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丧父,多次被贬,却被后世仰视千年,一口气看完范仲淹的一生

公元989年,宋太宗时期,范仲淹出生于徐州,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父亲范墉在他两岁时就去世了。母亲和年小的范仲淹孤苦无依,所以母亲带着他改嫁给了朱文瀚,朱文瀚是一个读书人,他对范仲淹很好,给两岁的范仲淹取名为朱说。

改嫁后的母亲从来没有对范仲淹提起过他的身世,所以范仲淹一直认为他是朱文瀚的亲生儿子。直到有一天,他看见朱家的两位堂兄弟大肆挥霍,便上前劝说,但二人对范仲淹非常的轻蔑。他们说“自己挥霍的是朱家的财产,外人有什么资格质问”,范仲淹听了也没有再多说什么,他回到家中越发感到不解,难道自己不姓朱?

于是他便找母亲询问,这才知道自己本姓范,他知道了自己想身世后,便毅然辞别了母亲和养父朱文瀚,前往南都应天府求学。求学期间他每天吃一些凝固的隔夜粥和咸菜,就这样,经过四年的寒窗苦读。在公元1015年,26岁的范仲淹以“朱说”之名进士登第。

中了进士后,范仲淹几经波折和范氏家族协商多次终于成功认祖归宗,将名字改为范仲淹。他没有身世背景,和许多寒门学子一样,开始仕途时,都是从小官做起的。虽然官职小,但范仲淹没有一丝懈怠,面对地方官员的不作为,他屡次上书批评,主张革新,但是他的做法却不利于自己的仕途,好友梅尧臣多次劝告范仲淹,为官不要太激进,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范仲淹没有听其劝告,他回复梅尧臣说“宁可鸣叫着死去,不愿沉默的活着”。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大声疾呼,来唤醒庞大的官僚。

公元1027年,范仲淹的母亲谢氏病逝,他回乡为母亲守丧。在机缘巧合之下,范仲淹和北宋名臣晏殊相识,此时的晏殊在应天担任知府,他虽是范仲淹的前辈,但早就听闻范仲淹的大名。晏殊对传闻中的范仲淹非常佩服,便邀请他到应天书院任教习,范仲淹接受了晏殊的邀请。他的任教方式慷慨激昂,以身示教,鼓励和倡导学生们讨论当下,应天书院一下子名声大涨。天下学子得知范仲淹之名,都是称赞。

公元1028年,范仲淹写下万言书,准备上书朝廷,此时的皇帝是宋仁宗赵祯,晏殊被调回京城后。他将范仲淹的万言书带上,然后交给了宰相王曾,王曾看后,大为震惊,于是向宋仁宗建议,把范仲淹调到京城。范仲淹入京后,一上来就带领群臣上书,要求太后退居后宫,还政宋仁宗。他的做法受到太后刘娥的打压,之后就被贬出了京城。

三年后,太后刘娥驾崩,宋仁宗赵祯掌权,范仲淹又被调回了京城。这次回京正好遇到了废后事件,宋仁宗被吕夷简挑唆,要废除皇后郭氏。范仲淹为阻止宋仁宗废后,他带领谏院的同僚,一同跪在皇帝的门口,吕夷简来劝范仲淹,结果当场被怼。范仲淹的执着让宋仁宗有点下不来台,正在气头的宋仁宗将范仲淹贬出了京城。

范仲淹两次被贬,先后在苏州、陈州和河中府等地任职,兴建学堂、重视教育、关注民生、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范仲淹所治理的地方都是百姓安乐,政绩斐然。无论身处何地,他都是忧其民忧其君,是一名难得的官员。

公元1038年,西夏李元昊率领大军进犯北宋边境,北宋派兵迎战,但是惨败而归。到了第二年,宋仁宗想到了范仲淹,于是将他调回京城,任命他和将军韩琦一起攻打西夏军。范仲淹到任以后,没有立即出战,先是整改军中旧制度,训练军队,制定策略,用实际行动改变着西北。后带领军队攻破白豹城,夺回了赛门,最后西夏军撤出了北宋边疆。

范仲淹还主持修筑要塞,巩固边防,再后来,李元昊再次来犯,范仲淹带领六千人马再次将其击败。西北平定后,范仲淹班师回朝,被提拔为参知政事,一心有革新的他,提出了十条革新纲领,这次得到了宋仁宗的支持,最终颁布天下,实行了新政。“庆历新政”由此而来,他的革新精神也影响着下一代人,后来在推行庆历新政的过程中遇到阻力,以失败而告终。范仲淹再次被贬,在邓州任职的三年期间,写下了《岳阳楼记》,该著作也是名扬天下。

公元1052年,范仲淹因身体多病在徐州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范仲淹的一生虽然坎坷,但是热烈明媚,开苏州学府,兴盛天下文教,领军征战沙场,不败的革新精神,这博大的格局值得被仰视千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天书   京城   徐州   西夏   苏州   北宋   太后   后世   身世   公元   口气   千年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