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标真的要造反,被臣子举报,朱元璋会怎么处理朱标和臣子?

储君,自古以来就是数一数二的高危职业。华夏几千年历史上,储君少说有四五百位,但是能顺利熬到登基称帝的,连一小半儿都不到。大多数都是死于非命,或者遭到流放苟延残喘,可见储君这个职位有多危险。

储君自古以来身份敏感,危险重重,如果造反,即使是儿子,也难逃一死

一旦储君造反,最终也避免不了被杀的结局,举报有功的臣子,对皇帝对皇权忠心耿耿,免不了好好提拔一下,平步青云。自古以来的皇帝都是这种做法。


储君,是最重要的职位,一个国家想要稳定,没有储君还真不行。在封建社会,如果没有储君,国家就没有未来。也就意味着皇帝一死,群龙无首,天下立刻大乱,这就给了有心逐鹿天下的野心家机会。所以,国家若是没有储君,就会有很多人想方设法的要害死皇帝,引发大乱。

但是有了储君就不一样了,储君是未来的皇帝,只要在任皇帝一死,储君就是名正言顺的新帝。那些阴谋家是没有机会的。只要有储君存在,即使他们害死皇帝也没用,储君继位,天下归一,人心不乱。所以,只要储君在,皇帝的危险系数会直线下降。江山社稷会安稳许多。

储君对皇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储君也是皇帝最为忌惮的存在。


储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离皇位最近的人。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作为皇帝,当然知道皇位对于储君有多大的诱惑。就相当于一个在沙漠上饥渴难耐的前行了数日的行者,眼前忽然出现各种山珍海味美酒佳肴,只要一伸手就能拿来痛快的吃喝一番,但是却只能忍着不动,这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哪怕是皇帝,也无法保证,储君会不会为了提前登基铤而走险,只能对储君层层布防,多加防备。

平时严禁储君接触政务,对于储君的历练,也只是皇帝处理过的政务经过筛选,无关紧要的东西,才会让储君接触。

储君的东宫有自己的属官,算是给储君培养的心腹,用于以后登基用着顺手的臣子班底。而朝中大臣是皇帝的臣子班底。是严格禁止储君和朝中大臣私下走动的,防备的就是储君对朝堂势力渗透,和大臣串联在一块儿推翻皇帝。毕竟储君是皇位继承人,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想要从龙之功扶储君上位的大臣,在哪朝哪代都不在少数。


所以,皇帝严格禁止储君和大臣有所牵连,东宫属官和朝中大臣泾渭分明。一旦发现储君和朝中大臣走动。轻的,就是储君被圈禁,废掉身份,严重的,就是流放,或者直接杀头。

在皇帝眼里,天无二日国无二君,皇帝就是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哪怕是儿子也不行。在皇帝眼里,皇位江山远比儿子重要的多,若敢触碰,也逃不了一死。

当初汉武帝为了自己的皇位和江山社稷,不惜以巫蛊之祸为饵,掀起了拔除卫氏家族外戚势力的手段,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皇后和太子刘据也在所不惜;唐玄宗李隆基因为一句“皇子培养死士”的谣言,不加详查,就一日诛杀三子,可谓开创了历史先河。

而这一切,究其根本,还是为了权力,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皇权。在帝王眼里,自己作为皇帝,九五至尊,就是威严不可冒犯的,为了皇位,一切皆可以牺牲。哪怕是自己的儿子。


这种情况下,面对皇位最有威胁却又毫无办法解决的储君,皇帝的内心是非常忌惮又敏感的。

储君的处境也是相当危险的,平时只能谨小慎微。一旦哪里做得不合适了,惹得皇帝不高兴,那么皇帝敏感的心理就会胡思乱想。对于储君之位虎视眈眈的皇子有很多,巴不得储君倒台,自己上位,这个时候,就会联合有心之人稍加挑拨,皇帝的敏感心理瞬间就会破防,储君就危险了。

所以,自古以来,储君地位虽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对江山社稷至关重要。但也危险至极,犹如在刀尖上行走,帝王忌惮、猜忌,兄弟陷害,拥护其他皇子的那些大臣的挑拨,让储君实际拥有的权力一直很小,整日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一个不小心,就有杀身之祸,从储君之位能够安稳的登上皇位的储君太少了。就是因为储君权力小,处境危险造成的。

更何况储君造反呢?那除了死还能有什么别的结局?


但是唯独朱元璋是个例外,他的做法也会恰恰相反:夸儿子,杀臣子。

朱元璋和朱标父子是个例外,与以往的皇家关系不同,如果储君造反,结果自然也不一样

在明朝开国时期,储君朱标的身上不存在一切对自己不利得危险因素,作为数千年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储君,他当之无愧。只因为他有一个与以往的皇帝思维都不同的父皇朱元璋。

当初朱元璋南征北战,韩宋政权小明王韩林儿封他为吴王,朱元璋转身就封朱标为吴王世子,请天下有名的大儒宋濂为其授课,尽心培养。


朱元璋建国称帝后,朱标当之无愧的成为储君。朱元璋对朱标毫无保留,倾囊相授,表现出了极致的偏爱与信任。

满朝大臣,凡是有真本事能叫的上名字的,几乎全被朱元璋安排给朱标成为了东宫属官。

明初的名臣如宋濂、李善长、刘伯温、徐达、蓝玉、傅友德甚至包括死去的常遇春,以及淮西二十四将,这些人要么是太师、太傅、太保一类的,要么就是少师少保一类,或者说就是东宫幕僚,全都是朱标的心腹死忠。

