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经历了什么?

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前夕

一心北进中原的楚国,借着齐鲁交恶时鲁国向楚国求援的借口,带着陈、蔡、郑、许几个“小弟”,先将矛头对准了“背楚归晋”的宋国。

宋国本就不强大,面对气势汹汹的楚国联军,凭一己之力根本无力抵抗,只得向晋国求援。

晋国大军出动时,宋国国都已被楚国包围半年多的时间了,城中断粮,百姓易子而食,一片惨景。

晋军纵使能力通天,亦有鞭长莫及之时

情急之下,大夫狐偃建议:攻打曹、卫这两个楚国的盟友,威逼楚国来救援,以解除宋国的危机,况且晋国要救援宋国,势必要制服曹、卫,否则也会让自己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晋文公一想到当年自己流亡时,曹共公的偷窥、卫文公的无礼就很来气,眼下想翻旧账又显得自己没气度,

于是就给卫国挖了个“坑”,说要向卫国借路去攻打曹国.......

卫成公当然不肯答应了,晋国虽然强势起来了,但毕竟晋献公当年征伐的多为犬戎部落,何况如今卫国已经抱上了楚国的大腿,对晋国更不屑了,

晋国等的就是这个态度,攻破曹都陶丘后,就将矛头对准了卫国。

此时晋国中军主帅先轸已献策:让宋国割地贿赂齐、秦两国,同时派人去通知楚国,晋国将取曹、卫之田补偿宋国。

齐、秦两国得了好处当然要出兵救宋,形势对楚国大为不利,

对此毫不知情的卫成公本来还耀武扬威的,眼见五鹿已失陷这才慌了神,就请求跟晋国结盟,晋国哪肯答应;卫成公又向楚国求救,希望与楚国联军抗晋,楚国想援救卫国却来不及,

于是,在晋楚两国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城濮之战”开战前夕,曹、卫这两个倒霉的小诸侯就被晋国给端掉了,

可怜的卫成公因站错了队伍,被迫逃亡.......


这时,楚国与晋国谈判,要求曹、卫复国,楚军才撤宋围。晋国也借此抓住机会,向曹、卫两国“卖人情”,说可以让他们复国但条件是要与楚国绝交,就这样成功策反了曹、卫两国。

但城濮之战后,卫国虽然派摄政大夫元咺和卫成公的弟弟叔武参加了“践土之盟”(晋文公为确立霸主地位)才免于灭国,

可同时卫国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未免被瓜分的命运,部分土地被晋国分割给了宋国,国土面积大为缩小。

后来,晋国采取暗杀、进攻等手段,最终迫使卫国屈服。

就这样,卫国在群雄环伺下愈发衰弱,日后更是传至第39代国君时,自行贬号为“侯”,再传三世,又被魏国强行废除君位,贬为“君”,只保留有濮阳之地

直到秦统一后,卫国终在秦二世时灭国绝祀。

谁能想到春秋战国时期备受列强瓜分、压榨欺凌的小小卫国,在西周时期是多么强悍,被称为“诸侯之长”,结合史料和出土文献来看,卫国当年风光无限,其地位就连鲁国和齐国都望尘莫及,

卫国还涌现过多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比如商鞅、吴起、荆轲、吕不韦等等,

可为何占尽优势的卫国,进入春秋后,却屡失疆土、迅速沦为一个“任人欺凌”的小国?


【西周时期的“诸侯之长”卫国,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


周人利用商末纣王的危机推翻了商朝,但商朝毕竟已立国数百年,其残余势力还很顽强,时时刻刻威胁着新兴的西周政权,

在这节骨眼儿上周武王却病逝令人,而继位的周成王由于年幼还没有能力去应付如此复杂的局势,于是周公旦“恐天下闻武王崩而叛”果断站出来摄政,可没想到还是引来不少猜忌,

不久就爆发了管、蔡二叔竟吃里扒外联合武庚(纣王之子)发动规模相当大的叛乱之事,

同时他们还挑唆本就蠢蠢欲动的东、徐、奄及熊盈一起反叛,

顿时就将新兴的西周王朝推入了内忧外患之中........

