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我们的工资“成涨”史

文/蔡健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从政策层面上开始研究实施多劳多得按劳付酬,技术技能和贡献上拉开工薪差距的尝试。其间因为自然灾害和运动,有十来年大多数工人工资没有变更,基本处于同一水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从平均分配按票购物方式中逐渐解脱出来,多元化的工资状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这种变化也体现在长沙人的衣食住行上。




建国初期工人工资变化

1950年开始,长沙按照按劳分配原则对工资计算方式和发放方式进行改革,逐步将当时按“米”计算转化为按“分”计算


按“米”的重量为单位计算,是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和解放区实行供给制的物资分配发放方式,使用米的斤数来衡量工资,带有平均主义的色彩。


1952年,中央政府制定《统一全国工资计算单位方法草案》,用工资分概念来衡量工资。


以大米来计算工资,是解放初期长沙的一种特殊现象,保存在市档案馆内的1949年9月30日长沙市军管会下发的《工薪暂行办法》,要求全市工资以大米发放为计算单位。后来由于物价波动,影响职工生活,又改为按工薪分计算。


尔后,国家制定政策逐步将原有的供给制和薪酬制合二为一,建立起分等级的统一的工资制。其中绝大多数企业就是从那时分为八级工资制,并在部分纺织和手工业推行了计件工资。而少数轻工企业实行七级工资制,如卷烟、食品等部分行业。这个制度沿袭多年,到今天一些地区的行业中还能看到。


1954年国家进行旧币和人民币换算改革,以10000:1进行换算,从当年的工人工资单上可以看到,政策的考量符合当时的物价水平。据一位老人回忆当时买文艺书刊,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定价旧币6100元,换算成人民币0.61元,一本《斯大林格勒大血战》订价旧币4900元,换算成人民币0.49元。


1956年企业对工人工资进行了调整,主要目的是提高工人专业技术水平和生产积极性,所以重点扩大了低级工和高级工之间的差别。而大部分一级工工资标准,除个别特殊工厂和特殊工种,一般只是将角进到分,调整幅度很低。


高等级职工的工资标准提高幅度较大,如级别最高的八级工工资标准,钢铁、机器制造业由原来的116.37元提高到123元,重化工业由原来的116.37元提高到120.8元。


不要小瞧几元线的增幅,对于当年每月平均几元钱生活费的城镇居民来说,已经是一笔大钱了。我徒弟小国的父亲,当年是开火车的一级司机,每月工资91元,在铁路单位已经是高工资了,相当于当时段长的工资。


1956年工资制主要产业工人月工资表(可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图源/网络



35.5元能养活一家人吗?

由于60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有将近10余年没有加过工资,导致企业很大一批职工工资水准都在二级至三级之间,约30多元到40多元这批人最多,所以,前几年网络上引出了35元能否养活一家人的话题。连一些年轻的网民都有兴趣参与网聊,看老一辈的低工资当年是怎么让一家人生活下去的。


2022年8月12日,“长沙记忆2群”群聊也曾扯到这个话题,记录两段:

@秋水伊人:哈哈哈,当年三十多元要养活一家人。三分钱一张游泳票,四分钱公交车从兴汉门坐到五一路,五分钱一张电影票,人均八元钱以上生活费就是富裕人家。

@曾尚美:是的,那时只有我父亲一个人正式工作,工资要养活全家,我们兄妹4人还有外婆和我们住在一起生活,妈妈做临时工应该工资也不多,我们一家7口那么一点钱,真不知道是不知怎么过来的。

孙绍泉:学徒每月18元。

秋水伊人:我学徒18.3元一个月,交10元给妈妈,住店不要钱,每月8.3元生活费。

长沙晚报记者曾采访长沙城管局环卫处退休工人张厚,他于1954年在长沙市环卫处清洁大队参加工作,当时的工资是24.5元,到上世纪60年代,工资逐步加到38元、45元,但家里生活仍然很紧张。


