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崛起:秦孝公、商鞅“爱的双向奔赴”

秦孝公:求贤令的“苦衷”

晋楚齐秦,春秋四强国

秦国在战国初期,呈现老迈之态,不复春秋四强国之雄姿,被三家分晋的魏国吊打,丧失河西之地,已经退无可退。连战连败的秦国被一种悲愤的阴云笼罩,国家看不到希望,此时继位的秦孝公知道:再不改革,秦国将不可遏制地滑向亡国灭种的深渊!

战国初期,魏国一枝独秀

可是,怎么改呢?谁来主持改革大业呢?秦孝公环顾一周,秦国的公族老臣皆无治国良策,不得已,秦孝公推出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本土的人才不能分忧,只能寄希望于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于是西游的国之栋梁“卫鞅”横空出世,

卫鞅: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野心”

卫鞅在魏惠王手下办事,声名不显,虚度光阴,长此以往,终其一生难有大的作为!卫鞅看穿了魏惠王“爱才不用才”的虚伪本质,年轻的卫鞅在人才济济的魏国难有出头之日,所以卫鞅不甘心。

商鞅,国之大才

听闻秦孝公的求贤令,我想卫鞅心中肯定做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有点像现在援藏、援疆的干部,利弊得失反复衡量,最终卫鞅还是选择不放弃一那丝可能实现人生理想,建功立业的机会,毅然决然的西行入秦。

秦国是一个老大帝国,沉疴缠身,前途未卜,是一个落后的文化荒漠,但是民风彪悍,士气可用,用“法家”思想治国,必然将“勇于私斗”的秦人变成一支战无不胜的“虎狼之师”,秦国是一块值得奋斗的“潜力股”。

“秦晋之好”,魏秦之恶

秦国在春秋时期屡次东进,可惜被超级大国晋国所阻,只能称霸西戎,实在是无奈之举,后期更是攀附楚国,不断恶心晋国。

三家分晋之后,秦国的日子反而更差,不但不能东进,甚至还要丧失大片国土,前前后后算起来,继承晋国衣钵的魏国跟秦国是跨越时间长河的“国仇家恨”。

恰巧的是,在魏国不得志的卫鞅,心中同样压着一股邪火,不得重用,故而入秦辅佐秦国崛起,狠狠地闪魏惠王的脸,踩上一脚,方解心头之恨。

历史从来如此,有必然性,也掺杂着偶然性,有冰冷的大势所趋,也有火热的人性冲动,故而一切皆由可能,一切皆是因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晋国   魏国   秦国   楚国   连战   西行   秦晋之好   强国   战国   双向   初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