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惨帝陵,到底是哪个朝代?

历经千载岁月长河之后,什么才是一个逝去的朝代最后的脸面?我坚定地投帝陵一票。


秦始皇陵全景 图源:摄图网

汉阳陵遗址鸟瞰


无论是端庄浩大的秦始皇陵,还是规整方正的汉代陵墓群,亦或是秀丽端方的唐代帝陵、古朴宏大的明清帝陵,都是当时朝代风气的鲜明代表。


清东陵 图源:摄图网


可是,宋陵呢?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朝代的宋朝,有着两个相似而不同的陵墓群。


正如宋代本身。从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算起,到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蒙古统一,百臣负少帝投海为止,前前后后,宋代统治了中国近320年。


《清明上河图》局部,足见昔日北宋的繁华


它可以是一些人眼中的天堂。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皆是百工竞巧、文化繁荣。如同陈寅恪所说,“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


它也可以是不少人认知里中国的耻辱。国事内忧外患、官场腐败冗余,面对侵略不仅不敢反抗,还冤杀自家将军,只能弃城逃跑,丢盔弃甲。


崖门炮台,依稀可见崖门古战场 图源:地球旅客 摄影:孤城


但这些都只是宋朝的一部分,要了解真正的宋代,就要将两者结合起来看。


宋朝的皇陵也同样,北宋帝陵是繁华的、精致的;南宋帝陵是朴素的、精简的。将两者结合对比,才能窥见其后真正的宋陵味道。


宋陵简史


根据记载,在中国的历史上,宋朝一共统治了320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宋代一共有十八个皇帝,南宋、北宋一朝九个,分布得十分规整。


宋代十五帝,还有南宋最后的三个小皇帝,由于是逃亡过程中被俘、病死、投海,未曾收录

其中,大部分的宋代皇陵都算得上是“聚族而居”,他们选定一片风水宝地,自己和自己的后代们便也葬在这里。


北宋时期,这个位置在如今的河南巩义市(原巩县),而南宋皇陵的位置则在今天的浙江绍兴市。这是两处最集中的皇陵区。

对北宋皇陵而言,最为常见的说法是“七帝八陵”。分别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宋太宗赵光义的永熙陵、宋真宗赵恒的永定陵、宋仁宗赵祯的永昭陵、宋英宗赵曙的永厚陵、宋神宗赵顼的永裕陵、宋哲宗赵煦的永泰陵。


除此之外,宋太祖之父赵弘殷在赵匡胤登位后,也被追封,以皇陵规格下葬,即永安陵。既是七帝八陵中缺少的那一帝,也成为了宋代皇陵建造之始。


1995年,河南省按照历史原貌对永昭陵的地面建筑进行了复建 图源:摄图网


不过,并不是所有皇帝都如愿葬在了他们选好的墓地之中。


北宋的最后两位皇帝——宋徽宗与宋钦宗,由于被金国人俘虏,客死五国城。在他们死后,南宋以归还太上皇(宋徽宗)尸体为条件割地求和,金世宗便将徽宗遗骨归还,葬在了浙江绍兴。同时在巩县筑衣冠冢,名“永佑陵”。


后来,宋钦宗在北国落马而死,金世宗把宋钦宗以一品礼葬巩洛之源,名为“永献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下葬时的身份已经不是皇帝了,也没有以皇帝的规格下葬。甚至都找不到了……


相对于北宋的跌宕,南宋皇陵的历史倒是没有那么多波折。自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南下后,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建立南宋。


一直到元兵南下前,南宋一直在这里繁衍生息。


宋六陵,基本上就只有这一块碑记了 图源:网络


南宋皇陵如今被称为宋六陵,包括宋高宗永思陵、宋孝宗永阜陵、宋光宗永崇陵、宋宁宗永茂陵、宋理宗永穆陵、宋度宗永绍陵等南宋六帝、后的陵墓与北宋徽宗陵寝。


而南宋九帝中剩下的三位皇帝甚至连皇陵也没有,宋恭帝赵㬎退位降元,远上西藏,因文字狱而死,没人知道他葬在了哪里。而他的兄弟赵昰因风波病逝,赵昺于崖山殉海,这两位小皇帝都葬在广东沿海地区。


