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为知己者死 女为悦己者容说的是谁的故事呢?

《战国策·赵策一》中有这样一段话,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智伯,智伯宠之。及三晋分智氏,赵襄子最怨智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智氏之仇矣。

在资治通鉴中是这样描述该故事的:

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智姓家族的地盘,赵襄子把智瑶的头骨涂上漆,作为饮具。智瑶的家臣豫让想为主公报仇,就冒充为罚作苦役的罪人,怀揣匕首,混到赵襄子的宫室中打扫厕所。赵襄子上厕所时,忽然心动不安,令人搜索,抓获了豫让。左右随从要将他杀死,赵襄子说:“智瑶已死无后人,而此人还要为他报仇,真是一个义士,我小心躲避他好了。”于是释放豫让。

但豫让后来的做法让人大吃一惊,豫让用漆涂身,弄成一个癞疮病人,又吞下火炭,弄哑嗓音。在街市上乞讨,连结发妻子见面也认不出来。

路上遇到朋友,朋友认出他,为他垂泪道:“以你的才干,如果投靠赵家,一定会成为亲信,那时你就为所欲为,不是易如反掌吗?何苦自残形体以至于此?这样来图谋报仇,不是太困难了吗!”

但豫让说:“我要是委身于赵家为臣,再去刺杀他,就是怀有二心,算不得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我也深知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最痛苦最艰难的。然而之所以还要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天下与后世做人臣子而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

一日,赵襄子乘车出行,豫让潜伏在桥下。赵襄子到了桥前,马突然受惊,进行搜索,捕获豫让,于是杀了他。

这是一则很有名的故事,也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传世名句,它是资治通鉴在追叙三军分晋时,所安排的一支序曲,也是全书中所写的第一个刺客故事。这个故事首先见于《战国策》,复见于《史记-刺客列传》。虽然故事大体内容一致,但司马光的取舍却与这两种大有不同。一是删去了“智伯国士于我,我故国士报之”的士为知己者死的记载,二是删去了豫让被捉住后,请求赵襄子脱下衣服让他对着衣服刺杀,以从形式上满足替智伯报仇之意的叙述。

司马光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删减呢?大概意在突出君权的神圣。在春秋战国的割据时代,王纲解体,诸侯林立,士人朝秦暮楚,有着择主而侍的极大自由,关键是看诸侯怎样待士,即是否是士人的知己。如果是知己,哪怕两肋插刀也在所不惜。但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特别是汉唐以来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得到了加强。君权神圣已经成为信条的时候,世人已只有臣服朝廷的义务,不再视君王为知己了。虽然在一般的人际关系中,知己之交也还存在,然而也以忠于朝廷为依归。所以司马光从宋代的现实需要出发,避开了豫让的谋杀动机的叙述,也不给豫让以形式上报仇的机会。这样处理突出了赵襄子的机警和明智,维护了人臣不得犯上作乱的信条。

既然司马光意在维护君权,那么他写豫让又是何意呢?看来目的是为了突出一个“忠”字。但是透过这个忠字,我们隐隐的感觉到了司马光内心的矛盾。因为他已经认定智伯才是“才胜德”的小人,对其灭亡并没有丝毫的同情。然而他对豫让效忠智伯,不惜自残形体以报仇的义气,又由衷的加以赞美。这种矛盾既是司马光思想复杂性的反应,也是生活复杂性的一种表现。



为人处事当然需要忠诚和忠贞不二,但是人际关系却是复杂的,恩恩怨怨有时候很难以分明白。豫让忠心为主,抽象的说,这合乎传统的仁义道德,也不违背君权至上。司马光的肯定大概就是建立在这种抽象认识基础之上的。不过抽象往往解释不了实际的存在,具体问题还需要具体分析。豫让的忠和不肯背信弃义,我们当然不必去严加苛求。然而忠也需要看对象,因为有恩于我,我就不分黑白地为之效忠,应该说是愚蠢的。“臣罪该诛兮,天子圣明”,自己蒙受不白之冤,惨遭杀身之祸,却仍然视昏庸之主为圣明,这种在封建社会中出现的畸形现象,难道还值得去继承和发扬吗?为了讴歌皇权而宣扬愚忠,这是司马光思想保守的一种表现,不足为训。

说豫让是愚忠,当然有些过分。因为他并不愚,他待人处事也有明确的标准,而且胸怀坦荡,不搞阴谋诡计。他的悲剧在于只从个人思想出发,而不从大节上去判断是非。他效忠的主人是小人,那么他的失败就是咎由自取,为小人复仇就成为毫无意义的事情,为这样的人去死,自然也就是轻如鸿毛。

古往今来的人类社会,忠义大概都不会过时,但是需要懂得识大体,讲是非,明大节。

附资治通鉴原文:

三家分智氏之田。赵襄子漆智伯之头,以为饮器。智伯之臣豫让欲为之报仇,乃诈为刑人,挟匕首,入襄子宫中涂厕。襄子如厕心动,索之,获豫让。左右欲杀之,襄子曰:“智伯死无后,而此人欲为报仇,真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乃舍之。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必得近幸。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报仇,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凡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襄子出,豫让伏于桥下。襄子至桥,马 惊;索之,得豫让,遂杀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士为知己者死   国士   君权   愚忠   故事   战国策   士人   资治通鉴   抽象   知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