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平叛如切瓜,他的人生开了挂?

这是同韵春秋的第三篇原创文章。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总会押着相同的韵脚。欢迎来到同韵春秋,一起回顾历史,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

在明代,有这样一个人,他文能开宗立派,武能安邦定国,少年时立志成为圣贤,青年时格竹大病一场,中年时得罪大太监遭杖责,被贬谪途中险遭暗杀,谪戍期间龙场悟道。此后人生犹如开挂,平叛剿匪,开院讲学,创立阳明学派,文武双全,无往不利。

听上去像是武侠小说中主人公偶然得到武林秘籍,从此练就绝世武功叱咤江湖;又像是网络爽文中男主扮猪吃老虎,最后发现原来是个通天代。总之,这让人觉得很不真实。然而,这个人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守仁,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

图片来自网络

阳明先生一生坎坷离奇,但他没在困顿中一蹶不振,反而在孤绝之境顿悟,立德、立功、立言并传之不朽,成为五百年第一完人。他虽一介儒生,却以军功封侯,明穆宗朱载垕评价他: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

图片来自网络

阳明先生的成就绝非偶然,虽然并非武林秘籍,但是他所顿悟的阳明心学却是成就他非凡人生的不二法门。这一切都要从龙场悟道说起。

1508年,也许是犯太岁,36岁的王阳明开始了生命中的至暗时刻。由于得罪权奸刘瑾,这一年,他被贬谪到贵州龙场,担任龙场驿站站长(龙场驿驿丞)。在这之前,他还遭杖责四十又险遭暗杀,靠写下绝命诗又伪造假死现场才死里逃生。而历尽艰辛来到谪戍地龙场之后,才发现这里不亚于又一片死地。

“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与居夷人鴂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旧无居,始教之范土架木以居”,这里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在此居住的大多是当地土著,语言也不通,唯一可通语言的只有从中原来的亡命之徒。

面对此情此景,阳明先生只能感叹“吾惟俟命而已”!你以为阳明先生是认命了吗?非也,“俟命”并非被动地听天由命,自暴自弃,而是顺应天命,主动地有所作为。虽然当时阳明先生已被贬到了尘埃里,但他没有任由命运将他继续践踏成一摊烂泥,而是令人惊艳地从尘埃里开出了花来。接下来,我们看看阳明先生是怎么变的这一手惊天魔术。

话说明朝的驿站,主要是起到传递军情的作用,当然,也负责接待来往的官员。可贵州由于地偏,驿站并无多大作用,因而非常破败。而阳明先生虽然是驿丞,但因为是被贬谪,所以并不能住在驿站,只能在旁边另外修建草屋居住。于是他只好在离驿站不远的一个山洞中居住,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阳明洞。

图片来自网络

这阳明洞潮湿阴冷,却并不妨碍阳明先生将他作为“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的洞天福地。在这里,他仔细琢磨人生,认真回顾过往,得失荣辱均已成云烟消逝,但唯有生死一念横亘胸中“尚未化觉”。是啊,身处死地,其他一切都不重要了,一切都放下了,一切都不能依靠了,就只剩下自己赤条条的一条性命了。

阳明先生12岁时便立志成为圣贤,面对此时的境遇,他不禁自问,“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当时他给自己做了一个石椁,然后躺在里面闭目深思,体验生死,体会死亡。

当人直面生命最基本的存在时,一切身外之物,一切心间杂事,都将快速退散,最后只剩宇宙星辰与己相伴。“久之,胸中洒洒。”此时的阳明先生就如一个敞开者,吸纳着宇宙间的洪荒之力,仿佛与宇宙融为一体,这世间再无其他。

突然,阳明先生从梦中惊醒,翻身起坐,放声大叫:“我悟道了”!他幡然醒悟,“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圣人之道,并非远在天边,而是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心即理”,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无尽的智慧、无尽的胸怀、无尽的能量!他“不觉呼跃,从者皆惊”。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

图片来自网络

阳明先生在龙场悟出“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心学真谛后,他立即将其运用到了实践中,那就是改变自己。“境随心生”,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环境,决定了你所处的环境会变成什么样。当一个人的内心所想是积极、光明的,就能适应甚至改造不利的环境。