陆秀夫抱着宋少帝跳海殉国 图源:搜狗百科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宋尚且有力反击之时,南宋君臣仍旧抱着打回北方、收复失地的想法。因此,他们将皇陵叫做“攒宫”,也就是规模较小、临时停葬的行宫,希望在未来有一天,可以迁葬回归祖坟。


只不过,“暖风吹得游人醉”,杭州还是成为了南宋终其一朝的临安,临时停驻的“攒宫”,也成为了南宋皇帝最终的归所



一脉相承的宋代皇陵


不过,即使南、北宋帝陵“两地分居”、“各过各的”,也改不了他们从根上是一家子的事实。


如果将南宋皇陵与北宋皇陵结合在一起看,就会发现他们之间还是有一脉相承的东西传承的。比如说,都比较靠近统治中心,都注重风水堪舆、以及与唐代帝陵一以贯之的中轴线思想。

唐乾陵平面图与永定陵平面图 图源:《宋代皇陵制度研究》


北宋都城原本是开封,照理说,皇陵应该建在开封附近。但是,开封地处豫东大平原,地下水位偏高,不适宜建造大型陵墓。


况且,宋朝立国后,宋太祖担忧开封地处平原,一马平川。如果遇袭,北方骑马民族极易越过黄河直攻首都。为此,一直有西迁洛阳的打算。只不过,碍于种种缘由,一直没能实行。


如今的开封,远眺之下依旧一马平川 图源:禹涵


那为什么最后选择葬在了巩义呢?


最主要的原因一共有三个,一是北宋都城开封地理不适合建帝陵;二是巩义地近洛阳,皇陵在此有利于之后迁都洛阳的可能性。只不过,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迁都一事并未成行


这一点在南宋也是一样的,南宋定都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而南宋的帝陵则定在绍兴,两者之间的距离也是比较近的。


甚至只要19分钟


而剩下的一个原因,也就是学术界公认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宋朝、尤其是北宋,流行堪舆术,在葬制上信奉“五音姓利”之说。


《地理新书》书影 图源:孔夫子旧书网


所谓“五音姓利”是一种根据姓氏选择风水的葬法。据《地理新书》所称,北宋皇室赵姓在五音中属“角”。对应木行,木主东方,阳气在东,于阴阳地理上应是东高西低最佳。


“东高西下为之角地……南高北下为之徵地。角姓亦可居之”

——《地理新书》


于是,河南巩县这一片东南穹而西北垂的风水宝地,自然成了上上之选。


巩义地形图 东南有山,西北无山 图源:BIGEMAP


为此,乾德元年,赵匡胤将其父由开封改葬到巩县安陵。并“西北向发鸣镝,指其所,曰:‘我后当葬此’”指定了自己死后要葬在巩县。


“而后来皆因之”,他的后代也就遵循了前人的例子,把自己葬在了与汴京稍有一定距离的巩县。


埋葬赵匡胤父亲的永安陵 图源:畅游山水与古代建筑


不但如此,就单个帝陵来说,它的形制也是呈南高北低、东穹西垂之势,在保证整体保持对称的情况下,从帝陵入门的鹊台、乳台至上宫陵台逐阶下降,陵台位于全陵的低凹处。


这种坐北面南而又南高北低的陵园布局,一反中国古代建筑逐步增高的传统,不同于历史上其它朝代的皇陵,成为中国古代陵寝建筑史上的孤例。




而对南宋来说,即使是来到了南方,即使做着终有一日回归祖陵的打算,一切葬俗从简,南宋皇陵也保存着最后的体面。


当大臣们为逝去的孟皇后寻找葬地时,也是费尽心思找到一块与河南巩义类似的葬地。虽然比不上巩县那般“浑然天成”,却也同样是东南仰高,西北低垂的地势。


不过,受限于国力和当时学者的反对,“五音姓利”对皇陵的影响终究被削弱了不少,之后的皇陵营建中,便少有严格遵循了。


南宋帝陵 图源:网络


除此之外,中正、对称的思想也在南北宋陵的营建中有所体现。当我们俯视北宋宋陵时,便可以在排成两列的石像生中寻求对称。


只不过,由于南宋皇陵经历了多次被毁、拆除,如今更是被改造成茶园,有关中轴线的内容只是在以《思陵录》为代表的一系列文章中有所体现。


永厚陵,图源:宝拉拉的足迹


南北宋皇陵差异


即使共享同一套理念,南宋皇陵与北宋皇陵之间仍然有着不小的区别。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其他政权的压迫,都促进着南北宋陵的更新迭代。


