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解读-一位秦臣为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老谋深算

这篇是《战国策》中秦策一的第四篇《冷向谓秦王曰》的深入解读,主要是冷向跟秦昭王解释自己支持齐国攻打宋国的原因,这篇策文是冷向对自己主张的辩解,也是一次对各诸侯之间局势情况的分析。

如果深入其中仔细分析,就能够发现冷向这位秦臣的老谋深算,在秦齐博弈之间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好处,同时也能看到战国时期,弱国不过是强国之间利益博弈的牺牲品罢了。

这篇策文明面上是冷向做解释,和其他策文游说别人的内容并不一样,但实际上,两种方式的本质都是相同的,都是让听的人相信自己的说法或者主张。

因此,策文的结构也是经典话术,抛出论点,阐明立场,解释逻辑,讲明利益,最后再强调自己的观点。

原文

冷向谓秦王曰:“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宋破,晋国危,安邑王之有也。燕、赵恶齐、秦之合,必割地以交于王矣。齐必重于王,则向之攻宋也,且以恐齐而重王,王何恶向之攻宋乎?向以王之明为先知之,故不言。”

译文

冷向对秦昭王说道:“我想让齐国侍奉大王,所以主张让齐国攻宋国。如果宋国破灭,就会危及到魏国的安全,大王就可以取得安邑。而燕国、赵国担心齐国、秦国联合,必定会割地给大王。齐国必定会重视大王,那么,我主张齐国攻宋,便是使齐国有所畏惧而重视大王,大王为何抱怨我的齐国攻宋策略呢?我认为以大王的贤明,早已知道我的苦心,所以没有对您明言。”

解析

策文开头第一句,冷向便说出了自己主张的目的——“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这句话是一个很违反逻辑的内容,但是,冷向必须先说这句话来表明自己是站在秦国的立场考虑,才有后续的解释机会

我们经常说“屁股决定脑袋,位置决定想法”,冷向作为秦臣,必然要先声明自己是站在秦国的角度考虑,不是站在齐国的角度乃至自己私利的角度考虑,这样才能让秦王接受他的解释,否则,他后面说的再多,秦王都是听不进去的。

为什么说这个主张违反逻辑呢?

首先要说一下宋国,宋国并不在战国七雄里面,但并不意味着它的实力不强,宋国是周朝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分封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为诸侯所建立起来的。

宋国统治的范围是围绕商朝旧都商丘建立的,所占据的地方,自然是属于物产丰富的膏腴之地,同时,周朝统治者为了防止前朝复辟,也在他周围分封了不少诸侯,这种地理环境,各国诸侯交流必然是要经过宋国,就形成了宋国繁荣商业文化的基础。

宋国拥有睢水北岸的宋都商丘、济水北岸的陶丘,获水和泗水交汇处的彭城,都是在当时属于极为繁荣的商业都会。

这种经济基础促使宋国的繁荣,甚至在春秋时期助力宋襄公成为霸主之一。

其次要说的是齐国。齐国作为春秋霸主之一,在战国时期依旧延续着自身强大的实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一度与秦国形成双雄并立,称为“东西二帝”。

这样一个大国吞并一个拥有丰厚底蕴的小国,必然会大大增强它的底蕴。特别是秦国有吞并巴、蜀的经历,更是明白这种情况下,对一个国家所产生的助力有多大,因此,秦国必然是反对,乃至是阻止齐国吞并宋国。

在这个时候,作为秦臣的冷向支持齐国吞并宋国,不得不让人怀疑他的立场如何,而他解释支持齐国吞并宋国的原因是“为了让齐国侍奉秦国”,这种观点自然是违反正常逻辑的。

不管如何,冷向用一个标新立异的观点抓住了秦王的注意力,紧接着,他要做的便是解释自己的逻辑,让人觉得他的支持的确是为秦国考虑。

而冷向所用的手段,也是《战国策》中记载的纵横家们常用的——假设这种情况发生。

宋破,晋国危”,宋国如果被齐国攻灭,最先威胁到的便是“晋国”,这个时候经过三家分晋之后,已经不存在晋国,韩魏赵三家作为瓜分晋国的诸侯,魏国一直自认为晋国正统,占据了晋国的核心区域,也最先通过变法强大起来,因此,常被用“晋国”指代。

冷向这句话告诉秦王的是,如果宋国被攻灭,那么最为担心的是与齐国接壤的魏国。

这当然不足以说服秦王,因此,冷向立刻抛出了秦国能从其中受益的地方——“安邑王之有也”,魏国要防范东边的齐国西进,必然没有足够力量阻止秦国东进,那么秦国就有机会获得魏国区域。

“安邑”是魏国早期的都城,秦国想要占据的不仅仅是魏国一个都城,更多是想要吞并安邑所代表的一片魏国国土。

之前商鞅便对秦魏两国的关系有过准确的论断——“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而安邑的位置更是关键,它是处于河东区域,时刻威胁着秦魏争夺多年河西之地,如果秦国能够拿下安邑所处区域,自然是解除了魏国的威胁。

这是对秦国最大的好处,但是不足以推出他开始的结论,冷向便继续往后推演。

如果齐秦分别从东西两面威胁魏国,必然会造成其他诸侯国害怕两国联合,到时候其他诸侯国必然会想办法拉拢秦国,“燕、赵”这里也是像“安邑”一样代指,代指的是其他诸侯国割地”代指的是拉拢方式

而齐国为了不被诸侯孤立,也会重视秦国,甚至愿意低声下气“侍奉”秦国。冷向回到了自己开始所立的观点上。

然后,冷向进一步强调自己的观点“以恐齐而重王”,就是为了让齐国害怕并且重视秦国才支持齐国吞并宋国的,同时还倒打一耙——“以王之明为先知之,故不言”,以为以秦王的英明必然早就知道他的苦心,所以才不说的。

这句话既是捧秦王的——秦王很英明很可能早就知道,也是攻击对手的——之所以不知道埋怨他,也是因为被其他人误导了。

短短几十字,冷向既表现了自己为秦国考虑的立场,也解释了之前为什么不说的原因,同样给了秦王台阶下,贬低了攻击他的政敌。

这篇策文表面上的内容其实也就分析完了,不过,如果了解一下这件事情前后的情况,也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地方。

齐国攻打宋国之前,必然是知道其他诸侯国会阻止,所以要派人去游说各国,冷向作为秦国重臣,也是被游说的人,所以他在一开始不说话也就可以理解。

他的这种不说话,也是对齐国的一种表态,暗示了他能够被游说,齐国必然会加大筹码游说,因为他已经想好理由为自己辩解,所以不介意趁着这个机会多收齐国的好处。

等到秦王将注意力转到他这里,质问他的意图时,他再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理由,不仅是让自己脱身,也完成了对齐国游说的承诺。

实际上在齐国攻打宋国之前,宋国已经把周围的几个诸侯国全部得罪了,宋王偃向东讨伐齐国,攻取了五城。向南击败楚军,拓地三百馀里,向西战败魏军,攻取了二城,又攻灭滕国、讨伐薛国,国力达至顶峰,被称为“五千乘之劲宋”。

而齐国攻灭宋国之后,又被燕国联合其他四国攻伐,攻取齐国七十二城,使其仅剩两城,如果不是齐将田单力挽狂澜收复齐国失地,齐国怕是属于七雄中第一个被灭国的。

当然了,不管是前还是后,都是这篇策文的相关背景了,对于策文主角冷向来说,并不关心这些,他在这一次齐伐宋的游说中算是最大收获的一个人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晋国   魏国   秦国   秦王   战国策   老谋深算   齐国   诸侯   必然会   大王   逻辑   观点   利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