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楚奔吴,浅谈伍子胥多以正面形象传世的原因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众所周知,伍子胥原本是楚国人,但他却以吴国贤臣的身份名满天下,他的坚韧和才智深为后人折服,流传千古。

伍子胥作为楚国人,却帮助吴国攻破楚国,也因此背上对国家不忠的骂名,但后世对他的评价大多是正面的。

如司马迁在《史记》中高度赞扬其“弃小义,雪大耻”的精神,还有不少小说戏剧中也刻画了他坚韧刚强的形象。

抛弃楚国前往吴国任职,又帮助吴国打败楚国,按理来说伍子胥的形象应当是负面的。那么,为什么伍子胥多以正面形象传世?

一、逃离楚国,奔吴复仇

伍子胥,名员,他的父亲是伍奢。伍奢在楚国作太子建的老师,费无极馋毁太子建,伍奢也受到波及。

当时楚平王在位,费无极对他说:“伍奢的两个儿子才能卓著,杀掉他们楚国的政权才能稳定。把伍奢抓来做人质,他的儿子一定会来。”

于是楚平王抓伍奢,并对他说:“让你的两个儿子过来可免你死劫。”

凭借对两个儿子的了解,伍奢对楚平王说:“伍尚为人仁和宽厚,能够召来。

但伍员性格刚烈正直,能够忍辱负重,他知道过来会被擒拿就不会前来。”楚平王不听伍奢的劝告,派使者前去征召伍尚和伍员。

使者来到伍子胥家中,对兄弟两个说:“如果你们能应招,伍奢可免去一死,否则难逃刀刃。”

伍尚听后立刻要赶往,伍子胥劝他说:“楚怀王让我们是怕我们逃走以后成为他的心头大患,不是为了父亲。

他把父亲当作人质威胁我们前往,届时父子三人都会被杀,根本救不了父亲。

不如逃到其他国家,借他国之手为父亲报仇,束手就擒不会有所作为。”

宅心仁厚的伍尚回答说:“你说的道理我都懂,怪只怪父亲为了保全性命征召我们。如果我们现在不去,以后又不能报仇的话只会被人耻笑。

你逃走报仇吧,我也可安心就死。”伍尚没有反抗,被使者擒拿。伍员手持弓箭对着使者,在生命威胁之下使者没有抓伍子胥,子胥成功逃走。

伍奢听说伍子胥果然脱逃,叹气说:“楚国免不了战争了!”使者带着伍尚来到楚国都城,伍奢和伍尚都被楚平王杀害了。

出逃的伍子胥原本想逃往吴国,但因路途遥远放弃。此时太子建正在宋国避难,伍子胥便前往宋国,不料赶上宋国内乱,于是与太子建一同前往郑国。

在郑国之时,太子建私下与来自晋国的大夫中行寅密谋推翻郑定公,最后被杀。在这种不利情况下,伍子胥只得离开郑国,踏上了前往吴国的道路。

伍子胥除了昭关,前有大江横截,后有追兵拦路。正值危急关头,子胥看到江上有渔夫撑船,船夫将伍子胥带过河去。

子胥非常感激船夫,想将随身携带的宝剑送给他作为答谢,船夫不受,“你可知楚王为了追捕你赏万石米粮,还赐大夫爵位。

我连这些都不要,还会要你的宝剑吗?”伍子胥日夜奔波,盘缠用尽,边乞讨边赶路,终于到达吴国。

到了吴国以后,此时吴国的君主是吴王僚,公子光是吴国的大将,因为公子光的关系伍子胥得以见到吴王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吴国和楚国因边境桑叶的争执引发战争,公子光奉命率兵,凯旋而归

。伍子胥趁着这个机会劝说吴王继续攻打楚国,公子光觉得伍子胥是为了私仇,吴王僚最后没有继续出兵。

经过与公子光的相处,伍子胥知道他想杀吴王取而代之,便将刺客专诸推荐给他,自己退出朝堂。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死,楚昭王继承楚国的君位。此时楚国政局动荡,吴王僚便趁机派两位公子率兵偷袭楚国,不料被楚军截断后路,吴军被困在楚国不能返回。

正值吴国国内空虚,公子光趁机派专诸行刺吴王,取而代之,成为吴王阖闾。

阖闾成功登上吴国王位,志得意满,重新召请伍子胥入朝为官,与其商议国家大事。

困于楚国的两位吴国公子听闻阖闾杀了吴王登位,深知自己凶多吉少,便投降楚国。

阖闾即位后在伍子胥的劝说下多次攻打楚国,并在公元前506年攻破楚国都城郢,从此楚国一蹶不振。

二、掘墓鞭尸,自尽而死

当初逃跑的时候,伍子胥与申包胥是好友,对申包胥说自己一定会毁灭楚国。吴军攻入楚都后,伍子胥到处寻找楚昭王没有找到,于是掘开楚平王之墓,鞭尸三百才罢休。

申包胥逃到山中后派人传话伍子胥,认为伍子胥毕竟曾经是楚怀王的臣子,这样的报仇手段太过分了。

伍子胥说:“虽然现在的我如同夕阳西下,但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所以我会不择手段。”