1965年,他曾几个月的生活费中省下一笔钱,找人搞票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这是他的第一个“大件”。1966年结婚时,没有摆酒买家具,买了两个热水瓶,摆了一盘糖果,夫妻俩被子合一起就结婚了。婚后家里添丁增口,一家老小6人,全靠夫妻俩每月工资,节衣缩食,才撑起这个家。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长沙机床厂职工工资待遇在长沙算比较好的,普通职工月工资44.42元,粮价补贴2.5元,附加福利费4.8元,扣除房租水电费0.3元,一个月到手51.42元,夫妻俩都工作的话,养活一家几口还是没问题的。


我父母都工作,在当时应该算得上是过得去的家庭。但老父老母前两年斗嘴时,我娘还抱怨父亲六七十年代没看到拿钱回家,父亲每月送10元给爷爷养老,后来又增加5元到八十年代初爷爷去逝。父亲有几年长驻上海跑采购,那时差旅费少,工资都贴进去了,有时还借点钱,还得要母亲存钱给他还债。值得欣慰值得安慰的是,由于工作努力,他曾被选为区人大代表。


当时一些大厂各显神通,想办法采购一些生活物资,以比市场便宜一些的价格供应给职工,被职工宣杨称道。


可以肯定的是,当年大多数职工家庭基本上都是“月光族”。


长沙船舶厂1968年食堂采购供应生活物资价格 图源/网络


1974年初,我由株洲铁路机械学校内燃机车专业毕业,分配到广州铁路实习并工作了3年,工资是46.2元(18类16区二级工工资)


1977年初由广州机务段革委会下调令,调到长沙铁路机务段。长沙机务段下文工资调整到37.4元,工资降了,共减少了8.8元,降的这块是地区差,当时算是一笔大钱了。


记得有次广州刮台风,吹倒很多香蕉树,香蕉烂价,一角钱二斤。好在回长沙后当时一直住机务段单身宿舍,住房水电全部免费,省出一笔开销。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1977年广州和长沙机务段调令 图源/蔡健



能赶上加工资,算是幸运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长沙机务段全段停工一天,讨论加工资。近十余年冒加过工资了,每个人都很重视,都想在这次评工资时能加上一级,我也是其中一员。比起10多年没加工资的老工人,我6年冇加过,能赶上趟,算是幸运的了。


这次加工资从上至下发文件,并规定了加工资的范围和条件。讨论时工长宣读段上加工资的文件,强调这次加工资方式方法和意义,并按文件要求根据各人的工龄、能力、贡献大小、考勤等方面进行讨论。


我们电机工班组十多人,只分配了四级半指标,有一多半加不上,大家有喜有忧,开始私底下嗡嗡议论,这指标太少了不够分啊。工长要求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发言开始后稀稀拉拉,众说纷纭,就这样一个小时,大家你说几句,他说几句,也没有讨论好最后加谁。工长只得说“我们背靠背评吧,评谁时谁就到外面去,评完了再进来”。


其间还闹了个笑话。评工班组唯一的一个工农兵女大学生,她出去后,大家对她的议论比较多,主要是讲她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结婚后生孩子带孩子时间长,上班一直照顾她做的轻活,对工班组的贡献不大,大家的意见基本上一致,这次她不加。


这时,有人站起来喝开水,看到窗外捂着嘴笑,大家过去一看,乐了,她整个人钻在准备装通风机的圆孔里面,屁股厥在外面,偷听屋里的讨论,大概是见里面没有声音了,从圆孔里爬出来,一抬头,看到大伙在窗里看她,脸涨得通红,一下跑掉了。


讨论半天,基本上是那几个人在发言,有的人怕得罪人,有的人估计自己也加不上,干脆就坐在那里一声不吭,一上午也没有讨论出加给谁,一直到下班。


下午继续讨论。这一次工长宣布不再搞背靠背评议了,每人发一张纸,搞不记名投票,要大家将自己认为符合加工资标准的工友名字写上,再交给他。大家填完后当场验票,按投票数量多少排序,择优上报车间,由车间统一决定加工资的人员。


