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杂谈:开门七件事之“米”

我在生活中擅长熬米粥

我不擅长做菜,但我自认为擅长熬粥。无论是大米粥、小米粥、玉米粥,我都能熬得黏黏糊糊的,再加上或者南瓜,或者红薯,或者大枣,或者山药,或者枸杞、桂圆、百合、山楂什么的,熬好以后,闻起来香气扑鼻,喝起来香甜可口。多年以来,我也养成了习惯,每餐菜可以不吃,粥不可以不喝,因为喝粥养胃、健脾、益气,好处多多。

清代医学家赵学敏撰写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粥中米油“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以其滋阴之功,胜于熟地,每日能撇出一碗,淡服最佳”。清代另一个医学家王孟英在他的《随息居饮食谱》中则更是夸张地认为“米油可代参汤”,具有大补元气的作用。

对于这些专家的说法,我不置可否,但是我相信,喝粥尤其是米粥,绝对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中医有“年过半百而阴气自半”的说法,意思是说人到一定的年龄就会不同程度地存在肾气不足的问题,如果常喝米粥,可以收到补益肾气、益寿延年的效果;产妇和患有慢性肠胃炎的人,会经常感到体虚乏力,如果喝上几次米粥,即能补益元气、增长体力,使体能尽快地得到恢复。

喝粥先熬粥。熬粥重在有“米”。无米下锅,再熬也只是一锅清水而已。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厨子,没有米,没有食材,也整不出一桌丰盛的筵席。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假如没有米,一家人也只有喝西北风去了。

“米”是粮食的代表

“米”在这里不仅仅是米,它是粮食的代表,甚至是整个食材的总称,包括瓜果蔬菜、鸡鱼肉蛋,凡是能吃的,能下肚的,能通过食用而维持生命的,统统用一个“米”字一言以蔽之。

人为什么要活着,就是为了吃饭,即使你干着轰轰烈烈的事业,其实也不过是为了吃饭而已;人为什么要吃饭,就是为了更好地活着,以致为了吃上更好的饭。吃饭,活着;活着,吃饭。不过如此。如果活着连饭都吃不上,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如果吃饭不是为了活着,那吃饭干嘛?

人生存于世,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吃饭问题,吃饱了,有力了,才可能去干能干的事情,才应该去干该干的工作。“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饿得头晕眼花的,什么事都干不好。《水浒传》里有一章,写花和尚鲁智深初到瓦官寺,因长时间水米没打牙,缺乏战力,结果被一个胖和尚和一个瘦道士联手打得落荒而逃。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神力和把一柄六十二斤水磨镔铁禅杖舞得虎虎生风的高超武艺,收拾两个掂不起斤两的恶僧道应该是不在话下的。正是因为他几天没吃东西了,饿得前心贴后背,走路都打晃,哪还有力量去跟人争斗啊。后来还是得到九纹龙史进的帮助,才杀了那两个作恶多端的僧道,找回了面子。看看,即使你是英雄豪杰,在没吃的、饿肚子的情况下,照样“龙困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即使是英雄豪杰,在饿肚子的情况下也难以取胜

既然要吃饭,那就得想方设法挣来饭钱。不但要挣来自己的饭钱,还要挣来一家人的饭钱。人活着,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还是为家人,为和你有着亲密关系的人。活着,就意味着你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只知道“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人,活着,无异于行尸走肉。

古有“五谷”之说。每逢祭祀,人们总是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是因为,生活林林总总,吃应该是放到第一位的。婴儿出生,最先学会的动作就是吃,不吮着母亲的奶头,就会哭得昏天黑地。看来,吃是人的本性,与生俱来。难怪孔老夫子那么讲究礼仪的人,都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最初,人们还不知道瓜果蔬菜的重要性,只知道五谷丰登了,日子就好过了。因此,人们认为,只要有粮食吃,其它一概不重要。于是,五谷做成的饭食就成了主食,而瓜果蔬菜则成了副食或辅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就是多少年来人们生活的写照。有主食吃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至于副食,有也可,没有也可,只当是生活中的调味品了。

何谓“五谷”?古书记载纷纭,莫衷一是,后来就普遍采用了东汉经学家赵歧所注《孟子•滕文公》中的说法,即:“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稻,即水稻,脱壳后称之为大米;黍,俗称黄米,不同于今天的玉米。玉米是后来从国外传进来的,在我国大量种植以后就逐渐以“黍”代替了过去的黄米;稷,又称粟,俗称小米;麦,即小麦,一般是制作成面粉食用;菽,就是大豆,是豆类的总称,在古时候,无论是黄豆、黑豆、红豆,统称为菽。

“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谁谓“五谷之王”?按排列,自然是稻了。但汉朝以前稻是没有排列这么靠前的,甚至有的五谷的名单中连稻的名字都没有。这是因为,中华民族的起源是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流域是不种稻的。那时候的五谷,是黄米、谷子、麦子、大豆、高粱各领风骚。后来,中华民族的势力向南扩展,才开始种稻子。在我国,有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那就是秦岭和淮河。以此为界,南方种稻子,北方种麦子。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北方人喜欢吃面食。经过多次民族大融合,稻子、麦子均成了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于是,稻子就堂而皇之地跻身“五谷”之列。由于五谷中的三种作物都叫“米”,所以“米”就成为我国粮食的总代表,而稻子脱壳以后又称作大米,所以“五谷”的龙头大哥就非它莫属了。

