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因难产引发的兄弟相残

西周的时候,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称为武姜,她生第一个男孩时难产,脚先出来了,武姜非常厌恶他,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意思就是脚先出来的。那时人们给自己孩子起名还真的很随意。

后来武姜又生了一个男孩,这个是顺产,史称共叔段,武姜十分溺爱他。兄弟两个长大了,武姜想立二儿子为世子(太子),无奈郑武公不同意。等到寤生继位成为了郑庄公,武姜请求把制这个地方分封给段,郑庄公不同意,又请求把段分封到京,郑庄公同意了。到了封地之后,共叔段忘乎所以,超规格建都城,扩兵马,置武器,扩地盘,不轨之心昭然若揭。

郑国大臣祭仲、公子吕看到共叔段如此猖狂,都来劝说郑庄公要及早处置。祭仲说:“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庄公的回复是:“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公子吕说:“国不堪贰(君),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郑庄公再次回复:“无庸,将自及。”

等到共叔段举兵攻打郑国国都,其母武姜打算里应外合,给共叔段打开城门,郑庄公这才派出大批人马迎击共叔段的军队。共叔段不及自己的哥哥老谋深算,手下人马也是乌合之众,很快被打得溃不成军,共叔段自己封地的百姓不欢迎他,于是跑到了鄢城,郑庄公又追到了鄢城,共叔段只好跑到了共国。至此,共叔段的势力被彻底消灭。

郑庄公虽然是长子,但却被生母嫌弃厌恶,成人之前的日子恐怕不那么好过。自己的亲妈一碗水端不平,还能指望谁?特别是在庄公继位以后,他的隐忍、腹黑也表现的相当明显。从操作层面来看。他先放任弟弟肆意妄为,等他反形已彰再下手根除,这种做法好比是:先养虎为患,后放虎归山,再为虎添翼,最终撸起袖子上演一场“武松打虎”。

当然,两次大臣劝庄公解决共叔段,庄公都一再推脱,也可能是出于不忍心,或者说是对共叔段进行最后的考验,给他最后的生机,怪只怪共叔段是一个一条道走到黑的人。

另外,六个字的文章题目,结合故事仔细品味,意韵深远。称郑庄公为“郑伯”实际上降低了他的身份,是在讽刺他没有教好弟弟;称共叔段为“段”而不称其为“弟”,是因为他没有遵守做弟弟的本份,不配被叫做“弟”;用“克”这个字,是说兄弟二人不像是一国之人,反而像是两个国家在争斗;写到“于鄢”止笔,不写共叔段最终出奔到共国,是因为这一切都是郑庄公精心谋划的,共叔段逃亡到共国并不是他的本意。题目这六个字,写出了君不君、臣不臣、兄不兄、弟不弟、家不家、国不国,明确表达了作者的态度,充满了批评讽刺的意味,说“微言大义”毫不夸张,列为《左传》第一篇,《古文观止》第一篇,实至名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国君   人马   放虎归山   微言大义   封地   大臣   公子   厌恶   题目   弟弟   兄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