危急时刻,周公旦集结大军东进,伐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经过三年的苦战,终于平定了叛乱,

周公东征胜利后,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统治的措施,

首要的一点就是派最亲信的人去管理殷商故地,于是把幼弟康叔封于殷虚,建立卫国以镇抚殷之余民。

比起周初受封的各诸侯国,卫国受封疆域要大得多——邶、鄘、卫三国的疆地全部纳入了康叔的统治范围(邶的地望与归属有争议),

同时受封的鲁国也只得奄国故土,“封土不过百里”;齐国也只受封营丘而已;

由此可见,卫国是周初镇抚东方的大诸侯国

卫国不仅疆域大,因为在殷商故地的缘故,地理条件也特别好,位于山河之间,东有淇河为险阻,西有太行山作屏障,土地肥美、交通便利,是历代商王给自己挑的安全舒适的场所,

而且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即使赶上年景不好,靠山吃水也不至于闹“粮荒”,何况商都朝歌(沬邑)非常繁华,后世常说“朝歌夜弦,宴赏不息”,可以说周公旦把品相最好的区域分给了康叔,号曰‘孟侯’(意为诸侯之长)。

康叔名封,是周武王、周公旦同母的少弟(最小的弟弟叫冉季),从年龄上来说,康叔要比众兄长年轻得多,

为何周公旦要把殷商旧地封给他?

这还真就是周公旦作出的重要决策。


一来,康叔虽然年轻,但据《左传》说“大姒之子,唯周公、康叔为相睦也”——在众兄弟中,他与四哥周公旦关系最好,

周公旦摄政时“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於国”(《尚书》),群弟都疑心周公旦居心叵测的时候,康叔却义无反顾地站在了他的一边,无怪乎后来周公旦会说“朕心朕德惟乃知”,表明康叔一直是周公旦坚定的拥护者、支持者

二来,别看康叔年轻,他可是参加了伐纣,而且克殷后武王祭社稷时“毛叔郑奉明水,卫康叔封布兹,召公奭赞采,师尚父牵牲”,可见康叔应当立下大功,而且在周王室内部政治地位相当高;

再者,周公东征时,康叔“扞禄父(武庚)之难”(《史记》),这说明康叔很可能是东征的主要将领,平叛的主力

所以,平叛后抚定殷地、威慑东方诸侯的重任自然落在了康叔身上,这是形势使然

除此之外,周公召还特地将俘虏的大量工匠都赏赐给了卫国,

也就是“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饑氏、终葵氏

这七族的族名都是自己从事的职业:陶氏烧制陶器的工匠、施氏制作旌旗、錡氏制造锉刀工釜工、繁氏为制作马缨、樊氏制作篱笆.......

再加上殷民本就擅长经商,

使得卫国在继承殷商手工业发展商业方面又占据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后来到了春秋时期,还有人说“卫都河内为天下都会之一”,足见西周时期打下商业基础有多坚实,

而且周公召嘱咐康叔,若是这些工匠犯下“群饮”的死罪,可以网开一面“勿庸殺之(不杀),姑庸教之(教诲)”,

以上周王室给出的种种优待扶持政策,都为卫国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后来,康叔被招回到王朝担任司寇(掌管刑法)一职,成为朝廷要员,卫国的政治地位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西周末期,坐拥强大政治、军事力量的卫国】


