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92岁的王映霞:一婚被郁达夫登报羞辱,二婚被钟贤道宠成公主

“如果没有前一个他(郁达夫),也许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没有人会对我的生活感兴趣;如果没有后一个他(钟贤道),我的后半生也许仍漂泊不定。历史长河的流逝,淌平了我心头的爱和恨,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怀念。”


对于生命中的两个男人,王映霞在自传中这样评价。


这两个男人,一个是郁达夫,一个是钟贤道。


1908年冬天,王映霞出生在杭州盐商世家金家,父亲叫金冰逊,母亲叫王守如,她本来姓金,小名金锁。

但是她的祖父母过世很早,父亲金冰逊也英年早逝。无奈之下,母亲王守如带着小金锁回到了娘家。


她的外公叫王二南,因为金家已经没人了,王二南便将小金锁过继到王家,随他姓王,并为她取名王映霞。


外公王二南系南社社员,琴棋书画俱精,满腹经纶,王映霞自幼在他身边,耳濡目染,自然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1923年,王映霞考入浙江女子师范学校。杭州女师人才辈出,王映霞是她们中的一位佼佼者。


那个时候,班主任老师是位刚从北大毕业的文科生,他把五四新文学的清风带进校园。王映霞也开始知道了鲁迅、郭沫若,也知道了创造社有个郁达夫,在拜读其《沉沦》时,她对文中的大胆描写,觉得颇“有些难为情”。


然而令她做梦也想不到的是不几年后的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会在世伯孙百刚先生(他与郁达夫是留日时的同窗)的寓所邂逅郁达夫。


1926年,战火的硝烟蔓延到温州,王映霞结识了王二南旧友之子孙百刚。孙百刚时任省立温州十中高中部的教师,那时年轻的王映霞也是这所学校附小的教员。


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校方随时都有停课停伙的可能,王映霞与孙百刚夫妇商量,打算和他们同行,孙百刚和妻子很快就答应了,于是王映霞便与孙百刚夫妻一起搭上了最后离开温州的轮船,逃亡上海。


在上海,王映霞经过外祖父的应允,暂时住在孙百刚夫妇租的房子里。


一天,孙百刚夫妇邀请郁达夫来家里做客,就这样王映霞邂逅了郁达夫。


“这位是王映霞王小姐,我们一同从温州逃难到上海来的,暂时同住在一起。”孙百刚介绍道。


随即孙百刚笑着说:“这位是郁达夫。”


两人相见颇有一种一眼万年的感觉。


听到这位名震文坛的作家时,王映霞微微惊讶了,她随即以一种崇拜的眼神盯着他看,直到他腼腆地一笑,王映霞这才意识到自己失态了,随即羞赧地垂了头低了眉。


而郁达夫也在那天的日记中写道“晴暖如春天”,初遇王映霞“我的心又被她搅乱了,此事当竭力的进行,求得和她做一个永久的朋友。”


第一次相见之后,王映霞对郁达夫的感觉还仅仅是停留在对一个文学界大家的仰慕,如同一壶清茶在空气中泛出似苦似甜的意味,却还未令人痴醉,而郁达夫对王映霞则有更深一层的情愫在里面。


之后几次见面之后,两人就彼此不能自拔了。


但是孙百刚夫妇认为,郁达夫已经是有妻子儿女的人了,且年长王映霞十多岁,无论从年龄、家庭、社会舆论……任何一个方面,这场爱恋都会给彼此的生活蒙羞。他劝导郁达夫,希望他可以及早收手。他的发妻,就是击碎他一时冲动的最有力的武器。


郁达夫的发妻孙荃虽然没有进过新式学堂,但也是知书达理的才女,这样对她来说,太过不公平。

郁达夫和发妻孙荃

而对于王映霞,她正值青春韶华,也涉世未深,才会在郁达夫的热情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在这段感情里,她不光彩的“第三者”身份,将会给她带来莫大的伤害。


