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治军之道

曾国藩是我国旧文化的代表人物,甚至于理想的人物。

他生在嘉庆16年,1811年,比洪秀全大两岁。他是湖南湘乡人,家世业农。他虽没有下过苦力,他的教育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他曾翰林的时候,正是鸦片战争将要开始的时候。他的日记虽提及鸦片战争,他似乎不大注意,不了解那次战争的历史意义。他仍埋头古籍中。他是一个实践主义的理学家。无论我们是看他的字,读他的文章,或是研究他的为人办事,我们自然的想起我们乡下那个务正业的小农民。他和小农民一样,一生一世,不作苟且的事情。他知道文章学问道德功业都只有汗血才能换得来,正如小农民知道要得一粒一颗的稻麦都非出汗不可。

在咸丰初年,曾国藩官作到侍郎,等于现在各部的副部长。他的知己固然承认他的文章道德是特殊的,但是他的知己不多,而且少数知己也不知道他有大政治才能,恐怕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所以在他的事业起始的时候,他的声望并不高,他也没有政治势力做他的后盾。但是湖南地方上的士大夫阶级却承认他的领袖地位。他对洪秀全的态度就是当时一般士大夫的态度,不过比别人更加积极而已。

那时的官兵不但不能打仗,连乡下的土匪都不能应对,所以人民为自卫,都办团练。这种团练就是民间的武力,因为没有官场化,又因为与农民有切身利害关系,保存了我国乡民固有的勇敢和诚实。曾国藩的事业就是利用这种乡勇,而加以组织训练,使他成为一个军队。这就是以后著名的湘军。团练是当时全国皆有的,并不是曾国藩独创的,但是为什么惟独湘军能成大事呢?缘故就在于曾国藩所加的那点组织和训练。

曾国藩治兵的特点有三:

第一,特别注重精神教育。他自己十二分相信孔孟的遗教是我民族的至宝。洪秀全既然要废孔教,那洪秀全就是他的敌人,也就是全民族的敌人。他的讨贼檄文里骂洪秀全最激烈的正是这一点。

第二,他利用宗教观念和乡土观念来加强军队的团结力。他选的官佐几乎全是湖南人,而且大半是湘乡人。这些官佐都回本地去招兵,因此兵士都是同族或同里的人。这样他的部下互助精神特别浓厚。

第三,在西方社会里,管教者不必管事,管事者不必管教。在中国则不然,中国社会几千年来是政教不分的,官师合一的。所以在中国,头等领袖必须兼双层资格。曾国藩就做到了即注重为人,又不忽略做事。

曾国藩的治兵之道,我说的对不。友友们怎么认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湘乡   咸丰   鸦片战争   嘉庆   团练   湘军   管事   湖南   知己   农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