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鹿剑林/我的警校

进入2018年,朋友圈里“我的十八岁”持续刷屏,大家都在怀念自己的青春岁月,有“芳华易逝容颜不再”的感伤,有“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无奈,但更多的是对奋斗历程和当下美好生活的感念与欣慰,是对永远怀有一颗赤子之心、青春永驻的强烈愿望。欣赏着一个个微友的老照片,沿时光的河逆流而上,一遍遍抚摸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01

我的十八岁,要追溯到28年前的1990年。

那一年,经历了刻骨铭心的高考洗礼和高考后漫长的等待煎熬,最终被山东省济宁人民警察学校录取。当时的警校在济宁老城的西北角上,背靠着济州城的老城墙。面积不大的校园仅有一座四层的教学办公综合楼,操场裸露着黄土,宿舍全是红砖红瓦的平房,仍然是二十几个人挤满两间屋,条件比高中时强不了多少,好在每月有39斤馒头票和22元菜金。更可贵的是,入校不久就穿上了橄榄绿的警服,心里有掩饰不住的欣喜,就像电影《芳华》里的何小萍,赶紧跑到古槐路上的天真照相馆拍张照片寄回家。

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起床、出操、上课、吃饭、熄灯都要听从悠扬的小号声,内务、着装、发型要整齐划一,被子叠得像“豆腐块”,脸盆、牙缸、毛巾摆放要整齐,值日的学生干部每天检查通报。新生军训是必不可少的,并且一训就是三个月。第一个月由武警支队的班长来训,九月的天气尚热,操场一点儿树荫也没有,常常是顶着烈日、踏着尘土踢正步,哪个学员精力不集中做错了动作,则被指令出列,罚蛙跳或者俯卧撑。一个月下来,几乎没有不被罚的,一个个腿肿脚胀,走平地还可以,上下楼梯就十分痛苦。后两个月由上一级的学兄学姐任小教官,感觉轻松了许多,直到会操比赛结束,大家才如闯关一样如释重负。三个月的军训不仅增强了体质、规范了军姿,更重要的是磨炼了意志、强化了纪律观念和团队意识,为今后的从警生涯打下基础。

02

警校是为公安机关基层一线培养警员的地方,不分专业,法律、侦察、预审、治安管理、刑事技术、擒拿格斗什么都学,就像德高望重的黄克礼老师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将来你们大部分要分配到派出所,要胜任工作就得是全才。”大家都奔着“全才”目标,延续了高中时的拼博学风,看谁考的分数高,根本不存在“挂科”现象。

三十多门课程当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刑事照相和手枪射击。教我们刑事照相的孙天顺老师幽默风趣,对待学生就像亲兄弟。理论讲完主要靠实践,每人一部理光或者海鸥牌相机,每人两个黑白胶卷,拍摄完自己到暗室里冲印、剪辑照片,当时对我们来讲都是第一次,精选得意的作品在一楼大厅展出。从迈进警校的那一天,如果第一个心愿是发警服,第二个心愿就是手枪射击了。后操场背靠着老城墙,又高又厚的老城墙就是天然的打靶场,先熟悉枪支结构,练习拆分组装,再练习持枪瞄准,最后要实弹射击了,心里按捺不住激动与紧张,胆小的女生更是如此,我们的班花郭美女打响第一枪,“妈呀”一声枪就丢在地上,把教练和旁边的同学吓出一身冷汗。

刻骨铭心的课程还有散打格斗与拳击。刘爱民老师是个多面手,不仅教射击、擒敌拳、警棍术,还教散打格斗与倒功。侧倒、前倒、后倒,先是在棉垫子上练习,掌握要领后撤掉垫子在黄土地上摔,最后则到水泥路面上摔。“集体作业”要求所有学员倒地整齐划一,“流水作业”则如多米诺骨牌一样,一溜儿倒下来。“流水作业”容不得你滥竽充数,刘老师黑着一张赤红的脸大吼一声:“倒!” 即便是刀山火海也得前仆后继不容犹豫。常有文弱的女生倒下就哭,俯在地上再也不愿起来,铁石心肠的刘老师则弯下腰语气柔软地问一句:“没事儿呗?” 等女生哭着说:“没事”,刘老师则苦笑着走开,露出一嘴齐整雪白的牙。一区队的左同学在水泥地上练前倒时不幸把两颗门牙磕掉,连饭也不能吃,从此留下前倒恐惧症。我们也跟着心里打怯,一听见刘老师大吼“前倒-预备,倒!”就莫名感到一阵子牙痛。

03

警校生活偶尔也有风花雪月的时候。1991年秋天,我组织了一个“橄榄林”编辑部,不定期编印校内文学期刊,搞文学讲座,组织文学爱好者去城郊的大运河、小北湖以及邹城的峄山搞诗朗诵。那时,我们编印刊物要取得学校文印室的支持,文印室的两位老师是上一届留校的学兄,总是源源不断地提供蜡纸和油墨。我把蜡纸分给几个热心的同学去刻版,利用星期天,到文印室一张一张地推油墨印刷,待晾干后再小心翼翼地装订成册,裁切整齐。每期五十本要捣鼓一整天,常常弄得脸上身上净是油墨。看着精心编辑、印刷的刊物在一个个班级争相传阅,内心油然而生不小的成就感。

04

在所有的课程当中,我感到最难的是计算机编程和警察对外英语。教计算机的范天鹏老师帅气儒雅,对学生非常好,可我这个文科生学起编程来十分伤脑筋。教英语的王海燕老师算得上警校第一气质美女,美丽端庄。记得有一年,王老师被评为年度优秀讲师,彩色照片贴上一楼大厅的光荣榜,第二天一早,大家发现王老师的玉照不翼而飞,包括我在内的不少男生暗地里懊恼“怎么没先下手为强呢?!”

