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心-德雷勒纪事

1960年,诺贝尔基金会出版了应该获得诺贝尔奖但没有获奖的科学家名单,其中包括被提名10次之多的的费利克斯·德雷勒(Félix d'Hérelle),这是一个既无高等教育背景,又完完全全自学成才的科学怪才。

“图尔特-德雷勒现象”(Twort-d'Herelle phenomenon)说的是噬菌体,这是以两个发明人的姓来命名的,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

弗雷德里克·图尔特(Frederick Twort)于1915年最先发现噬菌体,他是英国人,1877年出生于一个大家庭,是11个孩子的老大,在伦敦圣托马斯医院学医,第一份工作是圣托马斯医院临床实验室的助手,然后去伦敦医院做助理微生物学家,1909年出任布朗动物卫生所所长,就一直干下去,除了一战期间参军,去了希腊南部主持一个战地实验室之外,再也没有挪地方,娶了老婆,生了三个女儿一个儿子,直到1944年实验室毁于德军飞机轰炸,伦敦大学趁机把早就没有资助的这个实验室取消了,容许他把实验仪器搬回家去,1950年去世,享年72岁。

很典型的科学家的人生,也很枯燥。另外一位的人生就非常之精彩了。

比图尔特大4岁的费利克斯·德雷勒(Félix d'Hérelle)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法国味来,他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荷兰人,他出生在加拿大法语区魁北克的蒙特利尔,之后全家搬到巴黎。6岁的时候他父亲去世了,不是因为早逝,而是因为他爸比他妈年长30多岁。

从7岁开始,德雷勒在巴黎上学,16岁的时候,他妈给了他一大笔钱,他拿了钱骑车在西欧旅行。17岁高中毕业,他去波恩大学待了几个月,是他仅有的高等教育经历,之后先去了趟南美,然后在欧洲到处逛,在土耳其遇见了心仪的女子,结婚,生了一个女儿,24岁的时候举家搬回蒙特利尔。

回蒙特利尔的一个原因是当地一些父亲的老朋友有权有势,帮他在加拿大政府找了一个职位,研究如何将枫糖发酵和蒸馏,以生产杜松子酒。他并没有任何学历和研究背景,所有的经验是来到蒙特利尔后在家里建了一个实验室,通过看书和自己的经验研究微生物学。父亲的老朋友觉得当年巴斯德是从研究发酵起家的,对德雷勒是个很好的起点。他同时还为地质考察队当医生,这就更不靠谱了,因为他毫无医学背景,可见关系学的重要性。

1901年5月,德雷勒在一个法语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科学论文,用试验证明碳是化合物,不是元素。

业余化学家的生涯很快结束了,因为他把所有的钱都投进一家巧克力厂,不久那厂子破产了,这时候二女儿出生,加拿大政府给的薪水无法养家糊口,于是他拿到危地马拉政府的合同,成为危地马拉城总医院的微生物学家。就这样,靠着白种人优势,无学历无研究经历的他挤进了当时医学的热门领域微生物学。

在危地马拉,他要负责疟疾和黄热病的防治,同时研究预防咖啡树的真菌感染,他的发现是让土壤酸化是有效的手段;还被要求找到让香蕉变成威士忌的办法。危地马拉的生活很艰苦,但热爱冒险的德雷勒对此很适应。

1907年他从墨西哥政府获得一个职位,继续研究发酵。他把家搬到尤卡坦半岛的一个剑麻种植园,没多久全家病倒,幸好熬了过来。1909年,他成功地建立了生产剑麻杜松子酒的办法。

下一步就是大量生产,但设备得在巴黎订购,于是他回到巴黎监督设备的生产,空闲时间很多,申请到巴斯德研究所的实验室做研究助手,不领薪水。他算美洲的微生物学家,而且讲法语,巴斯德研究所就用他当免费科研劳工。设备造好后,回到墨西哥,杜松子酒厂提供给他一位职位,他以太枯燥为名拒绝了,于1911年举家搬到巴黎,再次不领薪水在巴斯德研究所做研究助手,也说明他在危地马拉和墨西哥期间积攒了一些财产。

正是在这一年,他的一篇论文发表了,内容是用在墨西哥用球杆菌灭蝗灾成功,于是科学界终于知道有他这号人。

正因为这篇论文,阿根廷请他去用球杆菌灭蝗,于是不安分的他去了阿根廷两年,他宣称灭蝗非常成功,阿根廷说结果不一致。之后其他国家邀请他这位灭蝗专家去灭蝗,直到他被一战的炮火吸引回巴黎。

