儿离世的那刻起,包拯真正的如同一个普遍老头一样,内心被苦涩和绝望填满,儿孙的接连去世是对包拯的致命打击,包拯的身体也开始日渐衰败,其妻董氏也是日夜以泪洗面。为了不让包家绝后,董氏第一次越过包拯做了主,她帮包拯纳了一个妾室,一开始包拯是拒绝的,可在妻子的苦口婆心甚至以死相逼和包拯在那种绝嗣的绝望下,包拯纳了媵妾,媵妾地位上可比妾高多了,属于半个妻子,只有妻子的亲近之人方可成为媵妾。

包拯纳了媵妾孙氏后,足有一年孙氏肚子也不见动静,包拯以为是自己年岁已大的缘故,所以再次深陷绝嗣的绝望中,而年少的孙氏和包拯并无话题,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好,终于再一次争吵当中,包拯就把孙氏赶了出去。

到了这里包拯有许释然了,他重新燃烧出热情,既然无后那么便把最后的时间献身在大义之中吧!可这种释怀在董氏眼中是痛苦的,作为枕边人的她能清楚的感受到丈夫的痛苦。

包繶和包文辅也是董氏的儿子和孙儿,她当然也心痛万分,可是丈夫也是她的心头肉,她不想让丈夫一直那么痛苦,董氏就强打着精神准备张罗着包拯六十岁的生日,希望丈夫能借此机会开心一下。当包拯的六十岁大寿时,前来的宾客如云,他们送贺上来的礼物不乏贵重品,可包拯对于这些贵重品是谢绝的,人来可以礼物就罢了!

虽然大寿之上是一片欢声笑语,可包拯内心深处依旧是充满落寞,尤其是想到像他这年纪的人再过寿之时的,儿孙满堂,膝下承欢,儿孙齐齐来祝寿的画面,而他呢?已经绝嗣了…阴霾环绕,包拯在寿诞之中接连叹息了好几次,明眼人一眼就知道包拯在叹息什么了。众人心照不宣,不提半点关于儿孙的事,一旁的董氏暗自神伤,她好像好心办坏事了。

当包拯还在伤心难过之时,一个意外发生了,就是这场意外的发生却给包拯带来了惊天喜讯。他的儿媳崔氏突然抱着一个正在襁褓中的婴儿,从外面走了回来。众宾见到这一幕,无不起好奇心,各种猜测也从心底冒出,在宾客好奇和包拯夫妇不解的眼神中,崔氏眼圈一红,向着二老跪下,举起婴儿哽咽着说道:“父亲,这是你与孙氏之子!”

  崔氏的话不亚于一枚重磅炸弹,瞬间满堂哗然,就连包拯夫妇都惊得一个踉跄。包拯好歹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他深吸一口气,示意妻子上前抱过小孩。待小孩抱至身前,包拯仔细打量着小孩,见婴儿眉目间确实和自己有几分相似,可事情还没有搞清楚,于是包拯压制住喜悦之情,他故作平静的询问儿媳妇崔氏这是怎么回事?

崔氏抹了抹眼泪,她道出实情来。原来孙氏在被包拯赶出家门时已经有了身孕,然孙氏本身脾气就倔强,又因为和包拯性格不合,又有着少女心性,本想着给包拯惊喜,谁知道包拯不解风情,反而导致两人发生争吵,包拯一怒之下驱走了孙氏,而孙氏也恼羞成怒,就瞒下了已经怀有身孕的信息。

孙氏离开包府后,也不曾想拿掉这孩子,因孙氏也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儿,虽然气恼包拯,但内心还是敬佩着包拯的人品,既然她有了包拯的孩子,那么就不该让包拯绝嗣。

而崔氏和孙氏年纪相仿,二人在包府时,关系较为亲密,她见二人争吵,就想着让二人缓和,于是主动登上了孙氏的娘家,这一登门就发现了孙氏情况不对,疑是怀有身孕的症状,但她不敢确定,而孙氏也是死活不说,崔氏也是个聪明之人,她来了一个缓兵之计。

崔氏之后时常登门,不止带些钱两礼物给孙氏问寒问暖,还陪着孙氏聊天畅谈,随着时间推移崔氏确认了孙氏已经怀孕了,所以她就直接明问了,而出于对崔氏的信任和眼见已经变大而隐瞒不了的肚子,孙氏索性告诉了崔氏她怀上了包拯的孩子。

而崔氏本想让孙氏回府,可孙氏就是犟驴一头,始终不愿意回府,而且还用孩子威胁崔氏不能把这件事说出去,崔氏没办法只能顺着孙氏的意。后面孙氏产下一名男婴之后,崔氏暗暗松了一口气,本想着一步一步的把孙氏诓回去,可包拯六十岁大寿之日的叹息让她这个做儿媳的感到难过,说好要为亡夫尽孝,可父亲的大寿之日却让他伤心,于是崔氏冲出包府前往孙氏娘家,在好说歹说甚至是祈求的情况下,孙氏同意了,于是才会发生了这一幕

得知真相的包拯大喜过望,所有阴霾一下子被通通扫光,他给他的第二个儿子当场取名包綖,后改名包绶。也算天有一线怜悯,包拯不至于绝后。而包绶和他的父亲哥哥一样,为人正直清廉,严于律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刚毅   儿子   孙儿   孝道   大寿   儿孙   大义   儿媳   抱负   妻子   父母   心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