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站在华夏文明起点的巨人(三)

三 那棵成长繁茂的华夏文明之树

七年后,周成王长大了,周公就把权力交了出去,“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退位后的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制礼作乐,继续完善各种典章法规;悉心教导成王如何成为一名仁德的天子!

又过了三年,周公看着周成王成熟稳重了,便离开京城去田野间养老,不久得了重病。临终前,他叮嘱说:“一定要把我葬在成周,以表示我至死也不会离开成王。”

周公死后,成王欲葬周公于成周,没想到天降暴雨,狂风不停,禾苗都被淹了,很大的树根都被拔出来,国人都万分惊恐。周成王收到上天的信号,急忙将周公葬到周文王的墓地旁边。后来成王总结说:“这表示我不敢以周公为臣啊!”

在周公以及他悉心培养的周成王的治理下,当时的人们都生活得特别幸福,历史记载说四十多年之间没有一个人犯罪!

后来西汉初年的大学者、政治家贾谊曾经这样评价周公: “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与中国有大关系”,这七个字真的字字千钧。

什么样的大关系呢?

一颗种子和一棵大树的关系。

周公旦就是那颗种子,而华夏文明,就是那棵葱茏的大树。

这颗种子里面,藏着多少基因密码呢?我们来细细看看。

基因组别之忧患感。

周公旦在周朝夺取天下之后,勤奋思考,研究出了一套一套的制度。他所有努力的原动力是什么呢?

忧患意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这是当年压在周公心里的,也是伴随华夏民族成长的一个根!

《诗经》里面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操说:“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贩夫走卒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义勇军进行曲》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正因为有了忧患意识,周公旦才能废寝忘食,勤勉思考广作布局;正因为有了忧患意识,之后的国人才能在胜利的时候保持清醒,在和平的时候加强练兵,在丰收的时候广积粮。

当然,国人的心里也不是时时刻刻都装满忧患,就像周公旦当年允许大家三月三日过情人节疯狂嗨皮一样,他们还知道两个字:乐观——对啊,事情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天塌下来有个子高的顶着。

一忧一乐,是华夏文明一对和谐有力的翅膀,这对翅膀在西周初期开始扇动,带着华夏民族开始飞翔。

忧患与安乐这对和谐的存在,好比国人痴迷的太极图。黑与白可以旋转,可以此消彼长,甚至可以互换,但永远相依相存。

基因组别之道德感。

周公强调礼制。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各司其职。

怎么样实现这种秩序呢?靠法律吗?不是。华夏民族靠的是人的理性,也就是靠长期礼制所形成的一种道德感来共同维护社会的整体运转;这与西方社会依靠宗教戒律、法律外力来建立秩序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径。前者是自信,后者是他信,前者靠自律,后者靠他律。

在中国,周孔之礼遍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一个人都被这张无形的网罩住,是保护也是制约,最好的修炼目标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因为靠自律自信,国人崇尚精神追求,安置自我心灵,向内逐求发展;西方靠他信他律,一旦解套,无限地向外逐求欲望满足,以先进的科技取世界之物为我所用。所以,中国之所尚,在圣贤;西洋之所尚,在伟人;印度之所尚,在仙佛。

基因组别之家庭伦理。

在分封建国的过程中,周公旦分的是殷商原本的土地,封的却很多都是自家兄弟。那时候,鲁国的大王可能是晋国太子的伯父,卫国公子娶的可能是齐国的表妹,诸如此类,走来走去都是姬姓的支脉,什么是天下?天下就是家,家就是天下,真是好大一个家!

虽然周公旦分封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稳定,但从那时候开始,家文化却成为华夏文明这棵大树上重要的一枝了!

西方人的组织架构是国家——个体;中国人的组织架构是:国家——家庭——个体。

中世纪前后的西方,强调的是集团主义,是强硬的宗教戒律;后来的西方,是自由的个人主义。就在西方在集团与个人之间来回选择的时候,中国却早在西周时候就选择了一种契合于当时政治制度的、居于集团与个人之间的一种关系:那就是家庭。

“家和万事兴”,“一人之罪,诛灭九族”。中国的社会组织,轻个人而重家族,先家族而后国家,家族本位是中国特色之一,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的第一重社会生活;亲戚乡里朋友的关系,是中国人的第二重社会生活。这两重社会生活,集中了中国人的要求,规范了中国人的活动。

梁漱溟有句话说得极好:“盖人生意味,最忌浅薄,浅薄了,便拢不住这样漫长的生命。”中国人的家庭伦理,超越个人而拓远一步,使人能从较深较大处寻求人生全部的意义。

一般人很难有可能上升到国家层面去考虑事情,但如果只考虑个人的事情又不免有些单调浅薄,所以中国人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伦理文化,以家族为单位,需要操心的事那可就多了去了。今天二姨家女儿结婚,得去;明天二舅家儿子娶媳妇,得去;后天三婶家孙子过满月,也得去。这种基于血脉、可以实现的较大范围的关注契合了人生绵长、忙碌、复杂的需求,充实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的人生。

如果说,佛教解决的是前世的债——现实的还——来世的福;那么国人的家庭伦理学解决的就是:前面的祖先父母——现在的兄弟姐妹家庭和睦——未来的子孙成才。

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密码,植根者,便是周公旦!

基因组别之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经过各代皇帝两千多年的教化,已经成为华夏文明坚实的底色,而周公一直被尊为儒学奠基人——这个身份界定不是别人说的,是儒家自己坚定认同的。

周公是儒家代表孔子最崇敬的古圣之一,孔子曾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战国时期继承了孔子思想的孟子首称周公为“古圣人”,将周公与孔子并论,足见尊崇之甚;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发扬者荀子仍以周公为大儒,多次赞颂周公的德才。

那么周公的思想体系与后来儒家的主张,其重要契合点有哪些呢?

比如德治。周公以殷商为鉴,第一个提出了德治思想,而德治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可以说,周公不仅为儒家的“德治”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成功地进行了实践。

比如为民。周公最早提出了敬天保民的观点,要求统治者要敬畏天地,时刻保持警惕,勤政为民,以身作则。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与其一脉相承。

比如礼制。周公成功的礼制实践、社会秩序井然有序的现实状况,为孔子提供了一个礼治天下的绝好范本,孔子在鲁国的政治实践以及他一直强调的“克己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感,都是希望能够再现当年周公治理的天下。可惜当时已是春秋时期,孔子的梦想始终没有实现。

正是因为有周公成功实践在先,孔子终其一生都对自己的坚持深信不疑。

当然,周公当年在埋下这些基因密码的时候,也没想到这些因素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说国人因为缺乏国家概念,习惯性地不讲公德;因为好徇人情,所以缺乏法治精神等等。

然而,这一切终归是瑕不掩瑜,有学者说:“今天的中国文化,其基因和许多特点都是在西周开始形成的,西周文化和周公思想形塑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周公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先祖。”

诚以为然!

——来源:《先秦两汉文化名人小传》 作者:魏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华夏   儒家   孔子   礼制   德治   组别   西周   中国   巨人   基因   国人   起点   文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