于是,阳明先生开始修葺茅草屋,向当地的土著人学习种植庄稼,完全将自己变成了一个土著人。这给当地土著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逐渐放下心中的警惕,愿意和他来往。同时,阳明先生利用大家对中原、京城的好奇心,开始讲一些他在京城为官时的所见所闻。

随着来听他讲故事的人越来越多后,阳明先生阳明开始教大家读书习字,宣讲他的心学思想。这让当地的老百姓十分感动,他们自发为阳明先生修建了一座书院,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龙岗书院”。

一个被贬职的官员,居然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追捧?阳明先生一夜成名,整个贵州官场上都知道他的名字了。后来,想要拜访他、结交他的人越来越多,声名一旦播散出去,就如同滚雪球一般一发而不可收。

声名远扬之后,想不被注意都难,谪戍期满之后,他经人举荐不断升迁。从他在龙场驿站主动搭上茅草屋的第一片茅草开始,一系列的积极事件便开始源源不断,成为一个滚滚向前的正循环。倘若当初他自暴自弃、消极无为,恐怕最终会被人永久遗忘于这偏远的龙场驿站。

图片来自网络

机会只垂青积极有所作为的人。1516年,在兵部尚书王琼的推荐下,阳明先生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

当时的南中地带,也就是今天的云、贵及四川西南部,盗贼蜂起,贼首各自称王,起兵攻掠各处府县,此时福建亦有贼寇起兵遥相呼应。群贼进攻州县,赣县主簿甚至战死,前任巡抚无力剿贼,托病去职。

可见,虽然升官,但阳明先生接手的实实在在是一个烂摊子,而且还是剿贼平乱这种极为复杂的凶险局面。虽然这对一介书生来说,专业极不对口,且跨度着实太大,但阳明先生并未寻找借口,而是主动迎接挑战,随后我们也将一一见证阳明先生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无往不胜的赫赫战功!

话说阳明先生到任之后,并未着急用兵,反而先从调查盗贼起因及其底细入手。结果这一查就从官府中揪出了一批内鬼来,难怪盗贼像是掌握了官府进剿的方案和细节,让官府的用兵每每失利。阳明先生赦免其罪,巧施反间计,从此洞察了盗贼的动向和计划。

1517年正月,阳明先生亲率精锐在上杭屯兵,连破四十余寨,斩杀、俘获七千多人。七月,进兵大庾。十月,克左溪、横水,破巢八十四,斩杀、俘获六千多人。战毕,在横水设置崇义县。随后师还赣州,讨伐利头的盗贼,斩杀两千多人。仅用数月,江西一带为患数十年的盗贼便被一举荡平,时人惊呼其神,然而更神的还在后面。

时间来到1519年,当时阳明先生正准备前往福建平定匪患,结果行至江西吉安与南昌之间的丰城时,得到宁王朱宸濠叛乱的消息。阳明先生立即赶往吉安,发出檄文,准备出兵征讨。当时他的兵符已上交兵部,手里并无一兵一卒,只好临时募集义兵。

为争取集结军队的时间,他故布疑阵,假称朝廷派重兵准备进攻宁王的老巢,同时使用离间计让宁王怀疑自己身边的谋士,此后宁王惊疑不定之下就按兵不动,就此失去了战略良机。等他回过神来率兵六万准备直取南京时,此时阳明先生早已率领仓促组成的八万义兵准备直捣宁王老巢南昌。

此后的故事已经没有悬念了,如阳明先生所料,惊闻老巢即将不保的宁王果然仓促回援南昌,双方于鄱阳湖激战三天,最终宁王无力回天,就此沦为阳明先生的阶下囚。至此,阳明先生仅用四十三天就平定了宁王之乱。

想必宁王心中也是无限憋屈,本想一举夺得江山,最后竟是连江西都没出得了就被巡抚大人窝里端。而御驾亲征的明武宗朱厚照本想大显身手,亲自捉拿叛乱的宁王,不成想却被阳明先生截了胡,也是亲征了一段寂寞。这也为阳明先生终武宗一朝未得任何封赏留下了伏笔,此为后话,暂且不表。