换句话说,一旦说起差异点,那就是北宋皇陵拽着南宋皇陵玩“我有你没有”了,还是碾压的那种。


当然,由于宋代皇陵几经全毁,这俩皇陵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这些差异,我们只能从陵墓外在的表现以及陵墓内部残留的蛛丝马迹中一探究竟。


永昌陵的老照片 图源:飞狐皎月

现在的永昌陵 图源:地球旅客 摄影:孤城


先从整体上来说,北宋皇陵与南宋皇陵之间的距离就是很大的差异了。


南宋各陵规模都比北宋陵狭小,各陵间距离最远的也仅一里有余,有的竟近在咫尺。


而北宋陵间距有的达三十多里之遥,可以分为四个陵区,放图的话都得直接上卫星地图才行。


南宋六陵图 图源:《康熙会稽县志》


而这狭小的距离也导致了一个小问题。北宋皇陵除了埋葬皇帝,可是连后妃、大臣们一起“包圆儿”了的。加上陪葬宗室的陵墓,以及包拯、杨六郎等功臣名将,北宋皇陵共有陵墓近千座,堪称露天艺术博物馆


与北宋不同,南宋的后妃、皇族子孙、大臣等都不在陵区内共同埋葬,他们大多分散埋葬在杭州、绍兴两地的寺庙里。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风水宝地就那么一点,皇上占了,也就没有其他人的份了。


基本上就这么大 图源:《中国文物报》


说回陵墓本身,相比较而言,北宋皇陵与南宋皇陵最大的区别,就是豪华度了。当然,在比较崇尚薄葬的北宋,这个“豪华度”也是要打上引号的。


其中,最显眼的两个存在,就是上宫中的石像生,与宫城中的陵台。


图源:宋世杰


宋陵中的上宫指的是陵墓的前方建筑群,包括作为前大门的阙台(鹊台)、乳台、石刻群和南神门等建筑。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北宋皇陵的石刻群。


北宋皇陵前的石像生 图源:古迹探秘


宋陵石刻的精细刻画方向是以前历代陵墓石刻所不及的。汉、唐时期陵墓雕刻作品不拘于局部的细微变化,而求通过大的形体关系、总的动态设计来传达雄壮的气魄和健美的神韵。


北宋皇陵前的石像生 图源:古迹探秘


而宋陵石刻以写实为主调,而在写实中又注意夸张,既继承了汉唐石刻的良好传统,又向精细刻画方向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效果。明、清时期的石刻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图源:徐世杰


要说南宋没石刻吗?倒也不是,只是他们没有在陵墓前设置罢了。作为“随时都有可能迁葬回祖坟”的南宋皇帝来说,在陵墓前建造石像生简直是费钱还不讨好。


插播一句,如今要看南宋石像生,倒是可以在南宋的宰相、将军墓那里看到。


南宋石刻公园 图源:易车

除了上宫外,宫城里的陵台也是一大差异点。北宋宫城占地约100多亩,正中就是陵台(封土),陵台下就是皇帝棺木存放的地宫,也叫皇堂。


北宋的陵台都用黄土夯筑而成,呈方形或者覆斗形。有的陵台还分成两层,第一层砌砖石,第二层植松柏,远远望去松柏如盖。


而北宋地宫一般深入地下几十米,由于北宋皇陵至今未经过正式科学发掘,其详情不得而知。陵台的前方有献殿一座,是四时年节献祭品供祭奠的地方。


永定陵 图源:地球旅客


而南宋各陵前除了没有威严肃穆的排列长长的石刻群,墓室上因为同样的理由不起陵台,其上只建名叫"龟头"的殿堂三间,用它来荫蔽皇堂,以达到"不达天地之气,不睹日月之光"的最低要求。


