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提升理论宣讲可及性

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宣讲是我们党用理论武装群众、传播党的政策、广泛凝聚人心的一种重要形式。进入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步伐显著加快,做好理论宣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只有切实提升理论宣讲的可及性,才能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深入人心,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

增强可获得性。这是衡量理论宣讲工作可及性的基础指标,要有一定的宣讲数量和覆盖面,并且要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的需求。一是建立一支涵盖各个群体的宣讲队伍。根据不同群体特点,挑选各具特色的宣讲员,并根据宣讲员自身特点开展系统培训,提升其理论水平、宣讲技巧和能力。二是形成一系列精品理论宣讲报告。要联动高校理论专家、各地方党校和基层单位,将理论宣讲与当地发展实际、群众需求充分结合,既对接理论高度,又增加实际热度,形成一系列“分人群、分专题、分步骤”的精品宣讲课程,线上线下同步推送。三是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宣讲平台。既要发挥传统宣传阵地的作用,也要开辟一批线上宣传阵地,恰当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直播、微博微信、微视频、线上访谈等形式,打通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的最后“一百米”。

增强可接近性。这反映了群众参与的便利程度,即群众实际所能得到的宣讲服务。一是建立15分钟覆盖范围的宣讲场所。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建服务中心、社区“公共客厅”、企业园区公共空间、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农村农民培训中心等,打造理论服务群众和链接群众的窗口。同时,“走出去”开展宣讲,接受群众“点单”,辐射更多的人群。二是实行“理论宣讲+”机制。将社区生活、政策咨询、医疗养老、教育卫生、文化服务、文明实践等纳入其中,理论宣讲是必选课,让宣讲程序符合群众的生活习惯,让群众在各类生活中都能接受到理论宣讲,如互动宣讲、短小宣讲等,这种问答式、坐诊式的宣讲方式能够增强群众的学习兴趣。

增强可匹配性。这是衡量理论宣讲工作可及性的质量指标,即群众能否得到自己想要的宣讲服务。表现在宣讲内容是否与群众相匹配,宣讲效果是否满足群众期盼。一要优化宣讲内容,贴近群众诉求。二要有问题意识,为群众办实事。每次的宣讲内容,要敏锐把握群众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而不能绕开当前的热点问题,要研究真问题,回答真问题,只有把这些道理讲明白了,群众才愿意听、才听得进去。三要“接地气”。要善于将理论观点通俗化、规范化、生活化,把晦涩的理论变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这样群众才爱听、才听得懂。调研显示,群众更乐意接受文艺和科普式的宣讲。如文艺宣讲,把政策观点编成歌曲、小品、脱口秀等,形式新颖,让群众在笑声中接受了道理。报告宣讲也一样,要不断淬炼群众语言艺术,有让人产生强烈共鸣的“金句”,让群众听得进、记得住。

增强可接受性。这是衡量能否将宣讲成效转化为工作实效,即群众能否从宣讲中真正受益。群众既是理论宣讲的对象,也是运用理论政策的主体。因此,宣讲工作要能够回应群众关切,解答群众困惑,使之更好为群众所理解、所接受、所运用。一要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要组织获奖典型、劳动模范、道德模范等身边先进党员群众结合自身情况主动宣讲,点对点、手把手地引导群众参与到火热的实践中。二要深入一线开展沉浸式宣讲。组织宣讲员深入企业车间、田间地头、机关办公室、学校课堂、社区公共客厅等基层一线,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深入浅出地讲清道理、讲生动故事,讲发展前景,阐明观点,引发共鸣。

(胡兵,作者为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脱口秀   可接受性   理论   阵地   共鸣   切实   客厅   群体   道理   群众   观点   身边   政策   内容   工作   社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