可是深陷热恋中的两人,又怎么能听进去别人的劝告呢。


作为郁达夫的深交好友,孙百刚深知郁达夫此时此刻已经深陷其中了,他的劝解是一句也没有听进去。那次深谈之后,每每郁达夫前来相邀,孙百刚与妻子只有推脱不能奉陪,渐渐不再过问郁达夫和王映霞的事情了。


后来郁达夫仍旧是日日拜访孙家,他的热烈追求也让王映霞陷入了艰难抉择的境地。


孙百刚把郁达夫的现状和一切问题都摆在了王映霞的面前,然后询问她的意见,王映霞说:“我怎么会愿意答应他呢,不过我倘若断然拒绝他,结果非但不能解除他的烦恼,也许会招来意外……我见他可怜。”


王映霞善良单纯的心思,让孙百刚也稍稍有些放心道:“那么你已经动了怜才之意。既然有如此伟大的精神,我希望你索性伟大到底吧,可以无条件地和他结合,不必一定要他毁灭了已成的家庭。你能这样做吗?”


王映霞肯定地说:“这是万万得不到我家庭方面的同意的。”


之后郁达夫几次托人去请王映霞,却只是得到一张便条:“因病不能来,请原谅。”


次日,郁达夫去拜访王映霞,却不料传来了王映霞即将离开上海回到杭州的消息。


可是郁达夫并不放弃,在见不到王映霞的日子里,他每天都要给她写信。


没想到郁达夫后来竟然跑到王映霞在杭州的家中,向她的母亲和祖父示好,放低身段,恳切求婚。


王映霞的祖父王二南,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在与郁达夫交流中深感其才高八斗,十分欣赏,当即表达了对两人结合的支持,但前提是希望郁达夫能处理好自己的上一段感情。


郁达夫向他保证,自己的妻子不会对自己迎娶王映霞造成什么阻碍,只是离婚的话,有些手续办理起来比较麻烦。

不久,郁达夫约王映霞在上海江南大饭店的一个房间里进行了一次长谈。王映霞提出了这样的婚嫁条件:必须明媒正娶,组成一个属于他们二人的完整世界。郁达夫满口答应。


1927年6月5日晚,王映霞和郁达夫在杭州聚丰园举行了订婚仪式。6月10日,郁达夫写信把此事告诉了发妻孙荃。孙荃对此无可奈何,只好选择默认。


1927年六七月间,郁达夫和王映霞在上海租房安家,过了一段甜蜜的日子。在王映霞的帮助下,郁达夫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集《寒灰集》。


在序言中,郁达夫声称是王映霞“爱的火焰”,复燃了他这堆“已经行将熄灭的寒灰”。


1928年2月,王映霞和郁达夫举行了盛大的婚礼,一个人“杭州第一美人”,一个是才情斐然的著名作家,文豪柳亚子赠诗郁达夫,称两人“富春江上神仙侣”,一时传为佳话。


可是正当新人宾客都沉浸在一片喜悦祥和的氛围中时,千里之外的北京,一家医院妇产科正传来声嘶力竭的呐喊声,郁达夫的原配妻子孙荃正在艰难生产他们的第三子。


婚后,王映霞跟着郁达夫确实有过一段神仙眷侣般的婚姻生活,日子过得甜蜜丰裕。


王映霞在自传中曾提到:“当时,我们家庭每月的开支为银洋二百元,折合白米二十多石,可说是中等以上的家庭了。其中一百元用之于吃。物价便宜,银洋一元可以买一只大甲鱼,也可以买六十个鸡蛋,我家比鲁迅家吃得好。”


1929年11月间,王映霞生下了长子郁飞。一年半后,又生了第二个男孩郁云。


随着孩子的到来,开销也越来越大,再加上郁达夫还要接济孙荃母子的孩子,他们的生活日趋拮据。


1934年4月,王映霞提议回杭州居住。于是郁达夫花1700元买下了玉皇山后30亩山地,开始修建自己的新家。


1936年,郁达夫应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的邀请南下福州,担任省政府参议兼宣传室主任。


