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兵马是清朝2倍,收复南方后饮马长江,最终为何失败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吴三桂在中国的史书当中可谓臭名昭著。对于明朝来说,吴三桂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逆贼,他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放清军入关,背叛了民族大义。不仅如此,他还在昆明杀害了南明皇帝,导致明朝彻底灭亡,成了不折不扣的“大明叛贼”。

关于吴三桂的功过我们暂且不论,在他兵马强盛时期,兵力一度达到了清朝的两倍以上,收复了南方之后还曾饮马长江,这样的吴三桂为何最终失败了呢?

三藩之乱

清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共有四位藩王,他们分别是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和孔有德。孔有德运气不好,没有可以传宗接代的人,因此在被李定国打败之后,他定南王的爵位也被清廷收走了。

康熙十二年,平南王尚可喜因年纪老迈想要告老还乡,便上书朝廷希望能够把自己的爵位传给儿子尚之信。康熙帝虽然答应了尚可喜告老还乡的请求,但是他却坚决反对给尚之信封爵。除此之外,他还严令尚可喜尽快解散部下上交兵权和土地。

孔有德和尚之信为清朝建立了卓越功勋,可是到了晚年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从这里可以看出,清廷对这些功臣基本没有情分可讲,这也是吴三桂起兵的重要原因。

起初,吴三桂和耿精忠虽然对康熙帝的做法不满,可是仍然没有贸然起兵。他们两人先假意给康熙帝上了一封奏折,试图打探康熙帝对于削藩的真实想法。康熙帝看过奏折之后,没有给他们两人丝毫情面,派出专人前去办理裁撤藩王之事。

当康熙帝的钦差大臣来到云南的时候,吴三桂心中已然明白,削藩不可避免,只能通过造反来保住爵位,便开始暗中谋划。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吴三桂命人杀死云南巡抚朱国治,开始了起兵叛乱的第一步。在此之后,他蓄发易服,提出了“兴明讨虏”的口号,同时称自己为招讨兵马大元帅。

吴三桂刚刚起兵的时候,清廷的八旗兵共十八万人,还有四十多万的绿营兵,而三藩的兵力加起来也不过十二万。仔细对比了双方的兵力之后,吴三桂提出避其锋芒等待时机的想法。

而康熙皇帝得知吴三桂起兵造反之后,迅速作出反应。他先是暂停了对耿精忠和尚可喜的削藩行动,然后命令广西将军孙延龄全力守住广西。最后,他又让瓦尔喀、顺承郡王勒尔锦和都统巴尔布、都统珠满等人率领各自军队分别在四川、荆州、常德、岳州三处部署军队,目的就是为了围住吴三桂,不让他率军出湖广地界。

虽然康熙帝的布置没什么问题,可他终究还是轻视了吴三桂部队的战斗力。起兵后不久,吴三桂就占领了贵州,逼死了时任贵州总督的甘文焜。总督死了之后,贵州群龙无首,其他地区的将领也相继投降。

拿下了贵州之后,吴三桂立马派出心腹王平藩出兵四川,自己则领兵攻打湖南。吴三桂不愧是领兵多年的名将,在他的指挥下,康熙帝费尽心机布置的防线就如同齑粉一般,吴三桂所到之处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看到吴三桂的接连胜利,原本持观望态度的众人迅速倒戈,其中就有耿精忠、孙延龄、吴之茂等人。有了这些人的兵力,吴三桂迅速攻占了广西和江西的很多地方,兵力也随之大涨。

吴三桂起兵让陕西王辅臣、塞外的察哈尔部、青海准格尔部和东北的沙俄等部虎视眈眈,都打算寻找一个合适的时机给自己谋取一些利益。而此时的清廷内部无人有能力平复叛乱,而八旗军队的战斗力也大不如前。可以说在这个时期,清朝已经陷入了内忧外患的两难境地,如果稍微不慎将会满盘皆输,极有可能会被赶出关外。

可谁知连战连胜的吴三桂拿下湖南后,突然停止了进军,打算和清廷谈判,希望双方能够划江而治。但是康熙皇帝却力排众议,坚决要平定吴三桂,为了表示自己削藩的决心,他将留在京都的吴应熊和吴世霖处死了。

在康熙看来,清朝掌握着江浙地区,每年的赋税是吴三桂所不能相比的。除此之外,清朝还有立国之本的八旗军,虽然战斗力不如从前,但是一旦到了生死关头,三军用命一定会爆发出非常强大的战斗力。这两点给了康熙很大的自信,他认为只要谋划得当,一定可以坚守到出现转机的时候。

事情果然如同康熙所料,时间一长,吴三桂的反清联盟出现了内讧。郑经调转矛头开始攻打耿精忠的老巢,迫使耿精忠不得不撤出前线战斗回到福建。而此时广东的尚之信仍然作壁上观,没有出手帮助任何一方。

康熙敏锐的嗅觉嗅到了时机来了,于是他趁着耿精忠和郑经交战的时候,派出康亲王杰书和安亲王岳乐和浙江总督李之芳等人打动了袭击。一番交战之后,耿精忠和郑经相继落败,吴三桂的实力也随之锐减。