一战期间,巴斯德研究所承担了为同盟军军队生产药物的任务,德雷勒有自己的实验室,他的太太和女儿也在这个实验室当助手,生产了超过1200万剂量的药物。

接下来,就是他的高光时刻了。

1917年,德雷勒发现了噬菌体,这是他独立发现的。1915年图尔特发表的发现噬菌体论文在科学界毫无反响,德雷勒更是一无所知。1919年德雷勒用从鸡屎中分离到的噬菌体成功地治疗鸡斑疹伤寒,之后又用噬菌体治好了一位痢疾患者,从而开创了噬菌体疗法。

这时候人们只知德雷勒,不知图尔特。图尔特从战场回来后并没有继续研究噬菌体,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以每年的研究基金形式按大学教授的标准支付他薪水,但从来没有给他雇助手的钱,到1936年连这笔钱也没了,使得图尔特再也没有发表重要的科学论文。好在1920年,比利时细菌学家安德烈·哥拉提(André Gratia)偶然看到了图尔特1915年的论文,在巴斯德研究所和洛克菲勒研究所进修后,哥拉提加入1919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朱尔·博尔代(Jules Bordet)主持的布鲁塞尔大学细菌学系。

在洛克菲勒研究所的时候,哥拉提便证明了图尔特和德雷勒发现的是同一种东西,在布鲁塞尔大学,他和博尔代进一步研究噬菌体,因为他们的工作,图尔特才得以分享发现噬菌体的荣誉。

1925年,哥拉提与博尔代观察到链霉菌的杀菌效果,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哥拉提得了重病,4年后等他病好后重返实验室,那些霉菌早死了,导致哥拉提放弃这个发现抗生素的机会,只能以大肠杆菌素的发现者留在科学史上。

那么德雷勒会在噬菌体的发现上躺平吗?

当然不会,那颗不安定的心还是要继续流浪的。

1920年,德雷勒去了一趟印度支那,研究用噬菌体治疗霍乱,没什么结果后返回巴黎,发现巴斯德研究所不仅还是不支付他薪水,连实验室也没有了。德雷勒一向和高层关系很差,这次因为和巴斯德研究所的助理所长、卡介苗的发明者之一阿尔贝·卡尔梅特(Albert Calmette)吵架,幸好有人可怜他,在自己的实验室里给了他一席之地。1921年,德雷勒骗过卡尔梅特,在巴斯德研究所的刊物上发表了论文。

随后,噬菌体疗法火了,1924年,德雷勒获得莱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和每十年才授予一次的列文虎克奖章,这枚奖章对德雷勒很重要,因为他的偶像巴斯德于1885年获得过同样奖章。因为噬菌体的研究,德雷勒获得过8次诺贝尔奖提名。

到了这会,终于有人给德雷勒发薪水了,莱顿大学给了他一个职位,不过是临时的。随后他出任埃及检疫局亚历山大检验站细菌学实验室主任并兼任国联卫生检查官,具体任务是预防朝圣的穆斯林把鼠疫和霍乱带到欧洲。

德雷勒在印度支那时从感染了鼠疫的老鼠身上采集了噬菌体,将之用在鼠疫病人身上,声称成功了。英国人相信他的说法,决定在印度进行大规模抗鼠疫噬菌体疗法试验。试验由位于孟买的哈夫金研究所负责,但哈夫金研究所在培养噬菌体上出现难题,于是德雷勒向埃及检疫局申请了无薪休假,自费来到印度。

到了印度以后,他发现哈夫金研究所没有使用当时通用的马丁氏培养基,而是一种盐酸消化后的羊组织制作的培养基,原因是马丁氏培养基里面有猪胃和牛肉,前者会得罪穆斯林,后者会得罪印度教徒。入乡就得随俗,用羊组织就用吧,但盐酸消化后就无法当培养基了,德雷勒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用木瓜汁当消化液,因为里面含有木瓜蛋白酶。

噬菌体培养问题解决了,哈夫金研究所相信噬菌体疗法的效果,于是英属印度政府正式邀请已返回埃及的德雷勒重返印度进行霍乱治疗的研究。德雷勒带人将噬菌体撒在朝圣者聚集处,那里的霍乱病例很明显地减少。之后他们将噬菌体下发到阿萨姆和孟加拉各乡村,可惜当时正赶上甘地领导不合作运动,大多数村子不合作,少数合作的村子上报的结果表明是有效的。由于无法大规模推广下去,这项行动于1937年被取消。

英国政府希望德雷勒留在印度,但他那颗不安定的心再次激荡起来,拒绝了英国政府的挽留,于1928年远赴美国。先在斯坦福大学做了一系列讲座,然后在耶鲁大学担任教授。

耶鲁是名校,噬菌体疗法领域依然很热,德雷勒又是诺奖热门人物,耶鲁给了他前所未有的学术地位和研究条件,德雷勒应该很满足地在耶鲁待下去了吧?

