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黄河之畔,见识一下“世界第一古梨园”

《记住乡愁》乡村振兴篇
播出内容:《什川古梨园——黄河之畔 百年梨香》
播出时间:2023年2月7日(周二)20:00
播出频道:CCTV-4 中文国际频道

黄河之畔 “世界第一古梨园”

黄河上游,距离兰州市区约20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占地近4000亩的梨园。这是一座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古梨园,上万棵梨树排列其中,是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的“世界第一古梨园”。

古梨园的核心区,由什川镇的南庄、北庄、上车、长坡四个村庄组成,白墙红瓦的农家小院散布其间,3000多户人家伴着梨园而居。

如今,古梨园每年能产梨2500多吨,为当地梨农带来2000多万元的收入。靠着一棵棵老梨树,当地人的日子过得富裕又舒坦。

“自我及物,先人后己”

古梨园所在的什川镇,七成以上的人都姓魏。每到收获时节,人们都会精心挑拣一篮新摘的梨子,来到祖庙魏园祭告祖先。

据魏家家谱记载,什川魏姓人家的先祖魏贵,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一路行商而来。当时,魏贵与两位好友一起在兰州城郊、榆中和什川买了地,打算分别在三地扎根落脚。

三地情况不同,什川最为偏远荒凉,三人抽签决定去向。魏贵运气不错,抽中了土地较为肥沃的渝中。然而,当他看到抽中什川的朋友一脸为难时,主动选择与朋友交换。

后来,在迁往什川的路上,魏贵告诉自己的孩子,做这样的选择是因为知道朋友不善耕作,在荒凉的什川必然难以立足。咱们魏家一直有着“自我及物,先人后己”的传统,做人做事要多为他人着想。

经过十年开荒拓土,魏家终于在什川扎根立足,而到了魏贵的两个儿分家的时候,大儿子也像父亲当年一样,主动提出去荒山开拓,把什川良田留给了弟弟。

数百年来,随着一棵棵梨树扎根黄河之畔,魏家先人后己的优良传统也深深烙印在这方水土。

修一座钢索桥,修一条致富路

这座钢索吊桥修建于50多年前,它对什川人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吊桥建成以前,人们想要走出什川,除了两条盘山小道,就只能依靠羊皮筏子和木船渡河,交通十分不便。肥沃土地上盛产的瓜果蔬菜运不出去,人们的生活也挣扎在贫困线上。

为了解决运输难的问题,当时古梨园里经济状况最好的几个村做了一个决定,让出梨园全部收入,为什川建一座桥。

可仔细一算,造桥至少需要24万元。这在当时着实是一笔巨款,要知道当时一个强壮的劳动力,一年下来也就80来块钱的收入。为了筹措出资金,大家勒紧了裤腰带,节衣缩食,只为多省下点钱。

1969年秋天,工程动工。经历500多个日日夜夜,在兰州20多个单位的帮助下,人们终于建成了什川通往外界的第一座跨河大桥。

吊桥的建成打通了什川通往外界的经济命脉,每年运往全国各地的瓜果、蔬菜多达2000多万公斤。随着梨子价格逐年上涨,古梨园周围也有更多的梨树种了下去。

到今天,什川镇梨树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2000多亩,成为远近闻名的瓜果之乡,梨园人家也迎来了兴旺红火的日子。

维护祖先的根,维系发展的魂

这些年,梨树越种越多,但人们最珍视的还是那4000多亩古梨园。在当地人心中,它是祖先留下的根,也是维系发展的魂。

为了守护这片古梨园,每年10月,当地人都会和县政府成立的古梨园保护中心签一份协议书,对老梨树进行管护。梨农们负责施肥、除虫、修枝等工作,梨树的收成也归梨农所有;保护中心则提供技术服务,并给予相应的补贴。

这样的管护协议源于十年前的一段往事。那时,由于市场上的水果花样增多,竞争激烈,导致本地梨子价格骤降,赚不到钱的人们开始外出发展,古梨园逐渐残败。

见到这样的状况,在外做了半辈子水果生意的老魏十分不忍,便把本来打算用来盖房养老的积蓄拿了出来,把周边乡邻55棵无人看管的古树承包了过来。

老魏的做法,一开始遭到了孩子们的反对。古树管护是个危险又辛苦的活儿,父亲上了年纪,不好好颐养天年,却去折腾梨树,实在不忍心。

可老魏觉得,这些老梨树是祖先留下的遗产,不知道养活了多少辈什川人,不能就此断在我们手里,应当好好维护,留给子孙后代。自那时起,许多像老魏一样的老梨园人,主动承担起了照看古梨树的责任。

如今,在一代代人的守护下,百年古梨园不断焕发新的活力,成为发展旅游的宝贵资源,每年吸引着数十万游客来到这里,为当地带来1亿多元的收入。

今晚20:00,来什川古梨园,品百年梨香,感受“世界第一古梨园”的魅力。

来源:记住乡愁微信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黄河   梨园   先人后己   兰州   吊桥   梨树   梨子   瓜果   当地人   祖先   见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