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曳落河,安禄山手中最后的底牌,唐朝军队的顶级战力

“安禄山反,劫其兵用之,号‘曳落河’者也。曳落河,犹言健儿云。”(《新唐书·同罗传》)

安禄山其实在安史之乱的第一年就挂掉了,但后面依然又打了七八年的光景,靠的就是麾下战斗力强悍的军队。其中最为精锐的,就是曳落河骑兵。

曳落河,名字如此拗口,一听就不是汉语,它是突厥语arlik的间译,读音更接近于曳落河 [ yè là hé ],在突厥语中表示“壮士”。

当年安禄山收契丹时,在同罗和奚的勇士中优中选优,精挑了八千人组建了曳落河骑兵,后来逐步扩展到上万人。

严格来讲,曳落河为步骑混军,最核心的八千基本都是重骑,最多时有战马五万多匹。

冷兵器时代重骑的实力不容小觑,类似于今天的陆战坦克,骑兵全身铁铠,只露出两只眼睛,常规弓弩根本奈何不了。

曳落河势力拜安禄山为“义父”,安禄山自然也是全力支持自己的这些“假子们”。重骑兵因为铠甲重量大,寻常马匹无法承受,所以不但要找最健硕的马,还要一人多骑,可见安禄山是下了血本。

“奚有六节度、都省、统领,言语风俗与契丹不同,善耕种、步射,入山采猎,其行如飞。” (《虏中风俗》)

安史之乱之所以成为大唐由盛转衰的拐点,主因是安史一方与大唐一方的军队,都是百炼之军,多年在外征战,双方交战基本是一比一的伤亡交换,打得极为无聊。

没有奇兵之技,大多是正面战争硬刚。尽管最后大唐平定了几大节度使,但也把主力都拼没了,要是没有安史之乱,大唐的盛世保不齐能延续到宋朝。

双方最惨烈的香积寺之战,大唐广平王李俶、老将郭子仪、猛将李嗣业领安西、北庭、于阗等边军与诸胡联军15万,对战安守忠、李归仁的曳落河骑兵、岢岚军、经略军联军10万。

李郭三万朔方精锐,猛攻河东,准备打通陉道,直奔安史老巢,但硬是让三千曳落河挡住了两个月,无任何进展,要不是被安视作心腹的颜家兄弟叛变,李郭的粮草估计都要耗没了。

最后双方拼到只剩底牌,谁能坚持到最后只能看天意。若不是大唐的陌刀兵数量远胜曳落河,安史之乱能否被平叛都尚不好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归仁   广平   契丹   安西   战力   大唐   安史之乱   突厥   底牌   精锐   联军   骑兵   唐朝   军队   手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