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两人共用一套臣子班底,这是绝无仅有的。也就意味着:满朝大臣有两个主子,一个是朱元璋,一个是朱标。


换句话来说,如果朱标要造反,他已经完全具备了和朱元璋分庭抗礼的实力,谁输谁赢真的不好说。

从朱元璋把所有大臣安排给朱标当东宫属官的时候,这种格局就已经形成了。也就是说朱元璋亲手给了自己的儿子推翻自己的能力。

从这一点可以证明,皇位对于朱元璋来说虽然重要,但是远没有长子朱标重要,他们两个谁当皇帝都无所谓。

也正因为如此,在朱元璋执政后期,已经把军国大事基本上全都交给朱标处理了,朱标一人决断一国军政,朱元璋处于放权隐退的地步。只是担心朱标年轻会有疏忽,时不时留意一下查缺补漏,但是对于朱标发布的指令,朱元璋基本上都不会干预。


可以说到这一步,只要朱标想要当皇帝,轻而易举,手掌军国大事,乾纲独断,满朝大臣全都是心腹死忠,藩王兄弟敬服,国家已经完全名正言顺的在朱标的手里。储君当到这个高度,已经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朱标没有皇帝之名,但有皇帝之实。

后世评价朱标为常务副皇帝,那是实至名归,他的权力是任何一个储君都比不了的。

从这些可以看出,朱元璋巴不得禅位朱标,让他早日登基称帝呢,只是担心朱标经验不足,所以一直在锻炼他。

如果朱标造反了,那应该是朱元璋非常开心的时候,因为朱标造反,在朱元璋看来,就完全能够证明他的儿子有枭雄之姿,再加上执政能力又是自己一手培养,不可多得。把江山交给他,朱元璋很放心,恐怕做梦都要笑醒了!


可是举报的臣子命运就悲惨了,他原本出于忠心,冒着被安上陷害储君大罪的风险向皇帝举报,本就是九死一生,搞不好就是诛九族的风险。

按理说,事实情况如此,以往的皇帝都会被他的忠心打动,得以重用。但他看错了朱元璋。

在朱元璋眼里,对朱标太过偏爱和信任,只要朱标不对自己的亲族乱杀无辜,那么朱标做什么都是对的。

从朱元璋把满朝臣子安排给朱标当东宫属官的那一刻,就等于告诉了所有臣子:你们不仅要忠于我,还要忠于我儿子。


臣子向朱元璋举报,固然是出于忠心,但朱元璋不这么想:你对我忠心我知道,但你举报朱标,对我儿子不忠,这是不能忍的。哪怕你对我不够忠心都没事儿,但是对我儿子朱标必须得忠心。

看见蓝玉了没?那就是例子,桀骜不驯,培养死士,违抗圣旨侮辱北元皇妃,纵兵攻打喜峰关口,哪一次不是骑在朱元璋头顶上撒尿?可是朱元璋都忍了,甚至还给蓝玉封了国公爵位,为什么?就是因为人家蓝玉对朱标死忠,蓝玉的本事能帮上朱标,所以哪怕犯了那么多错,也不妨碍人家步步高升。可是你跟朱标对着干的人,还向朱元璋举报,那就是老寿星吃砒霜了。

所以,这个举报的臣子难逃一死。再说了,臣子举报朱标,谁又能确定他真的实出于忠心而不是挑拨离间?不过这都无所谓了。


如果朱标造反,朱元璋心里是高兴的,可以放心的传位了。但是表面功夫还得做,毕竟大明以孝治天下,朱标造反,这在当时的儒家思想教育下,是大不孝的。即使朱标登基称帝,也会惹得天下骂名,史书上也会遗臭万年。

朱元璋对朱标是无比宠爱的,也是一直在把朱标往盛世贤明仁慈之君的方向培养,怎么可能容许朱标有这样的污点?怎么会愿意因为一个臣子的举报毁了自己一生的心血?

以朱元璋的性格,就会把知晓朱标造反一事的人清除干净,然后找个名正言顺的理由传位朱标,自己当太上皇。

如果朱标造反的风声传的太广,已经压不住了。那么,那个举报的臣子就会是一个标准的替罪羊,脏水会全泼到他的身上,说他诬陷储君,然后诛九族。朱元璋再退位,进一步证明朱标没有造反的必要:我本就要禅位给朱标了,他有什么理由造反?


事情就这样尘埃落定了,最终举报的臣子为表忠心,却只会落个诛灭九族的下场,造反的储君却是名利双收,这就是帝心难测,掌握不了朱元璋的大动脉。如果还像以前一样,摸着石头过河,按以前帝王的心性揣测朱元璋,只会错的离谱。因为,朱元璋是唯一一个把嫡长子看得比自己的皇位重要的帝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臣子   吴王   江山   东宫   皇位   忠心   大臣   皇帝   儿子   危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