康叔之后,卫国的第二代国君是康伯

关于康伯史料记载不多,《世本》说康伯名髡,

结合铜器铭文如《小臣誺簋》“东夷大叛,伯懋父以殷八师征东夷”来看(出土文献中的“伯懋父”、“王孙牟”、“牟伯”或指康伯髦),

成王亲政时期东夷叛乱(或指东征后鲁国与淮夷徐戎发生的战争),康伯率领“殷八师”(驻扎在成周的八师周军)征伐,

此外,西周的官职也是遵循“子承父业”世袭制,

由此得知,康伯应当是“殷八师”的军事统帅,并且在他之后的卫国国君孝伯、嗣伯、疌伯、靖伯、贞伯都掌管着周王朝“宗周八师”,也就是说——周王朝的大部分兵马都在卫国手中,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局势,

所以,卫国在周初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保持着方伯地位,显赫一时,地位之高、职责之重,当然是鲁、齐等国不可比拟的。

可到了卫国第八代国君时,周王以“卫不能修方伯连率之职”的罪名,将卫国国君的地位下降,卫国一度丧失了方伯之位,所以当时的卫君被称为“卫顷侯”而不是“卫伯”,

不过卫顷侯重金贿赂周夷王,这才使卫国重新获得了方伯地位,但称呼上却依旧被称为“卫侯”,而不是象征地位尊崇的“卫伯”了。

卫顷侯之后,继位的第九任国君卫厘侯,执政短短九年就去世了,

卫厘侯之后,卫国第十位国君上台,是为卫共伯

这时西周王道衰弱,根本就无力控制日益强大的诸侯,而卫国内部也首次出现了混乱——

据《史记》说,卫厘侯(历周厉王、周宣王两位周王)非常宠幸小儿子姬和,经常赏赐他东西,可姬和却用这些财物豢养死士,待卫厘侯去世后,死士就在厘侯墓道杀死了继位不到一年的新任国君卫共伯,姬和杀兄篡位,也就是后来的卫武公——卫国第十一代国君。

可这种说法也让人质疑,

据《诗经·柏舟·序》所言,“卫世子(共伯余)蚤(早)死”,其妻作诗哀悼却只字不提丈夫死于非命,此外《诗经·淇奥》赞卫武公是“君子”,《国语》中楚左史亦赞扬卫武公是“睿圣”,很难想象,这样备受赞美的人,真的会做出弑兄的恶行吗?


不过,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西周“共和行政”时期,代行王政的“共伯和”,究竟是谁?

我们知道周厉王时期西周历史上曾爆发过著名的“国人暴动”,周厉王被国人驱逐,出逃到彘;太子静(周宣王)藏在召穆公家中险些丧命,之后的十四年,西周朝堂上没有国君,而是大臣联合执政,

执政的大臣是谁?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传统文献《史记》说,是召穆公和周定公二相;但《竹书纪年》说,是“共伯和干王位”;出土文献《师毁簋》铭文说,“白亶父若曰,师毁乃祖考有勋于我家.......根据郭沫若考定“白亶父”即共伯和;

此外,《左传》中也说是厉王奔彘后,“诸侯释位,以间王政”,压根就没提王室大臣,

由此来看,当时僭居王位、代行国政的人,很大可能是“共伯和”



那么,共伯和是谁?

结合史料,共伯名和,为人好行仁义“诸侯贤之”;

共和十四年时,周厉王死于彘,太子静被拥立为周宣王,而后共伯复归国于卫,而「卫州共城县,本周共伯之国也」(《史记·周本纪》正义引《鲁连子》),

也就是说,共伯和在宣王登基后回到卫国,此时卫国的国君是卫厘侯,共伯余是卫太子,其弟姬和颇得父宠,

显然,这位“共伯和”是他的儿子之一,名字叫“和”的也只有未来的卫武公姬和了,

会是姬和吗?据《诗经·淇奥》说卫武公曾“入相于周”,可如果“共伯和”是姬和,又怎么解释国人暴动时(即前841年,卫厘侯十三年),约莫十来岁的姬和是如何摄政的?

