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国评论|“遗”往无前,振兴美丽乡村

□陈文华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了66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湖南省的浏阳油纸伞、湘西苗绣、栖凤渡鱼粉、梅山棕编4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入选。据悉,这次公布的66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涉及纺染织绣、食品制作、雕刻塑造等多类非遗项目,覆盖了44个脱贫县、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体现了各地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成效,具有较强的参考借鉴意义和典型推广价值。

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下,非遗保护传承取得历史性成就。非遗走进寻常百姓家,社会广泛参与、人人保护传承的生动局面初步形成;非遗照亮现代生活,在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同时,让更多人共享保护成果,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这些非遗工坊,将有力带动各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致富,共同绘制出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加强非遗工坊建设,带动群众在生产实践中推动当地非遗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一方面,能激活非遗保护传承活力。通过开展广泛的技能培训,将提高从业者技艺技能,扩大传承人群的数量,推动项目传承活力的提升;通过与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加大对时尚日用产品的研发力度,将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另一方面,能促进乡风文明。非遗工坊与当代生活需求紧密结合,将留守妇女、老人、闲散劳动力集合起来进行培训,推动他们同堂学技,促进了家庭和邻里关系和谐,让乡风焕然一新。同时群众在就近就业中获得精神上的富足感、归属感,并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撑。以非遗工坊为代表的传统工艺,不仅是活态的文化传承,也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如“湘西苗绣:让妈妈回家”案例通过传统技艺研究、苗绣技能培训、产品设计提升、非遗生产性保护、“非遗+农业+旅游”等,直接帮扶贫困户1272人,间接带动3000余人从事相关产业,300多个孩子的母亲返乡就业。学习非遗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实现当地脱贫致富的重要“法宝”,“老手艺”成了“新产业”,让农民的“钱袋子”一天比一天鼓。可以说“非遗突围”打造了可持续、可复制的产业振兴模式。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面向当地群众开展培训为乡村发展培育人才,通过提供创业就业平台,吸引了一批大学生返乡创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参与乡村建设,扩大了人才的覆盖面。同时也丰富就业形式,照顾特殊群体,充盈了人才振兴的“蓄水池”。比如,有的非遗工坊在吸纳固定就业的同时,对当地残疾人、老年人、留守妇女等实行“送货到户、工资日结”,帮助他们实现顾家就业两不误。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非遗工坊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发力。一方面,多数非遗工坊结合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就地取材,采用天然原材料和低碳环保的手工制作方法,有助于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另一方面。非遗工坊带动文旅融合、城乡融合,成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示范。湖南凤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非遗工坊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依托瓦灶村西河风光带,在建设栖凤渡鱼粉传承基地的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周边观光稻田、荷花鱼塘、葡萄园等旅游项目建设,推动了乡村旧貌换新颜。

非遗工坊保护和传承,为传统文化“开枝散叶”,为百姓筑起“致富道路”,充盈乡村振兴人才“蓄水池”,绘制青山绿水的生态“画卷”。非遗工坊“遗”往无前,农民的生活定会越来越红火,中国好故事定会越来越多,越传越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之义   湘西   乡村   美丽   蓄水池   鱼粉   助力   技艺   芙蓉   典型   群众   案例   产业   人才   文化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