宋六陵一号陵园发掘进展 图源:看展览

图源:第十考古


除此之外,宋代的陵墓制度里还有下宫,不过,对于一个功能性建筑来说,下宫的差异并不算很大。


北宋下宫正殿是举行葬礼的地方,正殿后是影殿,陈放着皇帝的画像,影殿后是斋殿,内置有佛像,斋殿旁是守陵人居住的房屋。


下宫前方为后妃陵墓区,一般都在帝陵北偏西位置处。


宋仁宗永昭陵全貌 图源:地球旅客 摄影:孤城


而南宋的下宫建有前、后殿及神厨亭、库室、换衣厅等,是各种驻陵人员的住居之所。


虽然但是,这毕竟是有原因的,这实际上也与南宋的处境有关。第一座皇陵建起时,朝廷处在颠沛流离状态,刚刚安顿下来,财力物力有限,加之皇室成员要求丧事从简。南宋的皇陵,自然就显得草率了些。


而之后,在“打回北方、收复失地、迁回祖坟”的臣民共同愿望下,南宋皇陵便也只能维持着这个样子了。


宋六陵 图源:网络


结 语


目前,考古学界对宋陵的研究还十分薄弱。


这与宋代皇陵被盗之惨不无关系。事实上,宋陵遭到破坏和盗掘的严重程度几乎可以居于历朝帝陵之首。



这不止是来源于地方盗掘,甚至当时的官方都有插手。女真扶持的傀儡政权伪齐皇帝刘豫对北宋皇陵大肆破坏,甚至在宋高宗派人重建后,又破坏了一次。后来,元人还将其“尽犁为墟”。经此数劫,北宋帝陵几乎沦为了一片废墟。


南宋帝陵更加凄惨。在以西夏和尚杨琏真迦为首的僧人带领下,宋六陵几乎被盗掘一空,陵墓和建筑全部毁于一旦,甚至连帝后的遗骸都没有保住,险些与牲畜的骨殖一起被“镇压”了。


据说这是杨琏真迦的造像——他居然有造像?!


如今,北宋皇陵在明清的保护下尚有部分遗存,南宋皇陵基本上只剩下几根地基。


如果把宋陵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北宋与南宋恰恰反映了一个朝代的兴盛与变迁,对比来看,盛世时有多繁花似锦,落幕时就有多落魄悲凉。


《千里江山图》


相比起汉唐、乃至之后的元明清,没有一个朝代的痛苦被拉伸到这么长、这么深刻。


以至于被当做是“皇帝最后的颜面”的帝陵,都不似其他朝代的帝陵那般缓慢衰落,而是自盛时戛然而止,随后,便在苟延残喘中,维持着最后的体面和幻想。


30年代,日本人来中国考察时拍下的宋孝宗陵碑,以及在宋理宗坟茔之前后建的享堂。

图源:知乎 览古阅今

南宋六陵遗址的古树,说不定是宋六陵附近最古的地上“遗存”了 图源:看展览


直至最后,宋代皇陵在后人的贪婪与无知下轰然倒塌,只留下寥寥记载和断壁残垣,陪着墓前无言的石像生,看过这近千年的夕阳了。


图源:巩义融媒

附:中国帝陵清单



参考文献

[1]陈朝云. 南北宋陵[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2]邵崇山. 风水对古代帝陵选址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3.

[3]娄昭,李娜.论南北宋陵布局[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04):162-164.

[4]祝炜平,余建新.宋陵布局与堪舆术[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06):11-14.

[5]哈敏.南宋皇陵揭秘[J].风景名胜,1999(12):7-8.

[6]刘毅.宋代皇陵制度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9(01):67-82.

[7]郭湖生,戚德耀,李容淦.河南巩县宋陵調查[J].考古,1964(11):564-577+601-602+536-540.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朝代   皇陵   石像   陵墓   宋朝   石刻   南宋   北宋   宋代   中国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