稻子成了我国一张名片。袁隆平老先生终其一生,都在研究稻子。因为我国有十四亿人口,要养活这么一大家子人,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袁老就天天蹲在田间地头,或者埋头在实验室里,鼓捣稻子这玩意。结果老天不负有心人,还真就让袁老给鼓捣出了成效,稻子的单产提高率惊人,十四亿人的吃饭基本上不成问题了。禅语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袁老在粮食领域的贡献,不知拯救多少人于饥饿之中,那么,他胜造了多少级浮屠呢?假如他生活在五千年前,神农氏的大号恐怕就是他了。

稻子为五谷之王

我为“米”骄傲。因为米作为粮食之王,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上也是占据重要地位的。汉字源远流长,以米作为部首的字,字典上能查到的就有68个,与米有关系的字有100多个,用米字和与其有关系的字组成的词汇多达上千个。在语言系统,米字绝对是老大,这是因为“民以食为天”,怠慢了谁都不能怠慢粮食,亵渎了谁都不能亵渎粮食,糟蹋了谁都不能糟蹋粮食。

我为“米”骄傲。因为在以“米”为首的粮食的滋养下,中华民族诞生了许许多多的风云人物,在历史上各个彪炳千秋。

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之所以能称雄,与管仲实施的粮食战略有莫大的关系。管仲要求上自国君,下到百姓,全部穿一种纺织品叫“绨”,并到邻国高价购买。邻国鲁、梁等看有利可图,便把所有的耕地全部放弃了粮食的耕作,而种植上了能纺织“绨”的棉麻,以此获得高额利润。一年以后,管仲又要求国君和百姓不再穿“绨”,并且下令“闭关,毋与鲁、梁通使”,结果,“鲁、梁之民饿馁相及”。即使两国国君急令百姓返农,也为时已晚,因为粮食不可能在短期内产出。而齐国粮食丰盈,兵精马壮,鲁、梁两国不战即溃,只好乖乖俯首称臣。

战国时期孙庞斗智,孙膑先是截断了庞涓的粮道,后又把庞涓活活困在马陵道的山谷中。纵庞涓兵多将广,战风彪悍,无奈粮草无继,顶不住饥饿。在被困时日,没吃的了就不得已杀马吃,马杀完了就不得已杀人吃,等人也杀得差不多了,孙膑即对其一击必胜,让庞涓最终也丧命于此。假如当初孙膑没有截断粮道,凭庞涓的战力,谁胜谁负还是未定之天。可惜历史没有假设,既然孙膑斗过了庞涓,说明还是孙膑棋高一着。这就是,孙膑截断粮道,掐住了庞涓的命门;没有粮草供应,庞涓自然必败无疑。

孙庞斗智,孙膑棋高一着

我为“米”骄傲。因为中华大地,薪火相传,无“米”不歌,无“米”不诗。

唐代诗人张祜诗云:“碓上米不舂,窗中丝罢络。看渠驾去车,定是无四角。”此诗讽刺了不爱劳动的人:有米也懒得舂,窗纱烂了也不知道缝一缝,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人家驾着马车来来去去,而自己连一件像样的房子也没有。这就是懒惰的后果。这就告诫人们,要想过上好生活,必须得热爱劳动,只有勤奋劳作才能丰衣足食。

唐代诗人陈陶曾经借咏赞竹子的高风亮节提到农家生活,原诗是这样的:“燕燕雏时紫米香,野溪羞色过东墙。诸儿莫拗成蹊笋,从结高笼养凤凰。”农家的小孩子们都活泼得很,一个个像小燕子似的,在紫米飘香中,跑进竹林,刨竹笋吃。他们就奇了怪了,竹笋这么小的东西,竟然能成长为茂林修竹。此诗的言外之意即是,小孩子虽小,但是只要肯学习,爱劳动,长大都能成为人才的,就像一只不起眼的小燕子可能长大就是一只金凤凰。那么,小孩子是怎么长大的呢?无疑问,就是吃“米”长大的。

有着忧国忧民情结的“诗圣”杜甫,即使在诗中写到“米”也是担心米价,恐怕米贱伤农,可是米价贵了,又担心像自己一样落魄的人吃不起:“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流。”李商隐则是从另外的角度审视“米”:“陶令弃官后,仰眠书屋中。谁将五斗米,拟换北窗风。”东晋陶渊明,厌恶官场的勾心斗角,于是辞官归隐,宁享清贫,“不为五斗米折腰”。从陶渊明,到李商隐,我们看到的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值得骄傲!

我为“米”骄傲

我为“米”骄傲。因为“米”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物质食粮,到了现代,又多了精神食粮的成分。人类要开拓出长度、厚度、深度、广度、高度,把“米”当作了计量单位。虽然,“米”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名称,但能选用中国的“米”,足见“米”字所散发出的文化魅力和蕴含的哲理意义是奥妙无穷的。田径赛场上的“米”,展现的是实力;卫星上天,蛟龙入海,那高度与深度的一米米延伸,展现的是高科技。只有拥有实力的人,才能立于人类发展的不败之地!

“米”不但是物质食粮,也是精神食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管仲   国君   黄河流域   战力   黄米   稻子   食粮   杂谈   粮食   骄傲   孙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