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佛其实是释迦牟尼,太子爷为什么放弃荣华富贵,转行当佛祖?

图/阿瑶说史

文/阿瑶说史

前言

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西游记里压了孙悟空五百年的“如来佛”,就是古印度的“释迦牟尼”。

中国1.87亿人所信奉的佛教,其实起源于古印度,它的创始人就是“释迦牟尼”

谈到佛教,很多人都说:骗人的!封建迷信!

信佛就一定是迷信吗?

其实非也,真正的佛教宣扬的是让人们保持善念,追求真善美。

毕竟现如今这个物欲社会,坏人太多啦,把好人逼得无路可走。

这时候,佛教就成了人们心中的一片净土,成为自我纯洁心灵的寄托。

了解到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过程,你或许就会明白,中国这1.87亿人为何坚持信佛了。

释迦牟尼的出生

谈到佛教创始人,你是不是会以为这个人一定从小就悟道,才会有如此大的成就。

其实不是的,释迦牟尼原先是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太子爷!

释迦牟尼出生于古印度的一个富贵家庭,又名乔达摩·悉达多

他的父亲叫净饭王,是一个小国的国王,母亲摩诃摩耶则是城主的女儿。

释迦牟尼出生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春秋时期,算下来,中国一代圣贤孔子释迦牟尼属于同一时期出生的人物。

关于释迦摩尼的出生,其实还有一个很神奇的传说。

传说中,摩诃摩耶怀孕之前,做过一个很奇特的梦,她梦见一头六牙大象进入了自己的身体。

到了释迦牟尼出生之时,按照当地风俗,摩诃摩耶需要回到娘家进行生产。

摩诃摩耶在回娘家的路上,路过了一个叫做蓝毗尼花园的地方,这个花园莺歌燕舞,树木茂密,十分漂亮。

花园里还有一棵古老的参天大树,摩诃摩耶感慨于这棵树的壮观,就用手摸了下树旁伸出来的枝条。

谁料到,她刚摸完,释迦牟尼就出生了。

太子独特的出生方式,让全国上下都感到震惊,国王特地请了一位星相学家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这位星相学家看到熟睡中的太子,只说了一句话:

此子非同一般,乃拯救世间之人。

这个传说或许有待考证,也可能是后人为了表达对释迦牟尼的崇敬,口口相传出的一个神话。

不管怎么说,释迦牟尼都是一位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太子爷。

净饭王得到一个宝贝儿子,高兴的不得了,下令给释迦牟尼修建了一座无比宏伟壮观的宫殿:四时宫

释迦牟尼从出生起,就住在这座宫殿内,直到他娶妻生子,都未曾踏出宫殿一步。

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太子爷,以为世间之人都如同他一样,生活幸福,无忧无虑。

当时,释迦牟尼的人生规划可能就是,继承王位,将这富足的一生过完。

直到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这天,释迦牟尼第一次出城游玩,眼前的一切让他震惊不已。

低三下四的乞讨者、痛不欲生的病患、骨瘦如柴的乞丐,一切的一切,都与他之前认识的世界大不相同。

这彻底颠覆了释迦牟尼的世界观,也让他瞬间陷入了迷茫。

生、死、憎、爱,犹如洪水一般闯进这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太子爷心中。

这下,他清醒的意识到,自己以前过的日子,与其说是生活,不如说是一场梦。

或许是感性使然,或许是天选之人,释迦牟尼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

这个从出生起就被赋予不一样光环的年轻人,立马决定:

抛弃自己拥有的一切,重新寻找真正的生活、真正的意义。

大彻大悟,入道成佛

一个平凡的夜晚,释迦牟尼出了城门。

双手空空的他骑着白马,一身星光披在他的身上。

自己要寻找什么?

或许是为了拯救百姓疾苦,或许是为了别的。

释迦牟尼自己也无法确定,只是心中无法抑制的冲动,驱使着他必须立马上路。

马蹄声在宁静的夜晚格外清脆,释迦牟尼恍惚中好像听到了儿子哭闹的声音。

但他无暇顾及,人间疾苦他既已然看见,就不可能坐视不管。

就像那位星相学家所言:

此子非同一般,乃拯救世间之人。

过去十几年一直衣食无忧的太子爷,在出了城之后,只能一边要饭,一边赶路,才能维持过活。

一路上所见的种种苦难,更让他坚定了自己心中的信念。

兜兜转转几个月之后,释迦牟尼仍然一头雾水。

再三思虑之下,他决定拜两位修行者为师,这两位分别是卡拉玛马普特拉

有了两位前辈的指点,释迦牟尼心中的雾水稍稍消散了一些,关于普渡苍生的想法也清晰不少,最终达到了“非想非非想”的境界。

但释迦牟尼仍觉得不够,这个心怀大志的年轻人选择继续上路。

春去秋来,花开花谢,溪水奔赴大海,释迦牟尼一直在寻找。

只是这种生活也让他的身体从强壮变得虚弱,昔日养尊处优的皇子模样早已不复存在释迦牟尼现在的形象就是一个活脱脱的流浪汉。

与人交谈、品味世界、拜师学习,都让释迦牟尼参悟出了一些东西。

释迦牟尼在这一路上也收获了五个与他同样处境的“粉丝”。

但他的内心知道,六年过去了,自己并没有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这天,释迦牟尼来到一个小河边,看着河水里蓬头垢面、狼狈不堪的自己,他再次陷入了迷茫。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内心的冲动使得他来到了远方,可是他看着世间苦难,却依旧无法到达自己所追求的真理。

就像黑塞写在《悉达多》中写的:

乔达摩·悉达多是那样渴望从“我”中找到所谓的源泉并且保有它。

但是,这个过程又是何等的困难。

释迦牟尼又一次陷入了痛苦之中,他不知道这种日复一日的苦行僧生活,是否还有意义。

痛苦不堪的他来到了一棵菩提树下,盘腿坐下后,他觉得内心重新恢复了平静。

他就在这棵菩提树下静坐了整整七天。

这七天里,他不断的反思、感受、参悟,终于他的心里密密麻麻织了一张网,即十二因缘之理。

释迦牟尼缓缓站起来,是的,他悟了!大彻大悟!