反倒是其兄共伯余的年代更符合,更何况没有什么功劳的话,共伯余怎么被称为“共伯”而不是“共侯”,不过这也是猜测,没有相关史料和文献佐证,

然而,卫武公作为西周时期卫国的末代国君,其为西周后期的政治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首要一点,就是卫武公四十二年(公元前771年)时,卫国的精兵强将曾协助周平王平息犬戎叛乱,并辅佐周平王东迁洛邑,

要知道当时西周的军队(西六师、殷八师、中原诸侯国军),在周昭王、周穆王、周宣王不断征伐中,因多次战败已元气大伤,

这种情况下,即使到了周王室不堪一击的时期,卫国还坐拥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养军队是要有物质基础的),

可见当时的卫国多么强盛,卫武公也因功勋卓著,被周平王提升为公爵。


【庶子好兵——酿成了日后的卫国大乱】


然而,卫国在西周时期虽然相当辉煌,为“诸侯之长”,但到了春秋时期,卫国辉煌不再,一直在走在走下坡路,

这个时期,礼乐崩坏,各国都在忙着寻求发展良策时,

卫国却处在内部激烈争权夺利之——进入春秋不过80余年的时间,卫国竟更换交替了七位国君,

也总是摆不清自己的位置卷入纠纷之中,而且谁强跟谁起纠纷,专挑“硬茬”下手,尤其是跟“郑小霸”,10年之内竟交战5次之多......

政策上的错误导致卫国不断变小、变弱,不仅没能参与角逐霸主,还几度被灭国,被强国肆意欺凌,逐步衰亡......


卫武公去世后,其子姬扬继位,是为卫国第十二代国君——卫庄公

卫庄公娶了齐庄公的女儿庄姜为夫人,庄姜生得非常美貌,

是《诗经》中首屈一指的“女主”,毫不吝啬地夸她“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美出了天际.......

然而可惜的是,庄姜没有生下儿子,

于是急于繁衍子嗣的卫庄公,又娶了陈国的女子厉姒(sì),厉姒(或称厉妫)虽为卫庄公生下了儿子,可此子早夭了,

好在厉妫的陪嫁妹妹戴妫(guī)亦受卫庄公宠幸,生下了公子完,戴妫产后不久死掉了,庄公很悲痛,将公子完交由正室夫人庄姜抚养,并立完为太子。

之后,卫庄公的姬妾们先后又为他生下了公子州吁、公子晋

时间一晃,卫国公子们长大了,这时庄姜就发现几个孩子中公子州吁是个不安分的人,偏偏丈夫很喜欢这个儿子,平日里不严加管教不说,还让任意而为,甚至还把兵权交给了州吁,

卫国有个贤大夫名叫石碏,见状就劝庄公“庶子好兵,使将,乱自此起”,庄公对此不屑一顾,谁知就酿成了日后的卫国大乱。



卫庄公死,公子完继位为卫桓公(卫国第十三位国君,公子州吁是恶习不改,气得卫桓公当即罢免了弟弟的职务,

可这却让州吁很气愤,就逃亡了,多年后他纠集了一批党徒,跟石碏的儿子石厚暗地勾结,袭杀了卫桓公,然后自立为君,是为卫前废公(卫国第十四位国君

卫国人不接受这样的国君,人心不服,州吁拉着石厚商议该怎么征服民心,最后决定让石厚去问已经年老告退的石碏。

石厚回到家是一通冠冕堂皇的话,石碏沉吟良久,谎称让他们去求陈桓公,他可以代求周天子给予州吁国君的名位,

州吁和石厚不知是计,这两个弑君的败类美滋滋地跑到陈国后就被绑了,州吁后被卫国人处死,至于石厚也被其父石碏派家臣处决——这就是“大义灭亲”的成语典故出处

州吁死后,卫人将早年在邢国作人质的公子晋迎接回国,拥立他继位,是为卫宣公——卫国第十五位国君)。


【父亲策划,一场刺杀儿子的阴谋】


怕是卫庄公怎么也不会想到,

他死后,三个儿子都当上了国君,却也把卫国朝堂搅合得纷乱不止,他更不会想到,他最小的儿子卫宣公更狠,将卫国宫廷也搅合得乌烟瘴气........


