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文化地理 - 两江总督周馥与常府街寓所

周馥(1837~1921),安徽东至人,李鸿章幕府的重要成员,洋务运动后期实际操盘手,官至两江、两广总督。早年追随李鸿章征战和办理洋务,辗转苏州、南京、扬州、北京、保定、天津等地,每到一处落脚,几乎都要置办家业,接家人团聚。古都南京也有其离开家乡后的安置地——坐落在常府街的寓所。

周馥

1865年,李鸿章淮军攻下南京后,幕僚周馥便也随之在此安顿下来,迎家人过来居住;次年冬月,四子周学熙(两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近代著名实业家)出生;学熙三岁那年,全家从租赁的房屋搬到了新买的常府街寓所。直到1871年周馥办理洋务到天津,次年家产置办妥当后,全家又移居天津。

周家去天津后,周馥便将常府街寓所租给了好友杨仁山居住。

杨仁山,晚清著名学者,与周馥同岁,早年研究佛学,1866年从安庆举家迁到南京后,与友好十多人募捐集资,创立了金陵刻经处,经营刻印佛经事业。刻经处成立之初在金陵鸡鸣山北极阁,后迁至常府街寓所、花牌楼寓所,最终落在现址延龄巷与淮海路交界处的宅院。

杨仁山来南京时,就职于江宁筹防局,与当时负责襄办金陵善后工程事宜的周馥相识,结为同乡好友,工作及生活上相互帮衬支持。杨仁山重刻佛经《净土四经》时,32名同僚好友共募集洋银伍拾元,周馥就资助了贰元;周馥署理两江总督后,杨仁山曾向周馥建议开办女子学校,1906年学校开办,杨仁山孙女、时年17岁的杨步伟参加入学考试,在《女子读书之益》题目下,写出“女子者,国民之母也”令人震惊的语句。

杨仁山非常看重与周馥家的情分,1879年,他随团出使巴黎半年余,其间给长子杨自超的家书中,仍谆谆叮嘱与周家的关系以及租用周家常府街房屋的相关事宜:“秋间周世兄来宁时,将年内应付之租金,一并付讫,照南京租屋章程算之。周世兄到宁,照前次一样,将湛廷所住外经房搬空两间,让他居住;伙食在我家吃,不必收钱。”多年后,周馥嫡孙、周学熙次子周志俊读到此处,深深感慨:“仁山先生与先祖交亲逾恒。”

1878年6月,周馥母亲病故,需回乡丁忧三年。老家纸坑山周村房屋狭小,难以接待寮友宾客,便置地新建周氏新祠;其间又在秧田畈周家山周氏始迁地兴建周氏宗祠,花费甚巨,经济拮据,不得已于1879年卖掉了常府街的寓所,还向亲家刘瑞芬、徐仁山分别借银五百两、三百两来运筹。待数年后经济好转,难舍举家初入都市乐享天伦的愉悦情形,才又将寓所买了回来。

1921年周馥去世后,其任职过的多个地方纷纷上书:(周馥)体国之忠,宜民之思;历任封圻,俱有名绩;所在多善政,功德在民……奏请为其建祠。不久,安徽、天津、山东等地先后建立专祠;江苏虽经恩准,多种原因一直未付实施。1933年,周学熙依照议准批复及民众感恩周馥功绩的意愿,将常府街房屋辟做为周公祠,适度改造扩建,形成4进30余间的规模。

金陵刻经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民国初年,周馥嫡孙、周学熙幼子周叔迦(著名的佛学家,中国佛教协会发起人之一),管理北京和天津两地刻经处业务,在他的安排下,1929年,由洪勉之、徐平轩把两处的经版以及北京周氏师古堂书版、天津《周悫慎公全集》书版等八千余块,运到南京常府街祖宅及金陵刻经处保管。民国26年,洪勉之、徐平轩再次来到南京,把经版、书版等搬到南京居士林,后又运到北京甘水桥瑞应寺,与北京刻经处的经版一起保管。

1954年,周学熙的三个儿子,周志辅、周志俊、周叔迦兄弟,将常府街周公祠的全部房屋捐献给金陵刻经处;1955年,对私改造运动中,成立公私合营南京饴糖厂,此处作为厂部和车间之一;1988年房屋被全部拆除,新建金陵刻经处职工宿舍两栋,即现在的常府街45、47号。

周家捐赠常府街房屋时,政府免征了过户税款,周志俊将免征款捐作为刻经处经费,并另捐人民币1000元,义印经典在刻经处陈列。

周氏三兄弟捐常府街房屋给刻经处,不仅是对佛教文化事业的贡献,且所捐的房屋早期曾做为刻经处,80多年后归刻经处所有,这不是偶然的:周馥、周学熙父子晚年都精研佛学,周叔迦是著名的佛学家,所以周家愿将此祖宅“归之于金陵刻经处,以为弘扬佛法之处”。

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常府街45、47号北侧正对面的沿街现代建筑后面隐藏着一座青砖小瓦、翘角飞檐的清代古建筑——常府街24号。古建筑为单檐歇山顶,蝴蝶黑瓦面,板瓦竖排甘蔗脊,两端作传统“富贵不断头”方形回字纹饰,屋顶两侧红漆博风板和悬鱼板完整,类似江南园林中的水榭和花厅。

南京文史研究者王重阳认为:“这座看似奇怪的建筑,初步推测是清末两江总督周馥的纪念建筑——金陵周悫慎公祠,之前还曾经被金陵刻经处使用过!”估计原为四面敞开的花厅,归秦淮区文物局管理,建筑东侧的窗子下面,有文物保护标志碑。感觉这样风格的建筑,在南京城东南地区少有,周边也只有文昌巷里建于清末的李鸿章祠堂有点类似,但风格已经不是一回事。

不由得想到,常府街24号这栋古建筑,会不会原来就和街对面的45、47号是一个整体,在常府街拓宽改造时,给划成了隔街相望的两处了呢?若此,便是周馥旧宅的花厅、早期的金陵刻经处了。

记得南京大学文学院程章灿教授有篇“清朝历代两江总督,南京人为何最喜欢周馥”的文章,通过列举周馥署理两江总督时的几则事例,拿周馥与前几任总督比较:“刘坤一、张之洞、魏光焘是在周馥之前的三任总督,他们先后接力,在南京办起了三江师范学堂,论办学,四人皆有功绩,论平易近人,周馥要胜出多多;若跟陆建瀛比,周馥的才干更不知强上多少倍,难怪南京人都爱这位两江总督。”

近代名人周作人,1906年在江南水师学堂作学生时初识周馥,在他后来的《饭后随笔》书中对周馥评价道:“实在那一天给予我们一个很好的印象,可以说在五十年间所见新旧官吏中,没有一个人及得他来的,并不因为他教我们办局子,乃是为了他的朴素、诚恳的态度,不忘记我们两个留校的学生,这在刘坤一、张之洞、魏光焘大概是不会得有的。”

周馥,字玉山、号兰溪,1904年9月至1906年7月署理两江总督,任期虽未满两年,却留下了诸多美名。以六朝古都文化底蕴和用历史名人命名道路、街巷的做法,现在浦口区“兰溪公园”及公园西门口起始的“玉山路”,莫不也是为了纪念周馥而以他的字号命名的吧!周胜良

校对 盛媛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总督   南京   寓所   兰溪   玉山   金陵   佛学   天津   北京   地理   房屋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