他明白了自己所寻找的真理:对每个瞬间圆融统一的思考。

即热爱一切,达成自我与世界的统一,如何在无常的生命之中追寻永恒的境界。

释迦牟尼终于大彻大悟,入道成佛。

成佛后的释迦牟尼立马把自己参悟的内容告诉自己的五个追随者,并收他们为徒弟,这五个人就是“五比丘”(“比丘”是出家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的思想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比丘”也越来越多。

而“释迦牟尼”这个名字,也是他的弟子给他取的,意思是“释迦族圣者”,以此来表达对他的尊敬。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目的,就是为了将人从苦难之中解救出,让所有人都能够在参悟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不断的内省,让人的内心归向安宁。

这种参悟之下,无论贫穷富有,生老病死,人们都能够缓解自己内心的痛苦。

就像释迦牟尼最经典的一句话:

“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

这种思想给了人们极大的安慰。

在他的努力之下,佛教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广泛,最终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传入中国

西汉末年,佛教通过西域古丝道传入中国。

汉明帝时期,曾派使者邀请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人带着佛经东来。

现如今的洛阳白马寺就是为了迎接二人修建的。

随着佛教在中国不断地进行本土化传播、发展。

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善男信女加入了佛教,甚至皇帝也开始带头信教。

南北朝时期,国家动乱,社会混乱,百姓苦不堪言。

这时,佛教就成为他们的精神救赎,从参悟中寻找安慰。

到如今,中国依然有1.87亿的佛教信徒。

笔者认为,佛教信徒不见得就将其与封建迷信画上等号。

佛其实一部分程度来讲,就是一个思想体系,是引导你,让你明白怎么去看待世界、理解世界。

佛教的核心笼统来看,有七点:

第一,一切现象皆是因缘所生。

佛教将生灭的现象,看作是空有,金刚经里提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意思就是一切靠因缘而生的法,其实都像泡沫、雾霭一样,变化无穷。我们不要执着于一件事,要用解脱的态度看世界万物。

第二,一切皆是因果。

世间一切,皆有因果。百因必有果,你现在所到达的、接受的,必定是之前埋下来的因,而现在你所做的行为,在将来必定会导致一定的结果。

第三,苦、集、灭、度,人生的四条真理。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参悟出了“四圣谛”,也就是苦、集、灭、度四谛,知道众生皆苦,再探寻苦因,消灭苦难,最后明心见性,达到离苦得乐的境界。

第四,修行的方法是八正道。

为了引导众生,不走歪门邪道,特此提出“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第五,中道才是大道。

中道不提倡享乐,也不提倡苦修,将物质与精神相结合,不执著于任何事情上,不钻牛角尖,顺其自然,就不会迷失方向。

第六,四大、五蕴、万法皆空。

很有名的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讲的意思就是,万般皆空,当你看人看事情感到疑惑时,一定要看本质,看内在,不要被迷惑。

第七,依照三法印,不迷失方向。

佛教的三法印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当你拿不准一件事的时候,就可以参考三法印来进行判断。

其实,笔者说这么多,无论是不是佛教信徒,信不信佛,都能看出来,佛教其实就是帮助你树立自己的价值,不随波逐流,能够在混沌的社会中找到真正的追求。

就像有些人抨击一些佛教教徒,吃素不吃荤,深究下来没什么意义,因为植物也有生命。

我只想说,每个人心中对于万事万物的信念不同,不吃荤其实一部分程度上,是不是与动物保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们不杀生,一部分是“戒律”,一部分是“不忍”。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他们所追求的一种善念,都没有伤害到他人。

只要互不干涉,为什么要去抨击一种善念?

有人说,佛教的“无常”,“生死”等都在宣扬苦难,是态度消极的表现。

但问题是,生老病死,本就是世间常态,既然存在,逃避有什么用。

直面苦难,就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越是逃避,就越会被折磨的痛苦不堪。

信仰本身没错,它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帮助人们走正道。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信奉之时,要当心不要把它变成封建迷信。

不要盲目的相信别人,只看重一些表面功夫,而不沉淀自己的内心。

这样也与佛教的理论背道而驰了,因为佛教从不赞同“迷信”。

佛教鼓励人们积极怀疑,积极讨论,从而寻求内心真正的答案。

结语:

释迦牟尼的“入道成佛”之路,其实就是为了普度众生。

而当今社会,又重新给予了佛教新的意义,物欲时代,难免会让一些人钻了空子,横行霸道,让好人灰心。

这时候,佛教就可以看作是一种指明灯,告诉你不要同仇敌忾,不要堕落,也无需低沉,“百因必有果”,且等时间告诉你答案。

你信佛嘛?你怎么看待佛教?


参考文献:

透视佛教中的管人智慧[J]. 赵国运.教育

述论中国神话与小说里的婆罗门文化因子[J]. 严耀中.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印度教社会中的婆罗门[J]. 邱永辉.南亚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释迦牟尼   如来佛   释迦   达摩   太子   佛教   荣华富贵   佛祖   中国   苦难   世间   内心   心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