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故事-徽开古道

 徽开古道是古时从徽州府,经岭脚、白际、大溪口、古洞门、中洲,到达浙江开化的大通道,全程25公里,沿线高低起伏,景色优美古朴,其至高点白际岭海拔1208米,素有“第二个清凉峰”之称,沿线多瀑布,并有多个原生态村落。古道为3—4.5尺的石阶石板路,沿途还有五里亭、十里亭、二善亭、洋铁亭等古驿站的遗址。其中,岭脚至泰夏25公里石阶石板路保持比较完整,是一条驴行徒步的经典线路。站在那高高的放火哨(岭尖)上看着那绵延的群山,那古道的悠久和历史的沉重,还有那文明的喧嚣与一山之隔的静寂给人一种恍若前世的梦境。

徽开古道始建于宋朝,元朝时设白际岭巡检司, 巡检司为中国元朝、明朝与清代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该组织于元朝首创时,通常为管辖人烟稀少地方的江(长江)防、河(淮河)防、关津险要之地及五方杂处、寇盗混迹的繁华市镇,非常设组织,除了无行政裁量权之外,也没有常设主官管,其功能性以军事为主。明朝依其例沿用,不过佐以行政权力。设置也不十分普遍,每县只1~2处,最多不超过4处。晚清,中国人口大增,相对的县衙数量并无增多,于是次县级的巡检司在数量上与功能上日渐增多,也多有通判等官职设置。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休宁县置黄竹岭巡检司、白际岭巡检司、南五岭巡检司。 嘉靖四十四年(1535年),黄竹岭巡检司迁白际岭汰厦。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白际岭汰厦巡检司由白际岭移驻临溪。 光绪元年(1875年),白际岭汰厦巡检司自休宁临溪移驻屯溪。


到了明朝,村里有个叫汪致洛的徽商出资修建了石板路。徽开古道基本上用石块铺成,宽度在1米到1.5米之间,至今依然保存完整。由于岁月久远,有的路段已是荒草丛生,荆棘遍地。接近山顶之时,这条古道完全隐没于高山密林之中,远远望去,只见密林不见路。在高耸入云的山巅之上,仰望蓝天白云,环顾群山延绵,俯瞰村庄田园群山外。在如今这条已经沉寂荒凉的古道上行走,和古道有关的历史也一定会勾起人们的好奇之心。彭茶兴说,这条古道还是兵家必争之路,元代就设立了巡检司,解放战争时期,刘汝明的兵溃败后,就选择了这条古道逃往浙江。 历史上,徽开古道在物资交流、人员交往、信息传递等方面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徽州通往浙江的重要古道之一,人性化的设施也是必不可少的。为方便行人歇脚,徽开古道上曾经设置一些茶亭,五里亭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岁月侵蚀、年久失修,五里亭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塌毁。如今古道上的五里亭,留下的只是残垣断壁。站在五里亭的废墟之上,对于茶亭当时的模样只能凭借想象。但是有关五里亭的故事在榆村乡依然口口相传。徽开古道以前是没有这个亭子的,因为后来经商的人多了,就在这里做了一个五里亭。那时候做一个亭子是非常困难的,是由浙江中洲人保成出资,岭脚村张锡开主持工程建造的。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州位于皖南山区,山高林密,地窄人稠,使得一代代徽州人不断向外寻求发展。而承载徽州人迈出大山脚步的就是一条条穿山越岭的古道,其中徽开古道就是徽州众多古道中的一条。

  徽开古道是徽州通往浙江开化的一条古道,全程30余公里。徽州一侧的起点是休宁县榆村乡的岭脚村,穿越海拔1208米的白际岭之后,经浙江省淳安县中洲镇,然后一直延伸到开化县。带路的村民程枝发告诉我们,宋朝建这条古道时是条泥路,不好走的。“到了明朝,我们村有个叫汪致洛的徽商就出资修建了石板路。”

  对于“徽开古道”这个称呼,在岭脚村村民听来似乎比较陌生,但是一说起“白际岭”,那可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说起“白际岭”的由来,在当地有着这样一个传说。据说,当年岭脚村村民听闻朱元璋要率部队沿徽开古道来徽州,就纷纷到山岭上迎接,村民们在山岭上苦苦等了几天几夜,也不见朱元璋过来,而后听闻朱元璋率部队从其它路来了徽州。村民们都说白接了,后来村民们就把迎接的山岭头叫“白接岭”,后又取其谐音“白际岭”。

  徽开古道基本上用石板铺成,宽度在1米到1.5米之间,至今依然保存完整。从岭脚村开始攀爬这条古道,首先见到的是一片片的菜园、茶园、竹园。越往上走,古道逐渐变得崎岖陡峭。由于岁月久远,有的路段已经是荒草丛生,荆棘遍地。接近山顶之时,这条古道完全隐没于高山密林之中,远远望去,只见密林不见路。站在高耸入云的山巅之上,仰望蓝天白云,环顾群山延绵,俯瞰村庄田园群山外。在如今已经沉寂荒凉的古道上行走,跟古道有关的历史一定会勾起你的好奇之心。村民彭茶兴告诉我们,“这条古道还是兵家必争之路,元代就设立了巡检司,解放战争时期,刘汝明的兵在这里溃败了,就选择了这条古道逃往浙江。”

  历史上,徽开古道在物资交流、人员交往、信息传递等方面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徽州通往浙江的重要古道之一,人性化的设施也是必不可少的。为方便行人歇脚,徽开古道上曾经设置一些茶亭,五里亭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岁月侵袭、年久失修,五里亭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塌毁。如今古道上的五里亭已经损毁,留下的只是残垣断壁。站在五里亭的废墟之上,对于茶亭当时的模样只能凭借想象。但是有关五里亭的故事在榆村乡依然口口相传。“徽开古道以前那时候是没有这个亭子的,因为后来经商的人多了,就在这里做了一个五里亭,”村民彭茶兴说,“那时候做一个亭子是非常困难的,是由浙江中洲人保成出资,岭脚村张锡开来主持工程建造。”

  尽管古道上的有些设施已经坍塌损毁,但是历经千年雨雪风霜的的古道依然整体上保存完整。这无疑得益于古道沿线村民对古道强烈的保护意识。“60年代时,有个村民上山做事看到五里亭的石板平整漂亮,就动了歪脑筋,偷偷地将200多斤的石块偷回家,不曾想,第二天就被人发现了,”村民彭茶兴说,“后来村民们硬是让他把偷回去的石块背回来,放在原处。”

  随着黄塔桃高速以及白际公路等陆路交通的建成通车,通往开化方向已无需再翻山越岭徒步徽开古道,这条古道的作用也就日趋减弱。但是随着户外旅游运动方式的兴起,这条古道逐渐成为了一条踏寻徽浙商人经商足迹,体验古时交通之难的经典线路。四面八方的户外游客来到这条古道,他们体验古道的原始古朴,享受古道的静谧幽深,感悟古道的历史沧桑,尽情享受一条古道所带来的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徽州   休宁县   中洲   古道   茶亭   明朝   亭子   浙江   群山   村民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