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将军”李广,为什么名气那么大还打了很多败仗?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提起李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词汇往往是“龙城飞将”、“飞将军”等,他给人们的印象似乎是很能打仗,勇气谋略俱佳。

但实际上,李广在与匈奴对战时常吃败仗,封爵立功更是与他无关,最后还因战事上的失误受到责备,自刎而死。

古往今来名士之死缘由最多的便是遭馋被谤、构陷受辱,李广则不然,他没有受到排挤陷害,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李广的悲剧结局呢?

今天小编就与大家一同走进《史记》与《汉书》,寻找李广之死背后的真正原因。

李广的败仗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中的“龙城飞将”即指李广,当时匈奴对李广十分忌惮,称他为“飞将军”,后世眼中的李广也是一个常打胜仗的形象。

然而历史上的李广却总是在抗击匈奴时打败仗,他一生没能为国家立大功,也没能进爵,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败将军”。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他不满先帝“和亲”政策,对匈奴大举进兵。战争会造成国家的不安定,但也给谋人志士、军人将才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建功立业的机会。

李广也在这些人之列,这段时期大大小小的许多战役他都积极参与,“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但是在数量如此之多的战役中,李广却并未立下显赫战功。

武帝元光二年,多达三十万汉军在马邑的山谷中埋伏,用计诱敌深入,想要将匈奴军一举歼灭。当时李广在汉军中担任骁骑将军,也参与到这次围剿中。

然事与愿违,匈奴在到达马邑之前发现不对劲,抓得雁门尉史,从他口中得知汉军的计策,单于便率领匈奴军撤兵了。双方没有交战,李广自无功劳可言。

元光六年,李广任将军,奉命率兵从雁门出兵匈奴。与李广同时出兵的还有卫青、公孙贺、公孙驾,这三人只有大将军卫青俘获匈奴兵700余人。

李广军队遭遇匈奴兵后,激烈对战,消耗甚巨,最终惨败。不仅部下伤亡逃走,李广自己也重伤被敌军俘虏。

武帝元朔六年,大将军卫青率兵抗击匈奴,李广担任后将军郎中令。此役初期十分顺利。

但最后汉军几乎伤亡殆尽,前将军翕侯赵信回降匈奴,右将军卫尉苏建独身逃回军中。在这场战役中,李广并未遇见匈奴兵,或因任后将军之故。

武帝元狩二年,担任郎中令的李广率领四千骑兵出战匈奴,博望侯张骞率领上万骑兵从另一方向出击匈奴,与李广配合策应。

然而李广行军数百里后不幸被匈奴兵围困,即使他指挥有方,用引以为豪的箭术射杀匈奴副将,最终仍是寡不敌众,苦苦撑至第二天才为张骞所救。

此战李广有功有过,无封无赏,而张骞却因救李广之故延误战期,被贬为庶人。

元狩四年是李广的最后一战,六十多岁的他雄心未减,力求武帝允他与大将军卫青、霍去病等共同抗击匈奴。

在这最后一次战役中,李广犯了很大的错误,他与右将军不知何故在东道迷路,以致耽误战机。卫青坚持追问,李广认为迷路是天道所致,不能再接受刀笔吏的审讯了。

说完李广便自刎而亡。李广最后选择自杀而不服罪,明显是心中不服,与李广同迷路的右将军服罪后被关押,最终贬为庶人。

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最后的论赞中评李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树和李树从不言语,它们开出了花儿,结出的果实却吸引许许多多的人,不知觉就在树下走出一条小路。

司马迁的评价中包含着他自己的敬慕和同情,即使对李广非常欣赏,司马迁也并未避讳,而是秉持“实录”精神,如实记载了李广败仗的事实。

班固《汉书》中对李广的描述与《史记》相同,他笔下的李广也是一位“败将军”,因此李广常打败仗,未立大功,不得封爵是不折不扣的事实。

李广为何总打败仗?其实这与他的性格和为人处事之道分不开,这也是造成他最后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

