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女子19岁才结婚,嫁妆之重成为负担,陆游都愁凑不起嫁妆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如今社会,男女晚婚的现象越来越明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住房、就业、交通、彩礼等等,相比之下,古代的婚姻就没有那么多的附加条件。按道理来说,古代是不太会出现晚婚现象的,影视剧中常听的小女子芳龄二八,即是指女孩到了16岁的年纪,可以结婚了,大多数朝代也确实是有早婚的规律存在。

但是在宋朝,明明是经济发展较为繁荣的时期,却出现了较为普遍的女性晚婚现象,这种不寻常现象的发生,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深层原因呢?

一、宋朝女子晚婚现象存在普适性

在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的古代,朝廷对于人口的需求非常大,历朝统治者一般都会出台相应的政策来促进生育,鼓励早婚也是较为常见的一条。

宋朝也规定了男女成婚的法定年龄,沿袭了唐代的相关规定:

“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

就是说少男年满15岁,少女年满13岁就可以结婚了,直至南宋时期,依然是执行这样的年龄规定。而且司马光认为,男性应在30岁前娶妻,女性则要在20岁之前嫁人,否则就是婚姻失时,也就是所谓的晚婚了。

“男不过三十,女不过二十耳,过此则为失时矣。”

但事实上,与其他朝代相比,宋代女子结婚年龄明显偏大,比如宋代以前的唐朝甚至三国时期,女子大多是17岁左右结婚,而宋代之后的元清时期,女子平均结婚年龄也未到18岁,但是宋朝,却出现了十分普遍的晚婚现象,大多数女子是在19岁左右才有婚配。

二、宋朝女子普遍晚婚的原因

厚嫁之风

由于宋朝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重礼风气的蔓延,导致宋朝逐渐盛行厚嫁之风,不同于如今的彩礼,厚嫁之风主要是指女子出嫁时,娘家必须陪送足够价值的厚重嫁妆。

比如宋朝时期福建等地,甚至有人不得不贷款给女儿筹备嫁妆,而且,厚嫁之风并不限于某一州一县,而是宋朝时期的基本国风,如果置办不出较为奢侈的嫁妆,家中长辈碍于所谓的脸面,宁愿放弃嫁女。

“民务浮侈,殊不依仿礼制……富者以豪侈相高,贫者耻其不逮,往往贸易举贷以办。若力有不及,宁姑置而不为,故男女有过时而不得嫁娶。”

厚嫁之风严重到什么程度呢?甚至出现皇家的宗室女子,也无法及时筹备足够的嫁妆,不得不延迟结婚。主要是北宋中期之后,皇族宗室人口越发庞大,而官方财政也出现明显的阮囊羞涩,朝廷不得不一再削弱对皇族宗室的资金补助,对于那些大家大户而又没有收益作为支撑的宗室之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出现了皇族宗室也难以维持生活的局面,更遑论堪称天价的嫁妆,有宗室女因此直到40岁都不能正常出嫁,甚至为了维护皇家颜面,还需要谎称是自愿不嫁。

“有司乏财,不以时遣,南外宗女,有逾四十不嫁者”

皇族宗室如此,官宦之家也是同样的情况,宋朝虽然推行高薪养廉的政策,但并非常态,所谓的高薪也只是局限于一些高官权贵,在宋朝多数中低级官员的俸禄并不理想,甚至有些官员的工资,都不足于维持一家人的日常开支,甚至还出现过拖欠官员工资的情况,王安石就曾上书表述过官员工资低廉的问题,后来闻名于世的王安石变法,想必也有提高官员工资的想法在内。

不少史书中常见的历史名人,都曾为家人的迟迟未婚而忧心忡忡。

比如曾巩就说过,他有十个妹妹,九个未嫁,怕无力帮扶妹妹,使她们晚婚。

“吾妹十人,其一蚤夭,吾既孤而贫,有妹九人皆未嫁,大惧失其时,又大惧其所归。”

而陆游,儿子30未娶,女儿20未嫁,希望朝廷能适当提高俸禄,“使可毕一二婚嫁”。

范仲淹更是上书直言:

“在天下物贵之后,而俸禄不继,士人家鲜不穷窘,男不得婚、女不得嫁、丧不得葬者,比比有之。”

官员之家,给女儿筹措嫁妆都面临不小的难题,更何况平民百姓。

“著破箱中欲嫁衣,翠颦何止只忧葵。春来偷摘斑斑发,泪湿菱花只自知。”

不少贫家女子,由于家庭困难无法出嫁,只能暗自垂泪,甚至有不少女子,担心家中被救贫困,一旦出嫁之后无法帮扶父母,自愿晚婚从而能照顾父母。

由此可见,厚嫁之风,无疑是宋朝女子晚婚的最大影响因素。

慎选其婿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传统礼教的思想中,男女婚姻大事应听从父母安排,在宋代,女子的婚姻往往由不得自己做主,长辈的意愿是凌驾于子女之上的,甚至宋朝律法也支持这样的礼教思想。

《宋刑统》规定:“诸卑幼在外,尊长后为定婚,而卑幼自娶妻,已成者,婚如法。未成者,

从尊长,违者杖一百。”

而宋代以文立国,崇文抑武,整个社会散发强烈的重才重文的氛围,在此种环境的熏陶下,多数父母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嫁给一个有才之人,能有功名在身更好不过,“妇人女子皆知爱才也”,甚至连皇帝也“欲求儒生为主婿” ,为此,宋朝还一度出现“榜下择婿”的盛状。

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提婿’,亦有缗钱,谓之“系捉钱”

与如今重财的理念不同,宋朝家长普遍希望女儿能“择善士而嫁”,但有财者甚多,有才者甚少,一挑再挑,导致宋朝女子很容易错过法定的结婚年龄。

结语

在商品经济繁荣的宋朝,虽然社会的经济和文化,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但是女子晚婚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大多是因为社会厚嫁之风的兴起以及父母择婿的谨慎。

"厚嫁女"和"榜下捉婿"风气的盛行,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礼教的世俗观念,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却也在另一层面,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引导。

许多家庭因为女儿的嫁妆问题不堪重负,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嫌贫爱富不良风气的滋生,甚至盲目攀比,对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产生了不良导向。

加上古代落后的重男轻女思想,导致宋朝时期的溺(女)婴现象极为突出,新生代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在晚婚现象较为突出的现今,如能吸取宋人晚婚现象中隐含的经验教训,势必可对如今的婚姻理念,起到积极的促进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书仪》

《二程遗书》

《二程文集》

《续资治通鉴长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嫁妆   宋朝   女子   宗室   皇族   宋代   官员   负担   时期   现象   父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