投票最后结果是工长票数第一,我的票数第二,女大学生排到第九,一周后,车间张贴各工班组加上工资的职工名单,我们工班组有三名老职工包括工长加了一级,我和女大学生加了半级。算了一下,大概我能加上5元多钱。


大家都纳闷,我们工班组原定加四级半工资指标,怎么多了半级,工长解释说,另外的半级是段上增加的,大家猜测可能是女大学生当铁路分局法院副院长的公公做了段上的工作,给排在第九的她额外增加了半级指标。大家自然没意见,加工资一事至此结束。


长沙机务段工资调整通知 图源/蔡健


工资调整从1979年11月生效,由原工资37.4元调整为4类工资区43.8元,加粮贴2.5元,冲消粮价补贴0.3元,实际到手工资45.1元。


这唯一的一次坐下来讨论加工资,是件陈年往事,疫情期间宅在家里,把此事翻捡出来,却感觉有股异样的味道。加工资背靠背讨论,人多粥少的指标方式,同事之间相互琢磨、猜忌和纷争,的确有不合理之处。好在这种方式只搞了一次,



八十年代后,工资进入增长期

1978年企业恢复奖励制度,1979年我所在的电机维修组,实行计件奖励,有一个月获得81元奖金,超过了当月工资。


1981年实行企业奖金提留随同利润多少浮动,1984年实行奖金不封顶,超额征收奖金税办法。1985年企业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


从九十年代开始实施市场经济政策,“九五”期间,企业基本完成了工资由市场机制决定的改革。


从80年代开始,工人工资增速加快,我个人加工资的速度频率与全国职工一样,也增快了很多。


作者工资调整档案 图源/蔡健

1979年11月,45.1元;

1983年10月,52.1元;

1984年8月,58元;

1986年7月,74元;

1986年12月,84元;

1987年2月,97元;

1988年8月,增113元;

1988年11月,我调广州铁路局工作,在长沙上班,工资调整为137元;1989年3月,145元;

1990年8月,153元,1990年9月,162元;

1992年调深圳工作,当月领工资3260元。

据长沙晚报记者了解,到上世纪80年代,长沙市环卫工人张厚的工资也不断增长,先突破百元大关,此后工资每隔几年都有变化。

1992年,211元;

1997年,527元;

1999年,818元;

2000年从长沙市环卫处退休时,工资是1153元。

“长沙记忆”群群友朱文泽在城市记忆CityMemory平台发表文章《“矿通”记忆(二) | 从“矿通”到“长重”,艰辛创业半世纪》中,谈到了1992年9月长沙重型机械厂他的工资并附图,当月除扣除0.75元工会会费和30元储蓄,他实得工资为178.55元。


图源/朱文泽


从工资制实施开始,长沙市职工平均工资突破100元用了30多年,突破1000元用了10年,达到2000元只用了几年。


我母亲1950年从杨桥乡下进长沙城,参加修五一路不算工龄,后来进入长沙纺织厂才开始算工龄,到2022年10月退休工资为3654.49元,加90岁以上老人津贴200元,月实际收入为3854.49元。


现在企业工资五花八门,以岗定薪、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定额工资、浮动工资、奖金津贴和绩效挂钩种类繁多。


我羡慕现在肯奋进有能力的青年人,我们那代人大多数初中毕业,很多修完湘江大桥就上山下乡,然后修三线,回长沙后就业途径也不多。现在年轻人大多学历高,毕业后可以自主选择职业和企业,也可以占股当老板,没有了我们那时隔多年加一次工资的方式和烦脑。


也为在家养老的退休老人感到欣慰,虽然物价也在拔高,但退休工资经过了13年的调高,通过社保打入到每个人的帐户,坐在家里就可以拿到调整后的养老金,这是走向市场化后工资改革的进步。


当然,随着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和企业用工条件的变化,企业员工的工资也将面临一次次考验,还有物价的波动,企业员工的工资也将面临更多的新变化。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长沙晚报


END

*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独家发布。编辑 | 明明。蔡健,长沙市作协会员,湖南省酒协文化分会理事,从业铁路工作多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长沙市   工资制   工资   机务段   工长   班组   长沙   职工   年前   工作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