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崛起(5):英法等西方列强是如何参与太平天国战争的?

#头条创作挑战赛#

满清和太平天国的战争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51年到1853年,1853年太平天国攻克江宁(南京旧称)之后,在江宁定都;第二阶段是1853年到1856年,太平天国派出两路大军北伐和西征,北伐失败,西征碰上湘军,战况胶着,1856年12月发生天京事变;第三阶段是1857年到1860年,1860年太平军第二次攻克江南大营,朝廷的绿营军彻底失败;第四阶段是1860年到1864年,曾国藩获得两江总督的实权之后,以总指挥的身份统一指挥南方战局,击败太平天国。

在第三阶段,1857年在太平天国发生天京事变之后,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此时太平军剩下的主将是英王陈玉成和忠王李秀成。陈玉成在小泽驿对战湘军的将领多隆阿和鲍超,战况胶着。李秀成在天京城外对战清军的名将张国梁,张国梁重创了李秀成,并且攻克了太平军在天京外围最后的据点九洑洲。

在攻克九洑洲之后,江南大营合围了天京。自从战争爆发以来,这是清军第一次彻底合围天京,这也是太平天国在开国以来最大的危机。在危机之下,李秀成劝说洪秀全放弃天京,撤出清军的包围。李秀成一直不看好天京这个首都,天京虽然是江南名城,但是太平天国在天京附近没有巩固的基地。张国梁攻克镇江以后,天京就是一座孤城,四面受敌。但是洪秀全坚决不肯撤离,他认为天京是太平天国的地上天堂,有极大的政治意义和宗教意义,李秀成只能另想办法。

他环顾整个战局,这时的太平军四面楚歌,天京附近的太平军完全被江南大营压制。皖北战场,陈玉成新败,正在退往桐城休整。皖南战场,韦俊投降,损失了几万精兵。皖北和皖南虽然局面吃紧,但是这一地区太平军数量庞大,抽调七八万军队到天京回援也还是可以的。

从全局来看,从安徽暂时退却,集中力量攻击江南大营是最佳的选择。因为再不攻击江南大营,天京就要陷落了,而且如果攻击江南大营得手,太平天国还可以获得富庶的江浙地区。只是这么做的话,势必要放弃安徽的一些阵地,这损害了统兵将领们的利益。

自从发生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天国的政权实际上已经四分五裂,中央的权威无法行使到基层,太平军中握有重兵的将领拥有自己的地盘和钱粮,他们形成了小的利益集团。洪秀全是以天子的名分和精神领袖的威望,勉强压着地方上的统兵大员。但实际上,太平军的地方将领已经军阀化。

李秀成无法劝说安徽太平军前来解天京之围,天王也不能下死命令抽掉军队。这时江南大营的何春、张国梁为了围困天京,在城外挖了一百三十多里的长壕,长壕周边又修建了一百三十多座营垒,战壕和营垒之间布置了4万多人的军队。这么严密的围城攻势,如果要是硬攻,哪怕有20万大军也很难打下来。

可是正是因为清军包围天京如此严密,却让李秀成看到了机会。江南大营的总兵力一共是7万人,为了合围天京在天京城下就用了4万人,其余的只剩3万人。江南大营的防区包含苏南、浙江、安徽南部,在如此广袤的地盘上只有不到3万人承担防务,不到3万的清军分散在如此广袤的战区,肯定处处都是空档和漏洞。

此时浙江的省会杭州城,驻扎的正规军只有旗兵二千、抚标兵二千。江南大营的钱粮都来自杭州、苏州、湖州等地,太平军一旦对这些城池下手,围困天京的清军必定会来救援江南大营,围困天京的兵力一定会大幅减弱,太平军就可以回师攻打留守的围城军队。而这时各路太平军首领,看到这里有战机也会前来会师。

于是李秀成来到安徽芜湖,他与皖南的太平军将领李世贤、杨辅清等人见面,说明了自己的围魏救赵计划。他和这几位大将达成协议,只要围魏救赵能够成功,大家就从皖南出兵攻击天京城外的清军。