说起美女老师,当然还有静老师和宗钢老师。她们俩都是留校的师姐。静老师起初在后勤处,好像卖过饭票,印象中不少男生课间十分钟总爱往售票窗口跑;后来,她到图书馆工作,在广大男生当中掀起了此起彼伏的借书热。静老师的父亲是著名书法家刘承闿,静老师继承父业,倾心于书法练习,并且自成一体,小有名气,由警校改制而来的警察训练基地到处挂满了她的墨宝。宗钢老师长得娇小伶俐,却偏偏叫了一个比男人还坚硬的名字,怨不得同学们都叫她“钢哥”。钢哥长期在学管处工作,认真和执著是出了名的,无论干什么她都要干出个样子来。前几年,她参加山东省公安系统的大比武,军用手枪射击打出全省第一名,“神枪手”的称号又跟定了她。钢哥还是所有新警班学员心目中的“女神”。女神多才多艺自不必说,在我记忆当中,从1990年学校的迎新晚会她就带领女生表演新疆舞,直到去年市公安局机关的“春晚”,她还在跳。2013年,她带领新警班学员创作的大型舞蹈《盛世警韵》还拿了全国大奖。

05

记忆最深刻的一幕莫过于毕业离校了。那是1992年7月15日,以地区为单位,在教学楼前集合乘车,全体任课老师列队与每一名学员一一握别,大广播里播放着义勇军进行曲,大多数同学都哭成了泪人。我坚守到最后,眼看着一百六十五名同学分乘八辆车接续驶出校园,内心里有许多不舍,想着同学们天各一方,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面,禁不住泪水涌满眼眶。虽然在校仅仅两年,但警校生活的特殊性让我们之间既是同学又类似于战友,结下了深厚情谊,大家不仅一起上课一起训练一起吃饭睡觉,还一起参加紧急集合、越野拉练、站岗执勤,相互配合截车外出,跟车上线反扒窃抓小偷,在一次次摸爬滚打中体验喜怒哀乐,共同走过。两年的青春芳华,让我们从刚入校时的毛头小伙、黄发村姑,变成了英姿飒爽的预备警官,化蛹为蝶的蜕变得益于警校生活的艰苦淬炼。这种淬炼已融入血液,成为一种自觉,指导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砥砺奋进踏实工作。

06

警校毕业生大部分被分配到基层派出所、刑警队工作,处在侦查破案、维护治安、调解纠纷、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在警校学习的知识、练就的技能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大家扎根乡村、社区,在平凡的岗位上守护着一方平安,写就了不平凡的事迹。

时间愈久对警校愈是怀念。2002年,毕业十周年的时候,我们组织了一次同学聚会,因为出差、办案、值班等方方面面的原因,重返母校的同学不足三分之二。大家拥抱着,问候着,交谈着,开心地笑着,沉浸在师生、同学久别重逢的幸福之中。短短的十年间,我们那一届毕业生已有两位因公牺牲,七八位英勇负伤。怀念起英年早逝的同学,大家无不扼腕痛惜。警察,是和平时期流血牺牲最多的职业,特别是处于最前线的刑警、特警、派出所民警,常常要面对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有人说,这职业就像“刀尖上的舞者”,虽然刺激但也危险重重。处在这个社会转型时期的警察,承受着常人难以体味的工作负荷与精神压力,对社会人生、生死离别体验得更丰富更深切。

07

1998年之后,警校完成了历史使命,不再高考招生,改名为警察训练基地,专司在职民警培训。

这些年,我也几度返校,或去听课,或去讲课,每次见到老师都倍感亲切。每隔几年也会听到某某老师调走了、某某老师去逝啦,免不了一阵唏嘘感慨。

2016年,改制后的警察训练基地迁往城北的李营街道。320亩的阔大校园依次排列着教学楼、公寓楼、餐厅、射击馆、训练场,围墙外边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校园里也遍植银杏、法桐、桃树、杏树、梨树、木瓜、海棠、石榴等树木,春来花开满园欣欣向荣。

时事变迁,芳华流转,济宁警校已经成为历史。一代代警校毕业生风华正茂,正值壮年。

作者简介:鹿剑林,全国公安文联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理事,《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诗歌散文见于《山东文学》《时代文学》《星星诗刊》《诗选刊》《诗潮》《辽河》《作家天地》《散文百家》《当代散文》《武汉文学》《湛江文学》《西部散文选刊》《人民公安报》《齐鲁晚报》《联合日报》等报刊,多次在全国和地方主题征文活动中获奖。

壹点号 林深见鹿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警校   济宁   山东省   芳华   学员   警察   同学   老师   工作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