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与太后私通,燕王为何不重罚反而重赏?多年后发现其高明之处

#头条创作挑战赛#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战国七雄中秦国和齐国是实力最突出的,后者在前中期甚至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建立了赫赫威名。然而,最后统一天下的却是秦国,老牌强国齐国几乎不堪一击。

背后的原因涉及到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是发生在公元前284年的五国伐齐,这场战争表面上的主角是当时的名将乐毅。但真正的幕后黑手却是名满天下,曾经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

在纵横家的外衣之下,苏秦的真实身份其实是燕王派去齐国的间谍。而苏秦之所以对燕王忠心耿耿,是因为后者不仅对其有恩,还豁达大度地原谅了他与太后的私通之罪。

燕王为何对苏秦网开一面,甚至给予重赏?而后者又是如何在潜伏40年后将齐国推向深渊的?

苏秦

燕侯器重,名满天下

有关苏秦的故事其实在民间流传有很多,其中最出名的自然就是“锥刺股”了,而且这个故事是有史料依据的,《战国策·秦策一》曾写道“(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苏秦之所以如此拼命的读书,是因为他在年轻的时候受尽周围人的冷眼,一心想要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在积累了足够的知识后,苏秦如愿拜在了鬼谷子的门下,学习纵横之术。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苏秦和张仪都是鬼谷子的弟子,前者是六国“合纵”的代表,而后者是“连横”的关键人物。

但在一开始的时候,苏秦走的其实是“连横”之道,张仪反而为了“合纵”多番奔走。

张仪

可惜苏秦劝说秦惠文王失败,无奈放弃了“连横”的想法,转头实施“合纵”策略。他的第一站就是空有名头的周显王,苏秦想要利用后者的影响力把东方六国团结在一起。

然而,周显王对苏秦的理论并不感兴趣,连尝试的想法都没有。

失望的苏秦只能离开洛阳去赵国游说,但后者的丞相奉阳君并不喜欢苏秦,连觐见的机会都没给。

连续的碰壁让苏秦大失所望,对自己的能力和所选择的道路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好在他是一个心志坚定的人,在颓废一段时间里,再次踏上了寻求“合纵”的道路。

苏秦

苏秦的第三站选在了燕国,在这里他遇上了伯乐——燕文侯,后者对苏秦提出的战略非常认可,不仅折节下交,还给苏秦提供了大量的金银财宝以及随从侍卫,让他去游说其他国家。

有了来自燕国的支持,苏秦的“合纵”战略终于有了落地的空间。在之后对赵国、韩国、魏国和齐国的游说中,他都取得了成功。最后他携五国之威,成功劝服楚王,定下了六国联盟。

苏秦成功合纵六国后,立刻名满天下。而秦国在得知盟约后,也放弃了兵出函谷关的计划,为中原迎来了长达15年的和平时光。

在这个过程中,苏秦身兼六国相位,还被赵王封为武安君,声势之隆几乎无人能及。

苏秦

东窗事发,燕王宽宥

当然,野心勃勃的秦国肯定不甘心困守西北,它想尽各种办法去破坏六国联盟。

在努力了十五年后,终于让秦国使者犀首觅得良机,挑动齐国和魏国背弃盟约,进攻赵国。

在有心算无心的情况下,齐魏两国取得了巨大优势,赵国连连败退,六国联盟至此瓦解。而赵王也对苏秦产生了强烈不满,多番对其斥责。苏秦见势不妙,便找了个借口远走燕国。

此时燕文侯已经去世,他的儿子燕易王对于苏秦的到来非常欢迎,立刻给予了高官厚禄。而苏秦也没有辜负燕易王的信任,上任没多久就解决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原来燕易王登基后没多久,齐国就趁势发动了进攻,拿下了边境的十座城池。

苏秦

为了要回这些领地,苏秦亲自出使齐国,利用三寸不烂之舌成功拿回了这些失地,为燕国立下大功。

苏秦回国后,燕易王对他大加封赏,还赐予其无诏便可进宫的权利。不仅如此,面对其他朝臣对苏秦的攻讦,燕易王还多次维护。

然而,燕易王赐予的这项特权却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在很早之前,苏秦就和燕文侯的夫人颇有暧昧,只是双方碍于彼此的身份限制,最终作罢。这次苏秦得势归来,两个人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愫,建立了超越友谊的关系。

然而宫闱之中耳目众多,苏秦和燕国太后私通的秘闻很快就传到了燕易王的耳朵里。《史记·苏秦列传》是这么记载的:“易王母,文侯夫人也,与苏秦私通”。

苏秦

燕易王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第一时间也是怒火攻心,恨不得把苏秦处于极刑。但他很快便平静了下来,考虑到苏秦的惊世才华,这位理性睿智的帝王最终选择了轻轻放过,甚至准备给苏秦加官进爵。

其实在秘闻暴露后,苏秦已经做好了被重罚的准备,没想到等来的确实加官进爵的文书。但他并没有因此放下戒备,反而直接上书请求出使齐国,并表示:“臣居燕不能使燕重,而在齐则燕必重”。