在芜湖安排妥当之后,李秀成率领2万大军向浙江进发,其余各路太平军配合他们在皖浙边境四处奔走,制造太平军大举反攻的假象。李秀成在长兴县兵分两路,一路进攻湖州,一路进攻杭州。这么一番操作下来,江南大营的清军果然乱了阵脚,江南大营全靠江南各地的粮饷供给,如果太平军绕过江南大营来到清军腹地,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清军将领和春只能从天京围城的部队中,抽调兵力前去救援江南大营,调出了2万兵力救援杭州、湖州等地区,天京附近的围城兵力顿时少了一半。李秀成率领前来杭州的部队一共才六七千人,他没有想要攻克杭州这样的大城。按照太平军和清军多次交手的经验,一座坚实的大城只要有几千人防守,防守得当的话几万大军也很难攻打下来。李秀成就是想制造攻城的假象围魏救赵,把江南大营的清军主力吸引来之后,他再回师去攻打江南大营。

李秀成在杭州城外修建了很多空营,在万松岭插满太平军的旗帜,做出数万大军即将攻城的假象。杭州的守城巡抚罗遵殿是个十足的草包,他被敌军吓坏了,本来城内有几千清军,但是他认为不够,下令全城抽丁临时组建团练,这引发了城内的恐慌和暴乱。团练和清军打劫百姓作为军饷,百姓激烈反抗,和清军打成一团,城内严重暴动,没人管城外的太平军了。

李秀成改变策略,他开始攻城,很快太平军挖通地道,炸开了城墙,攻入杭州城。李秀成进城的时候,清军正在城内陷入民众的围攻,太平军很快就拿下了杭州城,巡抚罗遵殿服毒自尽。

杭州是太平天国攻克的第四座省会城市,自从太平军兴起以来,这是最容易拿下的一座城。李秀成的太平军在杭州城内得到了极大的补给,在太平军攻下杭州四天之后,江南大营的援军将领张玉良率领部队来到了杭州城外。张玉良手下的数千部队都是精锐,李秀成不想跟他在杭州纠缠,李秀成围魏救赵的目的已经达到,他率领部队赶往天京去了。

张玉良本来可以追赶李秀成,这样他就能破坏李秀成攻打江南大营的计划,但是张玉良进入杭州之后,他发现城内秩序混乱,又没有官员镇守,他贪恋财货,留在杭州抢劫发财,没有去追李秀成的太平军。

李秀成的捷报传来之后,皖南的太平军将领纷纷发兵前来和李秀成会师,李秀成也因为这次的胜利树立了崇高的威望。李秀成出天京之时,他能调动的部队不过两万人,其中的精锐也就六七千人,而这时各路大军都来支援他,可以调动的军队高达十万。现在江南大营各战壕中的士兵,已经分出一半去救援各地,剩下的一共才两万人。李秀成以十万打两万,胜算极大。

太平军分兵三路:东路是主攻方向,从溧阳北上,由李秀成和李世贤带队;中路从高淳北上,由杨辅清、刘官芳带队;西路从西梁山渡江向东进军,由陈玉成带队。太平军的三路大军向围攻天京的江南大营开拔。

江南大营这边却乱作一团,两江总督何桂清驻扎在常州,李秀成假装进攻常州,何桂清因为怕死,他就把大量的援军都调到常州,江南大营的清军除了在天京城外的两万军队之外,没有得到任何增援。

大战如期爆发,太平军的中路军在杨辅清、刘官芳的带领之下,猛攻清军堡垒。清军副帅张国梁身先士卒,带队冲杀。两支军队从早到晚反复拼斗十多次,陈家桥上方小水关桥一带血流成河。

这时陈玉成的兵团从西路开始进攻,天京城内的太平军也出城夹攻清军,清军将领张国梁想要去支援西路的清军,但是陈玉成的动作太快,此时西路清军已经被陈玉成团团包围,张国梁几次突击都不能进入包围,只能眼睁睁看着西路清军被歼灭。西路清军被歼灭之后,李秀成立即在东路开始进攻,清军看到后路被堵,顿时大乱,士气全无,江南大营彻底被打破,和春、张国梁逃往镇江。

张国梁逃到镇江之后,他收拢了溃逃的清军士兵,收拢了一共有两万多人。他还在积极备战,准备阻挡太平军东征苏南的富庶之地,张国梁在丹阳与李秀成再次决战。张国梁在渡河的时候,因为受伤溺水而亡,失去指挥的清军被太平军歼灭了将近万人。张国梁战死之后,他好不容易收拢的清军残余部队也被歼灭,江南大营彻底失去了恢复的可能。

攻破江南大营是太平天国绝地逢生的大逆转,太平天国从最低谷经此一战达到了最顶峰。在攻破江南大营之前,太平军在天京、安徽两个战场疲于奔命。而在此战之后,天京一带和整个江南的清军核心都被击败。战前太平天国只有几座零星的城池,战后太平天国顺势取得了江南大部分城池,清廷将近一半的财富都落入了太平天国的手中。

