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唐一朝,党项部族的崛起与发展

其后吐蕃强盛,拓拔氏渐为所逼,遂请内徙,始移其部落于庆州,置静边等州以处之。

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个种族的存在与发展都有它的轨迹与行为理念,党项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即使其辉煌一闪而逝,也依然有着自己的生存方式。


纵览党项一族的发展,虽然出身游牧民族,但却与中原王朝有着极大的联系,唐朝时期更是迎来了快速的发展期,使得他们从少数民族中异军突起,并在唐朝之后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与国祚。

那么,党项族为何会在唐朝年间蓬勃发展呢?这与他们对待唐朝的外交手段有很大的关系,今天就来聊一聊党项族和唐朝统治者的政治博弈。

一、与唐朝的外交中,党项部族获得崛起的机会

党项一族的起源历史悠久,然而秦汉之际、魏晋南北朝时代,因北方草原匈奴称霸一方,他们很难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以至于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部落。

隋唐年间,北方的突厥击败了柔然成为草原上的霸主,党项部落虽然获得百年的发展,但依旧不是强大的突厥人的对手,只能在夹缝中生存,直至唐朝时期、尤其是唐朝末年党项一族才开始慢慢崛起。



纵览整个唐朝时期,党项族无疑是最活跃的部落之一,贞观年间他便多次以“投诚”的方式换来更大的生存空间。根据史料的记载,党项部落甚至还会接受唐朝的招抚,成为其麾下的属国、藩国之一。

由此便不难看出,党项族的生存政策在此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是北方孤立无援的小部落,而是接受唐朝册封的正式政权,既接受唐朝的管理又可获得唐朝的保护。

当然,因为唐朝管理政策的特殊性,使得党项族也保存了游牧民族的特殊文化,于唐朝初期得到了快速发展的机会,从游牧生活不断向封建社会蜕变。

不过,这样的局面仅仅持续了百年之久,安史之乱后隋朝唐朝的没落周边政权虎视眈眈,吐蕃便是其中之一,他们不断入侵唐朝的边境,身处西北的党项族又遇到了历史的挑战与考验。

以当时的局势来看,唐朝的军事力量多少有些弱于吐蕃,良禽择木而栖党项族应该投靠更强大的一方。



然而,他们却没有这么做,而是举族内迁继续依靠唐朝,这一举措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不得不说,党项族的做法正确且很有远见。安史之乱让唐朝由盛转衰,但受死骆驼毕竟比马大,唐朝再怎么衰败也要比吐蕃的综合国力强大。

与此同时,从贞观年间唐太宗对待少数民族政权的政策来看,唐朝对待少数民族的战略并不是打压,而是以怀柔、共同发展的手段促进双方和睦相处。

相比于文明相对落后的吐蕃,其打压策略远不如唐朝让人感到心安,况且被吐蕃打压的政权比比皆是,这也是为了党项没有叛变而是继续深度依靠唐朝。

其实对于这样一层危机唐朝也有着自己的战略规划,比如吐蕃入侵唐朝时,郭子仪就曾建议切断党项和吐蕃的联系,以减少西北边疆的危机和压力。



在此情况下,党项部落不断向唐朝内部迁徙,一直来到了夏州东部、银州北部一带才算结束,这一次的大迁徙对党项部虽然有一定的冲击,但却也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首先极大限度地保障了部落的有生力量,其次党项内部人员更加集中、团结,最后唐朝为了安抚党项部给予了更大的支持和厚待,夏州、银州、绥州三州之地划分给党项就是一个最好的体现。

生存空间不断扩大、生活资料不断增多,党项族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成为了夏绥地区最大的部落之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也成为了唐朝的隐患。

二、招抚政策中快速发展

上文提到唐朝为了拉拢党项部落给予了大量的资源,虽然让李唐王朝获得了足够的喘息机会,暂时解决了吐蕃民族对李唐皇权的威胁,但却给了党项族强大起来的机会。



向内地迁徙的党项族不断发展,最终成为了唐朝中后期的西北最大的隐患,大约从武宗时期开始,党项部族的威胁就远远大于来自吐蕃政权的威胁了。

其实最开始党项族和唐朝基本都是和睦相处的关系,但因边军的一些节度使损公肥私、巧取豪夺,引起了党项部的极大不满,进而导致了双方关系的恶化与聚类。

众所周知,开元后期节度使在地方上的权力就不断扩大,唐朝中央对他们的限制就越来越低。

节度使的行为理念一般不从国家大义出发,而是从个人利益出发,这就导致党项族在某些节度使的统治下苦不堪言。

在这样的情况下,党项部开始骑兵作乱,频繁侵扰唐边的地引起祸乱不断,甚至一度遏制了当地的交通要道。很明显,叛乱后的党项部落已经影响到了唐朝在西北的统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朝不得不改变策略。