早年卫宣公被送出去当质子,应当是有缘故的,这娃比州吁还不着调,

据说他早年的时候跟父亲卫庄公的姬妾夷姜私通,两人还偷摸生了个儿子公子伋,交给宫墙外一普通住户家抚养,等卫庄公死后,宣公就名正言顺地将夷姜据为己有,公子伋也被接回到宫中,立为太子。

太子伋到了成婚的年纪,卫宣公就为他订下了齐僖公的女儿宣姜,

可等宣姜嫁入卫国,卫宣公见未来儿媳生得美艳绝伦,就夺过来当自己的妻子,对她宠爱非常,

宣姜为卫宣公生下了两个儿子公子寿公子朔

自宣姜到来,夷姜就失宠了,常年被冷落下,熬不住寂寞的夷姜自缢了,夷姜死后,卫宣公对太子伋也愈发厌恶,总想废掉他。

而公子寿和公子朔这对兄弟,虽是一母同胞,但心地却不一样,

公子寿为人正派,公子朔却阴险毒辣,公子朔总想让父亲除掉太子伋,而卫宣公也正有此意,

于是,一场刺杀太子的阴谋上演了。

卫宣公假意派太子伋出使齐国,实则安排杀手在边境设伏,借机杀掉他,

为了以防杀手们认不准谁是太子,便特地交给太子伋白色的旄节,然后告诉杀手持白旄的就是太子,

结果,善良敦厚的公子寿为救太子将他灌醉,自己测拿着白色旄节前往边境,被杀手杀害,这时太子伋酒醒后也追了过来,傻乎乎地自报家门后也被杀死了,

卫宣公于是立公子朔为太子。

公元前700年,卫宣公去世,太子朔继位,是为卫惠公——卫国第十六任国君。

卫惠公坐上国君之位刚刚四年,当年太子伋的老师左、右公子就起兵作乱了,卫惠公不敌逃亡到外祖家齐国去了,左、右公子将太子伋同母弟弟公子黔牟为君,是为卫君黔牟——卫国第十七位国君。

直到八年后,齐襄公率领诸侯联军讨伐卫国护送卫惠公回国复位,左、右公子被诛杀,卫君黔牟逃亡到周朝,

有了齐国撑腰,卫惠公底气十足,几年后就联合南燕国攻打周朝,以报周王室收容卫君黔牟之仇,结果倒霉的周惠王只得逃跑,卫、燕两国拥立周惠王之弟王子颓为王。

卫惠公去世后,其子卫懿公继位——卫国第十八任国君。


【戎狄来袭,卫国不堪一击,一举被灭】



卫懿公在位时,别的诸侯国都在奋发图强,而卫国却在常年内乱下早就山河日下了,

这位卫懿公终日只知奢侈淫乐,喜好养鹤,遭致臣民怨恨,

偏偏这时候北方游牧民族戎狄甚为强大,卫国首当其冲被攻击,生活上奢侈腐化的卫国君臣,哪里还有西周时期的风采,

面对凶猛的戎狄,竟不堪一击,一举被灭,卫懿公也惨死在戎狄刀下,据说身上的肉都被狄人分食了.......