但就在这之后,王映霞和郁达夫两人的感情急转直下,这与浙江省教育厅长许绍棣有直接关系。


1935年冬天,郁达夫经人介绍认识了有权有势的国民党元老陈仪。在陈仪的关照下,郁达夫愿“为五斗米折腰”,于次年南下福州谋求职位。


然而到了福州,郁达夫却没能获得陈仪许诺的“福建省教育厅长”的职位,心中郁闷,整日借酒消愁。


而王映霞独自带着孩子和老母亲留在杭州,郁达夫去福州二十天后,她曾连写了两封信给郁达夫,希望到福州和他在一起,可是郁达夫却一直推脱。


然而战声日紧,王映霞整天担惊受怕,无所依靠,也就是在此期间,她与浙江省教育厅长许绍棣相识,许绍棣,是郁达夫留日时期的同学,此时他丧偶带着三个孩子一起生活。

日军攻占杭州后,王映霞独自带着老母亲和孩子辗转逃难到丽水,又一次遇到了南迁到此的许绍棣。从杭州到富阳,这段时间许绍棣对王映霞一直照顾有加。


而且王映霞到丽水,正是由许绍棣安排的。由于两人来往密切,一时流言四起,郁达夫自然也知道了。


1937年7月5日,汉口《大公报》上刊登出了一则启事:


王映霞女士鉴,乱世男女离合,本属寻常,汝与某君之关系,及搬去之细软衣饰、现银、款项、契据等都不成问题,惟汝母及小孩等想念甚殷,乞告一地址。郁达夫谨启。


1939年,郁达夫再次癫狂,他在香港《大风》杂志发布《毁家诗纪》,把王映霞和许绍棣的事详细介绍了一遍,甚至在里面把王映霞比作妾,称其为“逃妾”。


结缡12载,被柴米油盐打磨,终于学会精算婚姻成本的王映霞,才愕然发现,原来这场婚姻里,她只不过是个妾。


王映霞看到郁达夫这般翻旧账羞辱自己,自然咽不下这口气,也写文章揭露自己当年身为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如何被郁达夫骗到手,如何为他含辛茹苦生儿育女如今遭他这般凌辱。


之后王映霞费尽周折回到香港,请戴望舒在《星岛日报》,程沧波在重庆的《中央日报》,请刘湘女在浙江的《东南日报》上,登载了王映霞单方面的离婚启事,原文如下:


王映霞离婚启事:


郁达夫年来思想行动,浪漫腐化,不堪同居。业已在星洲无条件协议离婚,脱离夫妻关系。儿子三人,统归郁君教养。此后生活行动,各不干涉,除各执有协议离婚书外,特此奉告海内外诸亲友。恕不一一。


与郁达夫离婚之后,王映霞依旧是杭州城里的第一美女,只是她此时已经没有了少女时期的天真看,而是成熟妩媚的中年女人了,但却仍有人为她倾倒,仍有人为她痴迷,比如钟贤道,他任职于重庆华中航业局。


老实憨厚的钟贤道很喜欢王映霞,而且得知王映霞已经离婚,且生活并不是很如意。他的老师国民政府外交元老王正廷,看出这位得意弟子的心思,便做了一回月下老人。


钟贤道不像郁达夫那么能说会道,他只是憨憨地笑着说会将王映霞逝去的青春,一点点地为她找回来。一句话,让王映霞感动得哭了起来。自己当年像个公主一般,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别人眼中的风景,她的美丽、她的才情,让所有人都对她爱慕三分。


但是,她却因为爱慕了郁达夫的才华才舍弃那些俊彦,独选了郁达夫,将美丽的青春挥霍在了狭窄的屋子里。想到当年的种种委屈,听到钟贤道的一席表白,王映霞哭得像个泪人。

王映霞被钟贤道的淳朴感动了,她很快就答应了钟贤道的求婚。


钟贤道为了能让王映霞记住他们的婚礼,真是煞费苦心。那场婚礼办得极为隆重,不仅有社会名流纷纷前来参加,就连胡蝶这样的大明星也前来道贺,而且钟贤道还请了重庆中央电影制片厂的专业导演和摄像师来为他们拍摄纪录片。


