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热闹!蕉城城隍巡游、舞龙线狮……久别的浪漫~

花絮看不够!超震撼的正片来啦

带你一秒穿越现场

感受热闹非凡的城隍爷巡游!

2月15日(农历正月二十五)

蕉城城隍爷巡游

这场久别重逢的“闹春会”

不经让众多市民发出感叹

“太震撼了!真的好久没有见过了”

城隍爷巡游所到之处

锣鼓喧天,礼花齐放

晚上7点

佳木斯队伍、欢乐腰鼓队、花船队、

公背婆、舞龙队、进香曲、

戚继光表演、线狮队、汉服展示...

各类表演精彩万分

人声鼎沸,来来往往

喜庆的锣鼓响彻天际

浓郁的古闽风情就在眼前

鞭炮流火,秧歌舞雀跃

被疫情尘封已久的思念

如今触手可及

一年一度的蕉城城隍老爷出巡

感动、喜悦、震撼、欢腾…

人潮涌动

百姓们在城隍庙及城隍老爷出巡的沿路

参拜、祈愿、祝祷

期盼着新的一年万事胜意

从2月15日至17日

为期三天城隍巡游

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几千年来

城隍爷在蕉城人民心中

是保佑民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神灵

城隍文化象征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推动蕉城地方文化大繁荣、大丰富

宁德城隍神

为什么宁德到现在还能像新年一样热闹,为什么会有如此震撼的“万人空巷”之景,为什么宁德人民对城隍神如此敬重爱戴。

这一系列的问题这就要从城隍的起源说起。

城隍神是中华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能被奉为城隍神的一般都是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为儒教《周官》八神之一,也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是具有民族凝聚力的传统文化之一,更是民间信仰的一个重要环节。

唐宋时城隍神信仰滋盛,宋代列为国家祀典,元代封之为佑圣王。到了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四等,岁时祭祀,分别由国王及府州县守令主之。

宁德的城隍敕封“威灵公”,可见其地位相当之高。洪武三年(1371)诏令天下,各地城隍之神,只称“某府(州、县)城隍之神”,此时宁德也不例外,官方称“福州府宁德县城隍之神”。但宁德民间百姓,仍称其为“威灵公”,可见城隍在宁德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宁德城隍庙建于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有近900年的悠久历史,明清重建、重修多回,陆游《宁德县重修城隍庙记》有“祠故在西山之麓,绍兴元年,知县事赵君诜之始迁于此。”

除了城隍爷外,最重要的角色为黑白无常。在宁德民间,“黑白无常”称“赤白二爷”,台湾俗称“七爷、八爷”。因高者(白无常)为一丈二尺,还称“丈二伯”(大二伯),又叫“高伯”,黑无常矮,又叫“矮伯”。

城隍游神

城隍出巡的目的一是为了出城缉拿危害百姓之鬼魅,保四方平安;二是专查屈死鬼魂,平反冤假错案。

宁德赤白二爷出巡是宁德城隍信仰有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特点之一。赤白二爷在城隍爷出巡的前一天扫街,也可以看作是为城隍出巡打前站。

到了巡游那一天,城隍爷携六司、八将巡游,各境赤白二爷陪同护驾,其仪仗队每次往往百人以上,再加信众及围观民众,参与者数以万计。

蕉城城隍庙历史文化街区

城隍文化发展到现在,除了游神这项民宿活动之外,还保留和衍生了很多独有的文化。其中蕉城区城隍庙历史文化街区就在2020年被认定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从古至今,千年以来,这里发展为了蕉城的政治文化中心,交通便捷,人文荟萃,名贤辈出。

宁德旧县衙、城隍庙、状元里门楼、崔氏大夫祠、蔡氏家庙等明清建筑傲然屹立于城市之中,成为城市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里也孕育出了很多历史名人,比如宋代理学家朱熹的门徒陈骏、郑师孟,状元余复,元代理学家陈自新等。

陆游在绍兴二十八年入闽任宁德县主簿。创作了《宁德县重修城隍庙记》。文章中指出:“宁德为邑,带山负海。双岩、白鹤之岭,其高摩天,其险立壁,负者股栗,宁德为邑,带山负海。双岩、白鹤之岭,其高摩天,其险立壁,负者股栗……”这对于我们了解宋代宁德的社会、民俗很有价值。

这份久违的感动还在继续

今明两天游神活动依旧浩浩荡荡

每晚7点准时守候

小时候那种壮观的记忆

一下子涌现眼前

城隍爷

保一方城池,得万民敬仰

带着虔诚的心

和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

向城隍爷祷告吧

出品:蕉城区旅游开发建设指挥部

编辑:淑琴

审核:刘宁芬 杨超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城隍   城隍庙   宁德   舞龙   宋代   街区   历史文化   无常   热闹   民间   百姓   浪漫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