一、心胸狭窄

常言道,“宰相肚里能撑船”,想做大官首先必须具备的就是一颗宽容之心,胸怀宽广才能团结部下、凝聚人心,李广在这方面缺少风度。

《史记》和《汉书》中都记载了李广杀霸陵尉的故事。在出雁门抗击匈奴的战役中,李广兵败,官职被革,在蓝田隐居。

有一天李广喝醉晚归,管理霸陵亭的守卫态度蛮横,无论如何不许李广通过,李广不得不在亭中一宿。

后来李广再次被起用,他便向皇帝请求让当初羞辱自己的霸陵尉做自己的下属,接着就将霸陵尉带到营地斩杀了。

作为一员大将,这种做法显然非常不光彩,也许是当日霸陵尉的做法给李广留下的印象太深刻。

但刚上任就立刻斩杀霸陵尉,不仅体现出他的心胸狭窄,更可以看出他的记仇之甚。

如果单看李广斩杀霸陵尉这件事,我们可能还感觉不到他的睚眦必报,但与同为名将的韩信相比便高下立判了。

韩信穷困潦倒时,市井中有个少年欺辱他,即我们所熟知的“胯下之辱”,与韩信相比,李广被霸陵尉拦截可以说是一件小事了。

后来韩信做了将军,不但没有追责这个无赖,反而让他做官,称他“壮士”。

要是李广受到与韩信同样的侮辱,难以想象他会做出什么事,说不定当场自杀,如果后来有机会报复,那这个无赖被千刀万剐都是轻的了。

二、多勇少谋

李广在战斗中勇气超群,面对再强的敌人也丝毫不畏惧,冲锋陷阵,临危不乱。

这种精神本身是积极的,如果发生在普通士兵或职位比较低的军官身上,对战斗的助益极大,也会为人称道。

但李广是将军,需要指挥军队,纵览全局,如果一味追求个人胜负,蛮逞勇力,军队的生死便会受到威胁。

李广就常常犯这个忌讳,常常在战斗中抛弃大军,带自己身边的人孤军深入,将所属部队置于危险当中。

同张骞出征的那场战役中,李广军队被匈奴兵围困,他不谋军计而是让李敢直冲匈奴兵,稳定军心后全军出击,最终惨败。

第二天在全军疲惫时又去奋力作战,幸而为博望侯救援。

在这场战役中,李广面对众多敌军泰然自若固然是勇猛的,但他更像士卒而非将军。李广明显疏于战役指挥上的智谋,尤其是大规模作战时,几乎让军士“人人自处”。

勇力过多,智谋太少,这是他一生不得进爵封侯的重要原因,最终的羞愤自杀更是缺乏自知的表现。

三、自负不自知

在征战匈奴中,李广虽然经历过的战役非常多,但数量多不能代表功劳大。

从史书中我们可以得知李广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战功,他却以自己战斗次数多为荣,多次炫耀,并认为属下都被封侯,自己没有取得爵位是朝廷不公。

李广在最后一场战役中迷路,卫青问询不答,追问之下羞愤自杀。

一是说明他非常重视脸面,认为自己是将军,虽然年事已高,也不能被刀笔吏这种小官审查,这对他来说是一种羞辱;

二是说明他自以为是,说参与大小战役七十余实际上是在突出自己功劳大,不得封侯是冤屈。自杀对李广来说,是不堪受辱,维护尊严。

四、缺乏文才,不善沟通

李广的文才和口才非常缺乏,他带兵方式与大多数将领不同。一般来说,将军教导士兵一是口头教导,二是军法约束,三是以身作则。

但李广在管理军队时,最主要的方式是用行为感动士兵,他没有文才制定系统的军事管理条例,因此率领的军队非常散漫,调度之时也无纪律可言。

所以在有紧急军情发生时,往往措手不及,造成误失军机等过错。

此外,李广为人木讷,不擅言谈。因为不擅言谈,在与其他人交往时就会有障碍,争议发生时也非常容易陷入危险境地。

在最后一次战役中,李广本可以为自己辩护,说不定能有余地,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带着羞愤选择自刎结束这场纷争,给无数人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李广在战争中无疑英勇非凡,是为强者,但在面对纷争时,表达能力缺失,又是弱者。

在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中,弱者往往是被同情的,所以李广死后,军士百姓皆哭,司马迁也对他的离开赋予了无限同情与惋惜。

结语:

李广的这些弱点使他成为“败将军”,但他的箭术、勇气仍值得称赞,一代名将的地位也不可动摇。

分析李广的弱点并非否认他的功绩,我们一方面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公正地评判历史事件,一方面也能从他身上吸取教训,扬长避短。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败将   勇力   公孙   史记   羞愤   汉军   败仗   匈奴   战役   名气   将军   军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