没有了耿精忠和郑经的牵制,康熙帝又命信郡王董额、大学士图赖两人讨伐王辅臣,一番周旋之后,王辅臣被迫投降,清朝也收复了陕甘两地。

至此,吴三桂已经成了“光杆司令”了。稍微休整之后,康熙决心集中兵力拿下吴三桂,可是吴三桂深知此时清军兵锋正劲,于是选择避其锋芒没有与之交战。

吴三桂深知拖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总部搬到了衡州,并在这里称帝了。他希望这样能够带给部下信心,从而赢得胜利。

称帝之后,吴三桂便开始了全面反击。康熙十七年六月,他令大将马宝率领五万人马南下,夺取了清军河外营地。紧接着清军副都统托岱、前锋统领硕岱等部也都被一一击败,河南岸也失守了,清军只得被迫转入广东。接下来,吴三桂又紧锣密鼓地部署对两广地区的作战计划,打算一鼓作气击垮清军的信心。

可是就在形势逐渐好转的时候,吴三桂突然病逝了,慌乱之间吴世璠继承了帝位。康熙得知情况之后,集中全部兵力发动了进攻,很快便收复了大片失地。等清兵杀进了云南之后,吴世璠自知无力抵抗,只能率部投降了。至此,三藩之乱终于画上了句号。

吴三桂兵败的原因

1.战略失误

吴三桂起兵初期,他靠着自己的领军才干迅速占领了南方大部,在属地上几乎可以和清廷分庭抗礼了。可是在这个时候,吴三桂并没有选择一鼓作气继续北上,而是停在了长江边上。或许是他年纪大了有了妇人之仁,或许是他脑海中想起了当年和多尔衮提出的“划江而治”的方案,他也想在此时企图和清朝平分天下。

可是让吴三桂没有想到的是,康熙帝不仅没有答应他的方案,反而趁此得到了喘息空间。后来,吴三桂错失了进攻的最佳时机,这正是导致他最后失败的重要原因。

称帝过早

其实在吴三桂幻想和清廷“划江而治”的时候,他的心中就有了做皇帝的想法了,后来他兵败建立了大周国,定都在了衡阳。

正常来说,吴三桂建立新朝,应该对部下论功行赏,这样能激发将士们的士气,从而巩固统治。可是吴三国称帝的做法虽然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支持,但同时也动摇了另一部分的军心。

早期起兵的时候,吴三桂喊的口号是“兴明讨虏”,这让他赢得了一部分人的拥护。可自从他当了皇帝之后,他全然忘了当初的誓言,反倒是自顾自地享乐起来。所以吴三桂称帝之后,他的军中一直有反对的声音,这严重影响了军队战斗力。

盟友拖累

吴三桂的盟友大多是看他接连取胜之后才望风加入,说是墙头草一点也不为过。虽说三藩之乱名义上是吴三桂和耿精忠以及尚可喜三人一起造反,可实际上与清廷面对面硬刚的仅仅吴三桂一人,其余两人给吴三桂的帮助微乎其微。

到了后期,耿精忠更是在郑经和清军的夹击中投降了,这导致吴三桂非常被动。除此之外,吴三桂的旧部王辅臣更是墙头草的典型代表,他在清廷和吴三桂之间摇摆不定,几乎也没有提供过帮助。

有了这样的盟友,吴三桂在后期的战斗中才慢慢陷入孤军作战的境地,这也是导致他难以取胜的原因之一。

军队实力有差距

吴三桂造反初期,靠着地形优势和战斗力凶悍的特点,军队规模一点点壮大,兵力一度达到了清军的两倍以上。

可是战斗并不仅仅是看人数,武器也是决定战斗胜利的重要原因。在吴三桂的军中,士兵们大多还都使用冷兵器作战。可是清军则不然,康熙帝一早就大力主张发展热武器。当清军在前线吃了败仗之后,稍微喘息一下,他们就亮出了杀手锏。

洋枪火炮的威力让吴三桂的将士们吃了个大亏,他们认为和这种“神器”打仗无疑就是在送命,即便最后赢得了胜利,自己也没命去享受。火炮的威慑力不仅仅体现在战场上,也在吴三桂的军中种下了恐惧的种子。

不得民心

吴三桂最后败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不得民心。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吴三桂造反的行为显然没有得到百姓的支持,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

吴三桂本身的形象在百姓眼中就十分不堪,大家都知道他是卖主求荣之辈,为天下人民所不容。康熙帝平三藩的想法完全是为了天下百姓,而吴三桂起兵则打破了黎民百姓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此时清军入关已经数十年,天下战乱也平息了十年有余,汉人和满人之间的隔阂已经越来越小,大家都在小心维护着难得的和平。吴三桂为了一己私欲再次将无数百姓拖入战乱,这种做法自然得不到百姓支持。

除此之外,吴三桂为了尽可能增强战斗力,拉拢了很多外来势力。这些人搞得整个军中乌烟瘴气,许多部下肆意欺压百姓,民怨四起。到了战争后期,吴三桂为了补充军费,所到之处更是烧杀抢掠,搞得民不聊生。

百姓们为了捍卫自己生存的权利,大多支持朝廷,明里暗里为吴三桂使绊子,这让吴三桂的每次行动都遭遇巨大阻力,最终落得人亡兵败的下场。

综上来看,吴三桂的失败除了自己的实力不足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失去了民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人人都懂的道理,到了吴三桂这里却成了空话,他妄想以一人之力对抗天下百姓,这样的行为难道不是以卵击石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清朝   饮马长江   都统   清廷   兵马   贵州   兵力   战斗力   康熙   军队   原因   百姓   吴三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