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胡鑫宇案真相大白,但带来的教训是深刻的(学校篇)

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胡鑫宇是自杀的,以及案件的细节,可以说终于真相大白了。虽然在我意料之中,但还是颇让我震惊的。

胡鑫宇案虽真相大白,但尘埃并未落定。


胡鑫宇表面上看是厌学,抑郁造成的自杀。但是什么原因造成一个曾经学习优秀的学生(初中时,他的语文曾班级第一,总成绩曾班级前十)厌学的?学校为什么没发现他有自杀倾向?学校为什么没有进行心理疏导和紧急心理危机干预?

青春期(10-19岁)是人心智成长的快速期,他们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坚强。他们敏感、自尊心强,甚至逆反,这都需要我们好好呵护。

或许老师的一句无心之语,可能就会激起他们内心汹涌的波澜。

学校老师曾当面怀疑胡鑫宇,是通过关系或者花钱进学校的。言外之意,他不是通过自己的能力,经过正常的考试进入学校的。这种对人能力的否定,会让很多敏感的孩子心中非常失落,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因为每个人都期待着被人肯定。所以才会有“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这种现象。

尤其那些曾经成绩很好,成绩突然下降;进入高中新的环境后,发现自己的成绩比别人差了一大截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压力会很大。

现在的老师,很多都只关注孩子成绩,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成绩好的学生,是他们手心中的宝,是他们的脸面和绩效。对成绩一般的学生,不闻不问,听之任之,鲜有问津。上课提问,也只是点那些成绩好的。表扬起成绩好的学生,沾沾自喜......

这会让很多成绩一般的孩子感觉不到重视,从而心生失落,甚至自暴自弃。

有甚者,把学生的成绩排名,堂而皇之地公布在家长群,打印在报表中。成绩好的,固然可喜,那些成绩一般的呢?他们是什么心态?

每个孩子可能都是一个宝藏,只是看你是不是会挖掘?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进行的“未来趋势测验”,可以给我们很大启发。他们在学生中筛选出一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名单,给了老师。

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孩子们,成绩有了非常大的进步。性格更开朗、自信心更强,求知欲更旺盛。

事实上,那份名单上的孩子,只是随机选出的。

实验证明:老师的正面期望、肯定、鼓励,会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

人生不是短跑,是一个比马拉松长跑长得太多的的比赛,输在起跑线上,也没关系。

一个很有意思的教育界现象--“第十名效应”:就是说人生中今后最有出息的,往往不是“班级前三”,而是10名左右的普通学生。

在学生时代,如果用成绩优异来治愈自卑的话,等他成绩下降时,面临的危险会更大。

有些老师上课骂学生,批评学生张嘴就来。

我认为老师应该慎用批评,而应用建议和鼓励的方式教育。实在需要批评的话,不要在课堂上批评,可以把孩子带到办公室私下里批评,保全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有自尊心,就更有成长的动力。

而鼓励更是能够点石成金。

我们很多心理咨询师都发现:青少年抑郁和自杀的问题,到现在还是被人忽视,没有重视。

胡鑫宇自缢,其实是有一些信号的,只是被家长和学校忽视了。胡鑫宇表示过学习吃力、压力大,注意力难以集中,存在休息、睡眠不好的问题。学校和家庭都没有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所以就酿成了今天这样的悲剧。

其实从网络上此前的评论,我们发现有太多不相信是自杀的网友,其实这也是他们忽视青少年自杀的表现。

胡鑫宇事件,给我们每个人都敲响了警钟。

我们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孩子自杀的话,我们之前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会付诸东流,所有的希望都将失去。

如果发现孩子突然成绩下降严重,长期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等症状,父母们应该重视起来,及时和孩子沟通。并尽快带孩子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

心病还需心药医,只有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帮助打开心结后,很多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胡鑫宇自杀,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但我们更应让他成为社会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教育界反思的契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学校   厌学   教育界   真相大白   自尊心   心理健康   班级   青少年   教训   深刻   批评   重视   成绩   老师   发现   孩子   心理   学生   胡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