苏秦的这个做法是非常明智的,首先他无法判断燕易王是真心放下还是欲擒故纵;其次,即便燕易王当下不再计较,也难保他不会心生芥蒂,在未来的某一天彻底爆发。

为了避免夜长梦多,苏秦提出了替燕国去齐国做间谍的想法,燕易王考虑后觉得此计甚好,便同意了苏秦的请求。

苏秦

投奔齐国,为间40年

其实苏秦会提出这个建议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首先肯定是为了离开燕国,避免引发燕易王的不快;其次则是为了报复齐国,因为他的“合纵”大计是被齐国破坏的,他早就在内心憋了一口恶气,一直想要报复回来。

就这样,苏秦以“与太后私通被发现”为借口逃离了燕国,直奔曾经给过他相印的齐国。

而齐宣王在听到传闻之后,很快便放下心来,热情地接待了这位鼎鼎大名的谋臣。

就这样,公元前324年,苏秦正式被齐宣王封为客卿,主持齐国的外交事务。在之后的23年里,苏秦一直表现的兢兢业业,为齐国立下了不少功劳,得到了君臣上下的一致认可。

齐宣王

苏秦之所以选择按兵不动,是因为他知道齐宣王睿智精明,行事章法有度,对内对外都管理得当,不留一丝破绽。在这位英明君主的眼皮子地下,实在是不适合搞事。

公元前301年,齐宣王去世,其子田地即位,也就是后来的齐湣王。苏秦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他很早就接触过田地,知道后者虽然有些小聪明,但是志大才疏,而且为人好大喜功,刚愎自用。

为了削弱齐国的实力,苏秦在齐湣王即位后不久,便不断游说后者大兴土木,为已故的齐宣王建立豪华的墓葬。

齐湣王果然中招,消耗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去建设宫殿陵墓,搞得民众怨声载道。

苏秦

随后,苏秦又利用齐湣王渴望建功立业的想法挑唆他对周边国家发动战争。公元前300年,齐国派兵参与韩国立储,引来多方不满。公元前295年,齐湣王又在苏秦的撺掇下进攻宋国,最后在其他几国的联手组织下被迫放弃。

不仅如此,苏秦还利用“田甲劫王”的事件在齐湣王面前攻讦政敌孟尝君田文,后者是匡扶齐国的能臣,给苏秦的谋划带来了很多阻碍。齐湣王早就对把持朝政的孟尝君不满,他立马采纳了苏秦的建议,将田文逐出了齐国,砍去了一大臂助。

没有了孟尝君的掣肘,苏秦终于可以放肆地败坏齐国的内政外交。

在他的挑唆下,赵国、魏国和齐国的矛盾愈演愈烈。为了彻底引爆各国的不满,苏秦在公元前285年再次鼓动齐湣王攻打宋国,后者在孤立无援之下很快就被灭亡。

但齐国此举彻底触怒了其他国家,秦、燕、魏、赵、韩五国在边境厉兵秣马,准备对齐国发动进攻。这时候正好是公元前284年,也是苏秦做间谍的第40个年头。

孟尝君

五国伐齐,不辱使命

直到各国宣战的那一刻,齐湣王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在多番调查后,确认了苏秦的间谍身份。怒不可遏的他派人将苏秦捉来行车裂之刑,而后者算准齐国此时已无力回天,慨然赴死。

公元前284年,秦、燕、魏、赵、韩五国对齐国发动了进攻,这场战斗的指挥者正是来自燕国的大将乐毅。后者熟知兵法,能力超群,在他的指挥下,五国军队发动了猛烈的攻势。

齐湣王先是派出了伐宋的功臣触子出战,但是对后者并不信任,多次干扰战局,逼得触子弃兵逃亡。

不得已之下,齐湣王只能亲自上阵,与乐毅在济水之盼展开激烈的厮杀。

乐毅

然而刚愎自用的齐湣王并不是名将乐毅的对手,大战开启后不久,齐国军队便大败亏输,随后一路逃到了国都临淄。而乐毅也没有停手,连夜率兵突进,一举攻破了临淄。

临淄城破后,齐湣王趁乱逃离,他先后去了卫国、鲁国和邹国,但都因为傲慢无礼被赶了出来。最后只能灰溜溜地逃到莒城,向唯一没有派兵的楚国求援。

然而楚国在看到齐国连续兵败后,早就有了趁乱打劫的想法,楚顷襄王以“救助齐王”为名派出大军。后者进入莒城之后,第一时间就杀了齐湣王,随后抢占了淮北之地。

齐湣王被杀后,齐国乱成一团,再也无力抵挡进攻,全军都退缩到莒和即墨二城。

可惜的是,公元前279年,五国发生内讧,乐毅被调走,给了田单反攻的机会,后者利用火牛阵大败联军,一举恢复故土。但此战过后,齐国实力大损,再也无力和秦国对抗。

田单

结论

由此看来,苏秦在谍报领域也做得风生水起,取得了不下于“合纵”事业的傲人成绩。

齐国这样的战国巨无霸,在他的腐蚀和破坏下,差一点就亡国灭种,即便艰难躲过一劫,实力也大不如前。

而燕易王对苏秦的宽宥取得了物超所值的回报,不仅借此在强敌齐国的中枢安插了钉子,获取了大量情报;还让燕国在40年后的五国伐齐中攫取了大量好处,为其之后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参考资料

《史记·苏秦列传》——司马迁

《纵横捭阖——苏秦》——管宝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苏秦   燕王   将乐   连横   鬼谷子   秦国   楚国   名满天下   齐国   重罚   太后   公元前   多年   发现   高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