那颗流浪的心还在跳动。

噬菌体疗法很火,引起了商业化热潮,但是大规模生产噬菌体始终无法实现,或者生产不出来,或者滴度太低。此外,噬菌体针对细菌是有针对性的,由于细菌感染的诊断不过关,导致噬菌体疗法效果不佳。

这一切最终都怪罪到全力鼓吹噬菌体疗法的德雷勒头上,加上他的脾气很不好,在科学界结了很多仇,让他在西方科学界越来越不受欢迎。

这个商业机会他也没有放过,在巴黎建立了一家生产噬菌体的私人实验室,交给女婿主持,运营得还算可以。1933年,德雷勒放弃耶鲁的教授职位,回到巴黎,接手这家实验室。

德雷勒算是响当当的科学人物,但其心中并不舒坦,就在此时,东方传来呼唤。

1923年,德雷勒在巴斯德研究所遇见了乔治·艾莱瓦(George Eliava),年龄相差19岁的两人一见如故。

艾莱瓦是格鲁吉亚富家子弟,因为参加革命活动被敖德萨大学开除后进入日内瓦大学医学院,因为一战爆发不得不去莫斯科完成大学学业。大学毕业后参战,在高加索担任细菌学实验室负责人。1917年他偶然地在库拉河发现噬菌现象,虽然他意识到这种现象的重要性,但战争让他无法深入研究。战后,他多次前往巴斯德研究所进修,也拿到研究职位,但他以“格鲁吉亚需要我”为由拒绝了。

在第比利斯,艾莱瓦建立了全苏联第一家研究噬菌体的实验室,1923年从巴黎回来后,将之扩建成第比利斯研究所,并获得最高国民经济会议主席奥尔忠尼启泽的支持,打算将之建成噬菌体疗法的国际研究中心,同时进行生产和临床试验。在这期间,德雷勒向第比利斯研究所捐赠了不少设备。

1933年,社会主义的支持者德雷勒来到第比利斯研究所免费工作,受到英雄般的欢迎。第比利斯研究所此时已经全面运转,在所里还给德雷勒和艾莱瓦盖了住宅,1935年,德雷勒写了一本关于噬菌体的书,献给斯大林,这本书被翻译成俄文。

就在德雷勒打算在第比利斯定居的时候,情况突变。

艾莱瓦在性格上与德雷勒接近,脾气暴躁。他与当时格鲁吉亚第一书记贝利亚本来是好友,但因为艾莱瓦绕过贝利亚直接联系斯大林而引起后者的不满,两人甚至当着德雷勒的面吵架。贝利亚追求一位在第比利斯研究所图书馆工作的美女多年,有一次美女生病住院,贝利亚拿着花去探视,正巧碰上了也拿着花来探视的艾莱瓦,这一下两人又成了情敌。事后美女的丈夫收到匿名信,说你老婆和艾莱瓦有私情。

1936年,这位倒霉的丈夫被控叛国罪,不久以人民公敌的名义被处决,一年后他的那位美女妻子被送进劳改营。

山雨欲来之际,德雷勒匆匆离开第比利斯,但还是继续向第比利斯研究所赠送设备。

1937年,贝利亚下令逮捕艾莱瓦,罪名是法国间谍和企图散布瘟疫,当年7月26日,艾莱瓦和妻子被枪决。德雷勒的书在苏联成了禁书。

等德雷勒那颗被严重伤害的心再度不安定的时候,二战开始了,德雷勒又带着老婆和女儿为盟军生产药物。不久巴黎被占领,德军要求德雷勒为他们生产噬菌体,遭到拒绝后,德雷勒被捕,软禁在家。

德雷勒利用这段时间写了一本书,和他自己的传记。

1944年巴黎解放,德雷勒获得自由。此时青霉素开始获得应用,噬菌体疗法只在苏联还被使用着,直到走出历史舞台。

1949年,被世人遗忘的德雷勒因胰腺癌死于巴黎,享年75岁。

巴黎有一条大街以德雷勒而命名,而那颗永不安定的流浪的心则长眠在圣马尔拉雷奥尔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危地马拉   耶鲁   第比利斯   噬菌体   巴黎   印度   纪事   疗法   实验室   研究所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