何桂清总督两江时,江浙地区每年的税收就有七百万两白银,每个月至少可以向江南大营提供六十万两军费。参照湘军的标准,这些军费足够供养十五万人的军队。除了正常的赋税,江浙还在通商口岸有大量的关税,仅上海一个口岸,每年的关税就高达三百万两白银,还有宁波口岸也有很多关税。

江南的丢失,让清廷失去了可以供养三四十万军队的财源,此消彼长,这些损失成为了太平军扩充军队的财源。太平军的巨大胜利把咸丰的部署彻底打乱,在咸丰心里,绿营兵是亲生的,湘军是领养的,他想拿湘军做偏师吸引上游的太平军,然后让绿营军的江南大营攻破天京。现在绿营军彻底战败,清廷能依靠的只有湘军了。咸丰也不再打压曾国藩了,他下诏委任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命令他赶往下游保卫江南。

江南大营的覆灭,从军事上来说,湘军少了一支强大的友军,清廷少了将近一半的财源。但是从政治上来说,这却是湘军的重大机遇,因为清廷只能倚重曾国藩了。朝廷把江南的大权交给曾国藩,清军在长江上游和下游第一次有了统一的指挥权。江南大营的惨败跟清军在长江上下游整个战区,没有统一的最高指挥官有很大关系,现在曾国藩可以统一指挥上下游就可以联合作战。

虽说太平军得了江南之后夺走了清廷的财源,但是湘军的粮饷都来自湖南和湖北,本来就不靠江浙的支持,所以这对湘军的影响并不大。曾国藩和胡林翼等将领讨论接下来的战略计划,他们讨论之后决定稳扎稳打,从长江上游打到下游,先拿下安庆,再图天京。安庆是陈玉成的根据地,陈玉成的家眷都安置在了安庆,曾国藩认为只要消灭了陈玉成,太平天国就再无强兵。只要拿下了安庆,天京就门户洞开,湘军就能直指天京,只要拿下天京,李秀成在江浙就再难有什么做为。

如何进攻安庆,湘军经过多年鏖战已经有了成熟的战术,湘军不采用正面强攻的方法,而是挖掘长壕围困太平军。湘军躲在长壕中作战,不主动进攻守军,等待守军耗尽粮草自动崩溃。如果守军想突围,湘军就能依靠战壕和防御工事作战,占尽了便宜。

曾国藩用兵讲究主客之变,这就是反客为主的战法。本来是湘军进攻城池,现在变成了湘军防守等待太平军的进攻。长壕不但可以围困安庆,如果陈玉成的援军到来,湘军也可以转身利用长壕抵挡援军。除了攻城的部队,湘军还安排了两倍的兵力阻挡援军,湘军安排实力比较弱的曾国荃部进行攻城,让战斗力比较强的李续宜部、多隆阿部打击援军,这样曾国荃就可以没有后顾之忧,专心围困安庆。

曾国藩和胡林翼制定的战略原则是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在他们看来,陈玉成的主力部队不在安庆城中,所以安庆的得失不是重点,以安庆为诱饵吸引陈玉成的主力来救援,围点打援歼灭陈玉成的有生力量才是关键。消灭了陈玉成,安庆自然唾手可得。

曾国藩和胡林翼策划的安庆之战动用了五万军队,是湘军成军以来最大的会战。湘军动员了几乎全部能战的军队,太平天国也倾全国兵力来战,战火燃遍长江沿线,整个长江沿线变成了两军主帅对役的广阔棋局。

战到中场,西方列强也入局参战,英法联军攻克北京,李秀成与洋枪队在上海激战。这场清军和太平军的对决中,英法等西方列强是什么样的态度,又进行了哪些行动呢?1860年是个分水岭,在1860年之前和1860年之后,英法对待这场战争的态度是发生了很大转变的。

1860年,英国和法国一方面在北京攻打满清政府,另一方面却在上海帮助当地满清官员抵抗太平军。按照正常的逻辑,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英法既然在北京攻打满清政府,那同样攻打满清的太平天国应该是英法的朋友,为什么英法又会在上海帮助满清打太平军呢?看起来不合逻辑的事情,但是要从英法的利益来看就很清楚了。他们在北边打满清,逼着满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获得了大量的利益。他们在南边帮满清是为了维护自己已经在中国获得的利益。