作为赣南巡抚,阳明先生平定了辖区内的匪患和叛乱,虽说朝廷未示封赏,他却是依然任劳任怨。直至1521年世宗继位,他才获封赏,以军功受封新建伯,后又被穆宗追赠为新建侯,可谓文臣武功之极。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依然不辞劳苦,接受朝廷的调令赴任两广巡抚去平定那里的叛乱,虽说已是油尽灯枯之躯,却丝毫不减战神威名。两个叛乱的少数民族首领听闻前来平叛之人正是威名赫赫的阳明先生时,竟是不等先生起兵,便前来束手投降。

这是阳明先生最轻松的一次平叛,也是人生最后一次平叛。此后阳明先生上疏朝廷,乞老返乡,却病逝于归途中,留下了“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遗言,结束了辉煌而又传奇的一生。

图片来自网络

历数中国历史,文人用兵如神者,有三人为最:诸葛亮、王阳明、教员。阳明先生即使戎马倥偬之时,都有弟子追随听讲,有弟子问取胜有何秘诀时,先生笑答: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有个小故事要先交代一下。话说当初阳明先生赴江西剿匪前,曾先回绍兴省亲,此间曾拜访好友王思舆,他走后,王思舆对王阳明的弟子季本说道:“阳明此行,必立事功”。季本问道:“何以知之?”王思舆说道:“吾触之不动矣”。

原来,王思舆在与阳明先生谈话时,会有意无意地用到一些言语来刺激他,但每次阳明先生都不为所动。于是,王思舆认为阳明先生的心是“定静”的状态,这样的人在做决策时不会被外物干扰,很容易就会做出一番事业来,所谓“精一”之功也。

《兵法》有云,“敌不动,我不动;敌若动,我先动”。阳明先生的应敌之策与蜀汉先贤诸葛孔明先生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百多年后,一位教员在指导战争时提出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也正是这一用兵之策的活学活用。以不变应万变,但始终料敌于先,当然能够克敌制胜。

教员的得意之作“四渡赤水”,便是在实战中贯彻这一原则的生动体现,在面临围追堵截的艰险情势下,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最后变被动为主动,成功地实现了战略转移。此为后话,暂且不表,但春秋君不由得感慨:古今圣贤,大抵所见略同也。

再继续说回阳明先生的“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此心不动,恰如明镜,心如镜般清明澄澈时,外物来什么,心就能清楚地映照出什么。所谓“物来顺应”,保持心的“定静”,就能如明镜一般映照出敌人的漏洞,从而捕捉战机,一招制敌。在平定宁王之乱中,阳明先生从“故布疑阵”以滞其势,到巧施离间以疑其心,再到“围魏救赵”以摧其志,每一步,宁王都是被牵着鼻子走,焉得不败?

由此可见,战争,除了比拼“兵力”、“武器”、“粮草”,最重要的还是比拼“人心”,也就是看敌我双方谁的“心”先动摇,惟有“心”定者方能笑到最后。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孙子兵法》也讲“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阳明先生在战场上所用的一切战术,都是建立在心学之上,在洞察敌方人心的基础之上制定谋略,以己之“定”,伐敌之“疑”,必然所向披靡,以至他在人生最后一次平叛之战中竟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阳明先生的战场讲学,可谓心学“知行合一”理念的最佳典范和最鲜活生动的教材!至此,提问取胜秘诀的弟子已是恍然大悟。

后来的教员也是极为重视“人心”的力量,秋收起义失败后,教员带领队伍撤到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此时,队伍仅剩不到千人,有人意志动摇,叛变者有之,掉队者有之,此时的部队“即使不溃散,也可能沦为流寇”(罗荣桓语)。

在此困境下,教员提出支部建连,政治建军,重新凝聚成一支意志坚定、作战坚强的队伍。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从此,这只队伍越战越强,打败了日寇,打败了反动派,打破了美帝不可战胜的神话!

在总结胜利之道时,教员也简单总结为“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气”就是士气、决心、意志。人心坚定,则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阳明先生说,“定者,心之本体,天理也。动静,所遇之时也”。所谓“定”,不是靠与物隔绝、枯坐参禅得来,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通过“格物”祛除私欲方可“致知”,恢复心体本来的“定”、“静”、“明”,也就是“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阳明先生百死千难,正是从不断的实践中悟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对于自幼立志成圣的阳明先生来说,临终之际,回顾一生,“此心光明”,也是了无遗憾了吧。

图片来自网络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同韵春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封赏   巡抚   人心   贵州   叛乱   教员   江西   盗贼   书生   驿站   人生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