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啥逐渐被移出教科书?其被批不是文学家,原因有三


要说中国近代文坛上的巨人、领导者甚至是灵魂,那么鲁迅必不可少。鲁迅生活的年代是愚昧又黑暗的,看透了生活和社会的本质之后,鲁迅悟出了一个道理:“学医救不了中国人。”从此,鲁迅回到了祖国,开始了多年笔耕不辍的写作生涯。

自《狂人日记》出现,鲁迅就如同站在中华民族正中央的太阳一般,他手中的笔杆子就是我们的民族之魂。鲁迅用自己犀利的语言、激烈的文风,同反动派势力开始了斗争,并且试图唤起中华民族埋藏在内心深处的骨气。

鲁迅对于中国文坛、中华民族和新中国的贡献不言而喻,他是近代几十年来中国人的智慧和勇气所在。然而,最近这些年,鲁迅的作品却被逐渐移出教科书,还有人批评他不是文学家,这又是为何?其实有三个原因,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消失”的作品

对于九零后及之前的学生来说,鲁迅先生不仅仅是我们最熟悉的文学家,更是应试路上不可缺少的人物。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甚至是高中,只要是校园背书的角落中,传出来的声音中必定有鲁迅先生的著作。

从这一角度来看,很多学生似乎对于鲁迅先生超高的创作力“心生埋怨”。毕竟,学生时代无休无止的背诵,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段痛苦的回忆。然而,回过头来我们发现,鲁迅先生作品的意义本来就是不在背诵。

作为民族之魂,鲁迅先生的著作最根本的作用就是唤醒民族之魂。他用尽一生写出来的著作,不应该成为应试教育的工具,然而,却也不应该被踢出教科书。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

虽然学生们不愿意背诵课文,但是这和他们喜欢鲁迅先生并不冲突。背诵只是让他们觉得是无意义的行为,至于鲁迅先生的著作本身,那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内容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都发现,鲁迅先生以往的诸多作品,居然在教科书中慢慢“消失”了。因为这些文章是慢慢消失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一些人也没有太在乎。

所有人都以为这只是教育部常规的方案调整,因为无论是哪一个学科,课本都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随着鲁迅先生的文章被下架的越来越多,大多数人都感觉不对劲了。因为这些文章都是鲁迅先生著作当中的精华,就这样白白的从课本当中流失,人们未免感到很失望。

因此很多人自发的组织起来向教育部提意见,他们认为应该让鲁迅先生的著作重回小学,中学的课本当中,让孩子们知道,我们国家有这样一个灵魂般的文人的存在。教育部门对于网友的意见非常重视,并且很快做出了回应,相关负责人表示,其实鲁迅先生的文章的确从课本当中剔除了,但这并不意味着鲁迅先生的著作消失了,而是被转移到了其他地方。

转移的著作

经过很多年的发展,教育部门也在关注一线教育的很多问题。一些调查人员发现,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学生们都被要求一定要将鲁迅先生的一些著作背诵下来,但是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日常生活的交流,学生们都难以理解鲁迅先生著作的含义。

虽然说死记硬背对于应试教育有一定的意义,但是鲁迅先生的作品之意义却不在应付考试上,其作品的内涵没有办法被学生们理解那么这样的死记硬背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样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只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青春期的学生本来就不喜欢被别人管着,如果有人让他们一定要记住鲁迅先生的著作,这只会让他们更加厌恶鲁迅先生和他的作品,这和教育的初衷是不相容的。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鲁迅先生的作品着重出现在小学和初中生的课本上,当时这些学生只知道老师告诉他们鲁迅先生的作品是重中之重,也是考试重点,所以一定要背下来,但是对于其中所表达的含义,他们却不甚明了。

经过教育部的慎重考虑,他们决定将鲁迅先生的作品移出小学和初中生的课本,把这些作品安排到高中生的语文课本中。其实这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相比于小学生和初中生,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心智都更加成熟,对于鲁迅先生作品的理解也更加准确。

这样的做法对于鲁迅先生作品的传播,精神内核的发扬光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其让小学生和初中生枯燥的背诵这些课文,不如让早就已经成熟的高中生话费更多的时间去理解鲁迅先生作品的精髓。

对我们的启示

其实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大的启示: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关系到一个人,一群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成长。

教育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人类社会的文明本就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人们的思想状态,文化水平相比于之前也更加繁荣。

如果对现在的孩子施加以前教育程度水平较低时孩子们所受的教育,那么我们的文化就会倒退。从目前学生们的发展情况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孩子在智力和思想上相比于上一代人更为成熟,因此我们的教育方式,教育材料也应该随之发生改变。

教育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未来,从这件事情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大多数普通民众是非常关心教育的。只要有一点点他们认为的问题出现了,那么他们也会毫不犹豫的站出来维护祖国下一代人的利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不单单是国家和政府的工作,更是每一个普通人的责任和担当的体现。只有整个民族开始重视下一代的培养,这个民族才会一代代的繁荣兴旺下去。

结语

1000个读者心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虽然鲁迅先生的大多数作品旨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但是我们更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成年人去接触鲁迅先生的这些作品。

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于作品的解读也会相应发生改变或许成年之后的人们对鲁迅现实的作品会有更深的理解。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鲁迅   教育部   死记硬背   文学家   初中生   教科书   课本   中华民族   著作   民族   原因   作品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