在太平天国兴起的时候,由于洪仁玕在香港出色的宣传,西方传教士对太平天国的印象很不错,不少传教士把太平天国运动看作是在中国传教的机遇。但是英法等官方的态度跟传教士不同,他们不关心洪秀全的拜上帝教是正教还是异端,他们在乎的是利益,他们在乎的是已经获得在中国的特权不受侵犯,保证各国商人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进行贸易。

在这场战争中,他们是支持太平天国还是支持满清政府,英国公使文翰派出特使密迪乐去天京考察,英国人一共跟太平天国的高层交流了三次。第一次是跟受洪秀全指使的北王韦昌辉进行面谈;第二次是收到杨秀清的书面回复;第三次是收到罗大纲发来的公文。太平天国与英国交流的三个不同的人传达的信息也不同,这恰好代表了太平天国的三种态度。

第一个跟英国人交涉的是韦昌辉,韦昌辉代表洪秀全会见密迪乐,密迪乐询问了很多经济和外交上的事情。对于这些,韦昌辉都不感兴趣,他只关心宗教事务。韦昌辉说洪秀全是上帝的次子,受上帝派遣来拯救世人,所以洪秀全不但是中国人的主,还是全世界的主,全世界的人民都必须服从他。韦昌辉的说法反映了洪秀全的思想,洪秀全的思想是传统文化中“天朝上国夷夏观念”与基督教普世教义的融合。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里,地球万邦都是一家,受天朝上国教化,中国是夏,欧洲是夷。蛮夷也是天朝的子民,洪秀全既然是中国的帝王,当然也是全世界的共主。同时根据基督教义,耶稣基督是全世界人类的主,向天下万民传播上帝的福音。洪秀全是上帝次子,当然也是全人类的主。

洪秀全把这两种思想融合在一起,只需要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天下教化的内容,从儒家思想变成上帝福音就可以了。洪秀全作为天下之主,当然不能接受英国的不平等条约,哪有蛮夷压迫天朝的道理呢?

第二个跟英国人交涉的是杨秀清,杨秀清给文翰的书信没有强调洪秀全是万国之主。他对英国的“归顺”表示欢迎,他说你们前来我国,无论是帮我们打清妖还是做点平常生意,我们都欢迎。杨秀清长期主管军政事务,他比沈迷在精神世界的洪秀全要务实的多。他知道获得列强的支持,对太平天国的事业会有很大帮助,他不可能承认不平等条约,但是他也不愿意和洋人失和,所以在书信里他对不平等条约的事情打了马虎眼。

第三个和英国人交涉的是罗大纲,罗大纲是太平天国负责外交的官员。罗大纲给文翰发了公文,后来他还和密迪乐见面会谈。罗大纲没有强调太平天国是万邦宗主,也没有要求英国等蛮夷来归化,反而强调了两国之间的平等往来。他将英国侵略清朝视为正当的举动,并且希望英国能够继续打击清朝。

英国人通过这三次与太平天国的交流,他们明白了太平天国是不可能承认那些不平等条约的,而且洪秀全对鸦片极其痛恨,不抽大烟被他列入了十款天条。从利益上来说,英国是不会支持太平天国的,那是不是应该出手援助满清打败太平天国呢?密迪乐在天京的时候,他发现此时太平军的战斗力很强大,如果直接出手援助恐怕会有较大的损失,而且在这期间英法正在帮助土耳其打克里米亚战争,他们也腾不出手来,所以英法采取了中立的做法。英法的中立是“武装中立”,他们的军队用于保护租界和通商口岸,如果太平军进攻租界他们就会动用武力。

战局到了1860年,英法的这套中立原则就被打破了。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签订了《北京条约》,获得了更多的利益。英法的态度转向了满清一边,他们虽然没有公开干涉中国内战,但是他们向清廷出售枪炮,并且派出军官援助,同时英法开始禁止西方向太平天国走私军火。

关于太平军和清军的战争,从兵器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857年以前,基本上是冷兵器作战,在这个阶段两军虽然也有鸟铳、抬枪、山炮,但是数量并不多,这期间主要还是靠冷兵器作战;1857年到1860年,双方都向西方购买洋枪洋炮,战场上的热兵器越来越多;1861年以后,热兵器逐渐占了主导地位。李鸿章的淮军更是配备了最先进的西方枪炮。

英法禁止太平天国走私军火,这使得太平军的战斗力迅速下降,也使得清军在后期拥有了武器优势,历史的天平开始向清军倾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太平天国   英法   湘军   太平军   安庆   江南   列强   英国   杭州   满清   军队   战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