王映霞在《阔别星洲四十年》一文中回忆说:“我始终觉得,结婚仪式的隆重与否,关系到婚后的精神面貌至巨。”


可以看出来王映霞本人对这次婚礼也是极为满意,这代表着钟贤道对这次婚姻的诚意。


婚后做了专职家庭主妇的王映霞,在家务上可是独当一面的多面手。家中里里外外都被她打理得十分周全,而她的厨艺也是最好的。


婚后生活正如王映霞所期待的,简单幸福、务实富足。随后一双儿女也相继出生,王映霞全心照顾一家人,她操持家务井井有条,钟贤道更是对她体贴至极,女儿钟嘉利回忆说,“他对我妈可真是好得不得了”。


钟贤道自始至终都将她视如珍宝,不但事事都让着王映霞,就是家中有好吃的,也都留给王映霞,自己从来都不舍不得吃,有时甚至劝孩子们也少吃点儿让妈妈多吃点儿。儿女们都说,钟家的真正宝贝,其实是妈妈。


1952年,王映霞因为曾在重庆外交部工作时参加过国民党突然被拘留。幸亏当时是口头参加,向组织说清楚这段历史后,即被解禁,只是虚惊一场。


在王映霞被关押期间,钟贤道心急如焚,竭尽全力找关系,而且每天都去探望她。


解禁后,钟贤道为了给王映霞“压惊”,常带她到各地旅游散心。

王映霞评价钟贤道说:“他是个厚道人,正派人。我们共同生活了38年,他给了我许多温暖安慰和幸福。对家庭来说,他实在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好祖父、好外公。”


1980年,与王映霞相敬如宾的钟贤道在上海病逝,享年72岁。


钟贤道走了,王映霞依然是王映霞,她和那个著名的人的关系依然断不了。


1990年,王映霞受邀去台湾进行访问,并顺便拜访老朋友。


从前郁达夫与王映霞分手后,关于两人离合传闻的蜚短流长总也不断。社会上很多人都用各种声音对他俩的情事发表看法。


其中有一位叫刘心皇的先生骂王映霞骂得最厉害,而且他写文章骂王映霞骂了许多年,但是却从没有见过王映霞本人。这次在台湾的饭局上,两人终于见面了。谁知道这位刘心皇先生初见王映霞即感叹:“现在还这么漂亮。”


待饭吃到一半,刘心皇先生站了起来,对着众人大声宣布:“我以前写的东西都不算数了,从今天开始都不算数了。”


王映霞生命的最后时光是在杭州的女儿家度过的。西子湖边,人们常看到一位安静祥和的老太太,都说“这个老太太怎么这么漂亮”。

钟嘉利回忆起母亲的晚年生活,也是啧啧称奇,她还说:“母亲到八十多岁脸上没有一个老年斑,而且从来不用化妆品,只用最普通的甘油。”


2000年,王映霞病逝于杭州,终年92岁。与钟贤道合葬于杭州南山公墓。


郁达夫与王映霞的传奇恋情,在民国时期的文人中传为佳话,曾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中最著名的情事”,但不幸以悲剧告终……


在第一次婚姻失败后,她曾许下小小的愿:“既不要名士,又不要达官,只希望一个老老实实,没有家室,身体健康,能以正式原配夫人之礼待她的男子。”如今,她的愿成了真,最终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或许浓烈的爱太难终老,反而是平淡的爱才能细水长流。


王映霞也算是人生赢家,年轻时,收获轰轰烈烈的爱情;中年,又幸运地遇到愿意付出一切努力把家庭生活过好的男人,凭着对妻子儿女很强的责任感,让她体会到尘世最安稳的幸福。


婚姻是美好的,它象征着人生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婚姻,也应该是经过慎重考虑后作出的决定和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发妻   福州   温州   杭州   婚后   妻子   母亲   婚姻   公主   孩子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