一般节度使皆为武将担任,但唐宣宗为了安抚党项族选择了两个文人当节度使,以与党项族和平相处。

与此同时,唐宣宗还表示对党项族之前的叛逆既往不咎,并给予了相应的田地作为赏赐,算是再一次招揽了党项部的人心。

从上述的介绍便不难看出,唐朝前期对党项一族的策略既有怀柔也有威慑,威慑在前安抚在后。可是,这样的政策到了唐朝中后期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唐宣宗的安抚手段处处透露着“被动”两个字,即使党项族发动军事政变也给予了最大的让步,从侧面体现了唐朝对党项的约束力在快速降低。

当然,站在唐宣宗的角度考虑,以和平手段解决与党项族的争端最好,既可以避免消耗唐中央的军事实力,也可以巩固唐朝在西北的统治,算是一种比较两全的手段。



可惜的是,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已经成为了一个大趋势,党项族的崛起似乎也势不可挡,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唐朝和党项必然会因为利益争夺走向不同的道路。

三、至唐末党项族割据一方

安史之乱、吐蕃之乱改变了唐朝的军事战略调整,不得不将朔方军迁徙到西北,同时唐朝还在西北设立了八个军事重镇,以抵挡来自西北的威胁。

这一军事上的改变的确解决了唐朝西北的军事隐患,同时也稳固了李唐统治的稳定性,可是唐僖宗年间爆发的黄巢起义直接摧毁了这种战略部署。

黄巢起义爆发后,原属于唐朝中央的京西北八镇军队遭到了重大的打击,地方上的割据势力对黄巢起义基本都是坐收渔翁之利的态度,以至于属于李唐王朝的有生力量被消耗无几。

神策军、博望军虽然是唐朝的中央军,但这样两支军队大多都是摆设,享受着较好的待遇却不能打出像样的成绩,同时差异化的待遇也使得唐军内部矛盾重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京西八军镇虽然依旧存在,但却早已名存实亡根本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黄巢起义被平定之后,这些重要的战略地区被地方上的割据政权据为己有,这其中便包括党项部落占据的夏绥镇。

夏绥镇虽然也是西北的割据政权之一,但是与其它的藩镇不同,党项部落不仅有着割据一方的野心,也有着建立属于政权的目的,此次成功的转型为他们走向独立发展、建立王朝奠定了基础。

黄巢起义削弱了李唐在西北的军事力量,趁着这个机会党项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趁机取利,在未获的唐朝允许的前提下,直接以武力手段占据了当时的宥州。

值得一的是,其它藩镇对安史之乱不管不顾的情况下,拓跋思恭却带兵勤王剿灭叛军,这一举动赢得了李唐王朝的肯定,进而承认了党项一族对宥州占据的事实,算是给予了政治上的合法性。

在此基础上,拓跋思恭的职位还被进一步的提升,从刚开始被统治的部族一跃成为了夏绥银节度使,至此夏绥镇的军事、政治和军事大权全部被党项部落所掌控。



夏绥银节度使与其它藩镇的节度使有所不同,因为某种因素的存在使得此地的节度使制度为世袭制度,也就是说党项人可以一直掌控者一个地区。

有意思的是,拓跋思恭及其后来的许多节度使虽然有割据一方的势力,但是他们却不给予称王,一直以“效忠唐朝”的角色存在,截止到唐朝灭亡,党项部从李唐手里获取了极大的利益。

唐朝灭亡后,中原又迎来了五代十国的乱世,中原政权为了拉拢党项部也一直给予好处,党项部落则对中原政权的更替不闻不问,只是单纯坐收渔翁之利。

五代十国结束之后,党项部落的实力不可同日而语,早已羽翼丰满的他们开始寻求独立之路,直到最后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西夏政权,于宋朝时期迎来了自己的辉煌与繁华。

总的来说,党项部落较低的姿态贯穿了整个唐朝,而这样的政策也为党项部落换来的安稳的外部环境,促进快速发展的内部资源,毫不夸张地说党项部的崛起与唐朝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文献:《旧唐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吐蕃   黄巢起义   藩镇   王朝   安史之乱   节度使   中原   部族   唐朝   政权   一朝   部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