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要亲手造车了?

承东进,王军退。


一场有关华为的人事变动,再度让外界沸腾起来。


原因很简单,只因这场变动发生在华为车BU。


什么是华为车BU?即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简称“华为车BU”,简单来讲,华为公司所有与“车”有关事宜,都由“车BU”负责。


这里,可以称之为华为“造”车的大本营。


而随着华为车BU的COO王军被停职,余承东将独掌华为智能车业务。


这场“造车派”的胜利,无疑代表着华为在亲自下场造车的路上,又近了一步。随着原“不造车协议”仅剩8个多月有效期,或许届时,将是华为亲自下场造车的时刻。


01

一场华为“造车派”的胜利


在华为车BU走过3年多之后,执掌智选车模式的余承东终于宣告了自己的胜利,成功独揽大权。


日前,有媒体爆料称华为车BU COO王军已被停职,CEO余承东将独掌智能车业务。


尽管华为还暂未对此传闻作出公开回应,但余承东的近期行程,似乎也对此进行了佐证。


2月6日,余承东同阿维塔CEO谭本宏、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一起观看了阿维塔全新轿车产品。


而阿维塔,正是此前王军所主导的华为HI模式合作车企。


图源:网络


显然,在王军所主导的HI模式和余承东所主导的智选车模式角力中,后者轻松取胜。


或许许多读者并不清楚,何为HI模式,又何为智选车模式?我们来简单捋一捋。


此前,华为成立车BU,任总主要分出了两条路线齐头并进。其一,便是王军所主导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即HI模式。顾名思义,HI模式发力智能驾驶,负责给其它车企提供智驾的软硬件。


其二,便是余承东所主导的鸿蒙座舱+“华为智选”模式,该模式的参与程度更深,帮助车企打造内饰和车机,并能通过华为的渠道来销售产品,而问界便是智选模式的代表产品。


显然,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HI模式所推出的两款车型销量惨淡,无人问津;反观智选模式下的问界,却被外界看做是“华为车”的代表,一年便卖出了数万台。


图源:AITO汽车官网


由王军所主导的HI模式及汽车零部件业务进展不顺,大概就是其被停职的根本原因。


而当余承东独掌华为智能车大权,那么有关华为坚持不造车的战略,或许多少也会有所松动。毕竟余大嘴,可是华为内部出了名的“造车派”。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曾透露,“余承东对华为不造车的决定表示不服,他可能就想造车,但他只有一票。”


不过随着如今华为智选车业务如火如荼,且此前的“不造车协议”仅剩8个多月有效期,在此时间点上,余承东在华为造车模式上的胜出,似乎也在暗示着什么。


图源:网络


三年前,华为发布一份内部文件,声明绝不造车,更直言“谁再建言造车,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如今,该文件有效期仅剩8个多月。


紧箍咒马上就能取下来,华为汽车,或许真的要来了。


02

为什么华为“必须”造车?


尽管华为始终坚称“不造车”,但外界却也从未怀疑过,华为未来亲自下场造车的可能性。在余承东大权独揽的今天,这样的想法更加甚嚣尘上。


不过,无论是谁想要打通华为造车的最后一步,还必须要过了任正非那一关。对于坚持“不造车”的任总而言,必须要给他一个理由,一个华为“必须”造车的理由。


这样的理由,或许来了。


就在前几天,彭博社、路透社、华尔街日报等海外媒体基本上都把同一个新闻放在了头条:


美国政府正在考虑切断美国供应商与中国华为公司之间的所有联系,禁止包括英特尔和高通在内的美国供应商向华为提供任何产品。


图源:微博


很快,#美国将禁止供应商向华为提供产品#的词条也冲上了微博热搜。


尽管该政策目前还尚不能确定,但一旦成真,便意味着华为在英特尔、高通等公司什么也买不到了。


届时,华为旗下所有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个人消费产品,以及数据中心、云服务器等商用产品几乎都将受到影响。


因为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在一众手机厂商早已进入5G时代的今天,华为手机至今使用的仍是4G芯片,这已经使得华为手机在销量排行榜上被归类为“其它”,若再被制裁,其无疑将面临一场巨大危机。


这正是华为目前所面临的外患。


除了外患,还有内忧。


作为华为智选车模式的成功案例,问界M5、M7在去年豪取7.5万辆订单,但本质上,二者还只是东风小康的魔改车型,使用的也只是L2级别的自动驾驶。无论是硬件配置,还是升级潜力上,都被卷到不行的同行甩开一截。


图源:AITO汽车官方微博


今年年初,问界已经明显暴露出持续溢价能力不足的短板。


内忧外患下,火热的新能源市场或许正是华为的下一增长点。


在汽车产业上,华为并不受限,国内产业链足够华为制造一台优秀的汽车产品,而问界,也已经为华为汽车的问世探好了路。


毕竟,比起“问界”的招牌,华为工厂亲自造出来的车,才是真正的华为汽车。


03

智能驾驶+鸿蒙座舱=华为汽车?


去年8月,任正非的一番寒气论,将寒气传递给了每一个人。任总直言,要以现金流和真实利润为中心,砍掉一切不赚钱的业务。


而就在任总发表“寒气论”的前一个月,余承东才刚刚在一场采访中提到,“(汽车业务)华为每年投入研发十几亿美元,目前也是华为唯一亏损的业务。”


任总的寒气论,矛头似乎对准了汽车业务。


图源:B站“42号车库”


而在汽车业务中,亏损的源头,自然来自于当时由王军所主导的“智能驾驶”。


在上述采访中,余承东表示,华为汽车业务直接和间接研发人员高达 10000 人,其中 70% 研发人员都在研发智能辅助驾驶上面。


庞大的研发阵容,无疑要耗费同样庞大的物力财力。


不仅如此,研发智能驾驶本身也很费钱。


以固态激光雷达为例,这种精密仪器要想稳定工作,必须要配套设计许多技术,“激光雷达胶水”便是其中一环。


曾有媒体报道,“激光雷达胶水要充分考虑温度、导热、膨胀、挥发等因素,华为内部有一支7人的博士团队,专门负责胶水研究。”


连一个胶水都需要7个博士负责,智能驾驶的研究有多费钱可想而知。


然而,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以智能驾驶为主的HI模式落地后却销量惨淡,反倒是成本更低的智选模式做的风生水起。


图源:网络


内忧外患夹击下的华为,倒不如将自身智能驾驶优势与鸿蒙车机相融合,造一台真正的“华为汽车”。


如此一来,以华为自身的品牌力及鸿蒙车机的产品力,大力研发的智能驾驶也终于能够在“华为汽车”身上展现光芒。


如此最终体的华为汽车,或许也将成为华为的又一增长点。


此次王军退位,余承东统领智选、HI模式,或许也有着同样的心思。智能驾驶与鸿蒙车机两大造车路线的融合,大概也是华为这些年来汽车产业发展的最好归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华为   鸿蒙   胶水   寒气   主导   模式   业务   智能   汽车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