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县人有多牛?70公里悬崖上走完14.7米落差,红旗渠是如何炼成的

在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的省界线上,有一个叫做林州盆地的地方。从地图上看,这个地方的地形就跟手掌上的虎口差不多,三面都被太行山包围。

按理来说,这样的盆底应该非常富饶吧?

但林州盆地却不是这样,打开《林州县志》,有这样几个词语的出现频率是最高的,分别是旱!大旱!连旱!凶旱!亢旱!旱灾之后紧接着便是“人相食”!

为了解决困扰林县的千年旱魇,林县的百姓们在悬崖峭壁上修建了一条人工天河,它就是被鲜血染红了的红旗渠

咱们就来聊聊红旗渠是如何炼成的?

林州盆地为什么会如此干旱?

在林州有一首传唱了数百年的民谣:

“天旱把雨盼,雨大冲一片,卷走黄沙土,留下石头蛋。”

林州盆地几乎被太行山四面合围,南面、西面、北面都是如同城墙一般的悬崖峭壁,只有东面是一些散乱的低山丘陵。盆地自西向东倾斜,很难存储雨水。

最关键的是,林州盆地的地表都是如同漏斗般的石灰岩,只要下大雨,就很容易形成山洪,但是山洪过后却是一滴水都留不下,全都顺着地表的石灰岩进入到了地下。又因为林州没有良好的隔水层,所以地下水资源也非常匮乏。

新中国建立后,林县开始大规模修建水利工程,历经了5年时间,林县境内出现了数量众多的池塘、水库、深井以及灌渠。

修建这些水利工程,到底有没有用呢?

还没等林县百姓总结出经验,1959年降临的一场大旱,彻底击碎了林县人民的美好梦想。

老天爷一滴水都没有降下来,水库是干的,池塘也是干的,深井中一桶水也抽不上来。一切的一切都回到了原点,5年的努力彻底白费!

这一刻林县人民终于明白了一件事情:他们需要的不是水库,也不是池塘,而是一条河,一条真正奔流不息的大河!

那么这条河要从哪里来呢?

“引漳入林”

纵观整个林县,只有一条河流符合要求,便是从林县最北端一掠而过的浊漳河。这条河的水流量非常充沛,如果能把河水引入林县的话,困扰林县上千年的旱魇就能彻底解决。

但是该怎么引水呢?

最简单的办法自然是用水泵将水抽到高处,然后再通过河水的自然流动,进入到林州盆地的各处。但是以当时林州的条件和技术来说,想做到这种程度的可能性不大。

浊漳河素有“九峡十八断”的说法,所谓的“断”就是指瀑布,整条河有18个大台阶。当河水抵达林州时,水面海拔比林州要低了很多很多,所以说用水泵抽水,即便是放在现在,其工程难度也是非常大的。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找一处“海拔高点”,从这里往林州引水。

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带着水利人员,沿着浊漳河逆流而上,经过许多次的测量后,最终将“海拔高点”选在了山西省平顺县境内的侯壁。

浊漳河在侯壁地区的海拔为464.75米,比林县高出了14.7米,理论上来说是可以引水的,但是其中还有一个技术性的难题。

从侯壁引水到林县,原有河道无法使用,只能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之间盘绕70多公里,平均算一下的话,每8公里的落差不能超过一米!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8000米的长度,只有1米的落差,这种落差的细微程度,肉眼根本无法分辨,以如今的测量水平来说,想做到这一点并不太难。但这对于上世纪60年代的林县老百姓来说,其难度无疑是堪比登天!

战天战地,鲜血染红水渠

1960年2月11日,近4万名林县老百姓走进了太行山脉,他们不是专业的工人,就是一些在地里刨食的老百姓。

林县政府规定:只要年龄在18-60岁的民工,但无数的林县人民即便隐瞒年龄,也要加入修渠大军。

这么做的原因非常简单,林县已经被旱魇折磨了上千年,这是他们在绝望之前最后的一次爆发!对于60万林县老百姓来说,要么在沉默中等死,要么在绝望中爆发,他们别无选择!

红旗渠动工的时候,全国范围内的自然灾害仍在继续,国家对林县的修渠工程给予的支持也是有限的,毕竟全国老百姓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即便这样,林县百姓还是克服了所有难题,粮食不够了吃野菜,没有炸药自己造,资金不够了让人出去打工,而打工赚到的钱几乎全都用在了修建红旗渠上。

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这是一种怎样的爆发?

没有物资,林县老百姓可以想办法自己解决,但是没有测量设备,又该怎么办?

当时全县只有两台测量仪及一台水平仪,想凭借这些设备完成“8公里只有1米落差”,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但谁也没想到,一个被称作“水鸭子”的老古董被带进了工地。

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测量仪器?

我们真的无法想象,它是由三块木板两根线,再加上一个水盆拼装而成的,用如此简陋的老古董,能完成精密测绘吗?

答案是肯定的,凭借水鸭子,红旗渠的落差竟被测了一个分毫不差!

红旗渠修了近10年,因为塌方和落石夺走了81位干部和老百姓的生命!

有人说红旗是用鲜血染红的,而红旗渠又何尝不是?

青年洞

红旗渠最艰难的咽喉工程,便是如今的青年洞。

要想把浊漳河的水引进林县,就必须在垂直的悬崖峭壁上硬生生凿出一个600多米的隧洞来。但是因为自然灾害和经济上的原因,红旗渠青年洞的施工,也不得不选择了停工。

这一刻,杨贵书记也无奈的瘫坐在了椅子上。

全林县的老百姓都知道,红旗渠是他们憋着的最后一口气!一旦这口气泄了,再想去修建红旗渠,怕是千难万难了。

于是一支由300名青年组成的突击队,悄悄来到了悬崖峭壁之间,他们历经一年多的艰苦奋斗,终于凿穿了隧道。于是乎,这条不可能完成的隧道,便取名为“青年洞”。

青年们所处的时代或许不是最好的,但值得庆幸的是,那个时代遇见了最好的他们。

1965年4月5日,70多公里的红旗渠总干渠建成通水。在之后的4年时间里,所有的干渠支渠配套工程也全面竣工。当闸门被打开的那一瞬间,浊漳河水奔涌而来,几十万林县百姓跪在水渠边啕嚎大哭!

近10年的时间里,他们战天战地,他们与命运死磕,为的是什么?是为了他们自己吗?60岁的老人背起行囊前去修渠,回来的时候已经70岁了!他们凭什么与老天爷死磕!

是为了一代又一代的林县人点亮活下去的生命之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红旗渠   落差   太行山   林州   漳河   悬崖峭壁   盆地   海拔   悬崖   老百姓   青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