申包胥前往秦国求救,昼夜痛哭,秦哀公被他感动,攻打吴兵。吴王在楚国搜寻楚昭王,国内空虚,他的弟弟夫概趁机回国,自立为吴国君王。

阖闾听说这件事后连忙赶回吴国,打败夫概,夫概投奔楚国。楚昭王看到楚国正内乱,重新返回郢城,任用夫概。吴楚再次交战,吴国败归。

两年后,吴国再次攻打楚国,楚国在这次战役中损失惨重,最终被迫迁都。

吴国在伍子胥、孙武等人的辅佐下,开疆拓土,在诸侯国中建立起不小的威望。

公元前496年,吴国无越国大战,吴王阖闾受伤失血而死,临终之际嘱咐他的儿子夫差不要忘记杀父之仇,并将伍子胥封为相国公辅佐夫差。

夫差继位后没有辜负父亲的嘱托,成功将越国打败,越王勾践向吴国投降。伍子胥认为应当继续攻打,灭越国以绝后顾之忧。

然而夫差听信伯嚭的谗言,不但不听从联合齐国共同消灭越国的主张,还派伍子胥前往齐国。

伍子胥知道夫差对自己心存偏见,就让儿子留在齐国,自己回到吴国。

伯噽向夫差馋毁伍子胥,说他意图谋反,夫差原本就不大喜欢伍子胥,这一谗言下更加不信任子胥了。

公元前484年,夫差让伍子胥自尽。伍子胥悲慨万千,说夫差能成为太子离不开自己力谏,现在却听信小人谗言谋害长辈。

伍子胥性格中原本就有极端的成分,遭到馋毁后心中的怒火更是无法抑制,就对家人说等他被处死以后,把眼睛挖出来,他要亲眼见证吴国被越国消灭。

夫差得知后更加愤怒,将伍子胥的尸体沉于江中,后来吴国果然灭于越国。

三、伍子胥形象正面传世的原因

第一,国家利益。很多人都认为吴国灭楚国是伍子胥为了报家仇,是个人情感大于国家利益的复仇事件,伍子胥最终也确实达到目的。

但如果从吴国讨伐楚国的根本原因思考,伍子胥的复仇不过是这场战争的重要内容,但绝不是第一目的,也不是根本原因。

实际上引发这场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伍子胥则是通过利用这一矛盾,在双方交战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毕竟伍子胥权势再高也只是吴国的臣子,他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君主,但真正决策的是吴王阖闾。

阖闾作公子的时候曾劝说当时的吴王,不要听从伍子胥的建议攻打楚国,认为伍子胥是出于一己私仇。

他做了吴王以后必然也是这种想法,因此阖闾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作出攻打楚国的决策。

第二,中国自古的复仇思想。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有着深刻的血缘宗法观念,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于中国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使血亲的复仇具有很大的合理性。

此外,儒学的盛行也为人们为血亲复仇提供了思想和道义上的支持,汉代时期的“春秋大义”更是成为人们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思想。

在《春秋》的记载中,还有个关于齐襄公复仇的典型案例。

齐襄公一生荒淫无耻,作恶多端,在《春秋》中多次被讥讽贬低,却因其消灭纪国,成功报九世之仇,《春秋》破例对其报仇行为大加表彰。

这些思想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齐襄公九世之仇犹可报,何况伍子胥的当世之仇呢?

第三,忠孝思想。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非常重视“孝”,讲究“百善孝为先”,还有专人编《孝经》来教育后世之人。

伍子胥复仇也是出于孝心,他对父亲的孝心十分坚定,历尽千难万险报父之仇,没有选择安隐避世,因此他的复仇能被大多数人理解,他坚韧不拔的精神也为人敬佩。

第四,环境因素与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大变革时期,诸侯四起,群雄争霸。

此期的士人具有很大的自由性,他们之中很多人都不只为一国服务,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游走于各诸侯之间,以期获得赏识,一展雄才。

如荀子、孔子等大思想家都曾效力他国。因此伍子胥弃楚奔吴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可以说是稀松平常的事。

结语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复仇者的典型,伍子胥的复仇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同时也使他个人的名声超越了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复仇者,因此引发人们的激烈争论

虽然后世评价伍子胥不尽是溢美之辞,甚至有人质疑其人格,不过这样的声音是少数,更多的人还是怀着理解与悲悯之心去体味伍子胥的故事,感受他如折子戏一般短暂而精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史记》《春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吴王   楚国   吴国   公元前   后世   太子   使者   公子   春秋   父亲   形象   原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