危机时刻,还是齐国号召诸侯“尊王攘夷”,在中原各诸侯国出手相救下,卫国才得以复国,但被迫迁都——由河北渡过河南,在漕(今河南滑县西南)安顿下来,

黔牟之弟公子申继位,是为卫戴公——卫国第十九位国君。

这时卫的遗民加起来只有五千人,戍守都要靠齐国接济,卫国经此灭国受到沉重打击,此后一蹶不振沦为小国,而齐、晋、楚已纷纷崛起。

后来,齐桓公又将卫国迁到了楚丘(今河南滑县东),时人说“卫国忘亡”。

卫戴公死后,其弟公子毁继位,是为卫文公——卫国第二十任国君。

卫文公在位初期很有作为“务才训农,通商惠工”,卫国有了短暂的振兴,不仅频繁与与中原各诸侯国结交会盟,战车也从三十辆增至三百辆,甚至还出兵灭亡了邢国,

尽管如此,卫国已不能与西周时期相提并论。


【卫成公洛邑“坐牢”,险被毒杀】



卫文公去世,其子卫成公继位——卫国第二十一任国君。

为了避免狄人的侵扰,卫国又从从楚丘迁于帝丘——传说是夏朝昆吾氏(楚国先祖的手足)的旧地,

卫成公,即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搞不清方向的卫国国君,说他昏庸吧还不恰当,但显然在外交上屡屡失误是真的,

在那个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时代,有时候外交手段的确决定着结果,

卫成公在晋国和楚国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屡次没看清形势站错了队,自己还落得个流亡的下场,

他先逃到齐国,后来辗转到楚国,之后由楚奔宋,既不敢回卫国,也不敢参加晋国举行的“践土之盟”,

卫国没有办法,只能让卫成公的弟弟叔武当代表去参加,

这次会盟,卫国虽然被瓜分部分疆土于宋,但比起日后的曹国已然幸运不少,

晋文公始霸,未来会将曹国的土地当成“礼物”分割给诸侯们来笼络人心,

而且并不是按爵位瓜分,而是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早到多得,迟到少得.......

也不知三年后卫国人看到日夜兼程、争先恐后赶来的各国使者,

会是什么心情,

不过这次会盟后,晋文公摒弃前嫌,恢复了卫成公的君位,也算不幸中的万幸了,卫成公这才回到卫国。



卫成公这个人多疑,在他流亡期间,卫国政务都是大夫元咺和弟弟叔武主持的,流亡途中就听过不少流言说元咺想要扶立叔武为君,

如今归国复位后,他对以往听到的流言是耿耿于怀,到底是杀掉了弟弟叔武、以及跟随卫成公颠沛流离的元咺之子元角,元咺得到消息,先一步逃到了晋国避祸,

卫成公干的这个事,惊得卫国人是目瞪口呆

另一边,元咺逃到晋国后向晋文公控诉卫成公的恶行,

于是这年冬天,晋文公召集诸侯在温地会盟的时候,专门安排了一场——卫成公与卫国大夫元咺“辩讼会”。

结果可想而知,卫成公败诉,于是晋文公行使霸主的职权,处死卫成公的答辩人士荣,砍了代理人针庄子的脚,

还当场逮捕了卫成公!

之后,卫成公被押送到洛邑“坐牢”,这一关就是两年之久,期间元咺将立卫成公之弟公子瑕为君,史称卫中废公——卫国第二十二位国君。


卫成公“坐牢”期间,晋国想派医衍设法毒死卫成公,不过卫国人宁俞贿赂了医衍,让他下毒的时候减少毒药的分量,卫成公这才逃过一劫,

后来鲁国大夫臧文仲看卫成公的处境实在可怜,于是劝说鲁僖公出面为卫成公说情,

鲁僖公用二十对白玉贿赂周襄王和晋文公,卫成公这才被放出来,

但显然,卫成公“屡教不改”,刚刚出狱不想办法去稳定人心,

反而花重金买通卫大夫周歂、冶堇,指使他们设计杀死了元咺,卫中废公出奔逃亡 ,卫成公于是得以复位。

前面就说这位卫成公在外交上屡屡失误,

几年后各诸侯国都去朝见晋国,就当时卫国的实力来说,跟着大众站队肯定不会吃亏的,

哪想到卫成公又不去,还派大夫孔达趁机去攻打郑国,

晋国岂会容忍卫国不守规则,随后就派兵攻占了卫国的戚地,孔达也被晋国抓走关押了起来........

卫成公去世后,其子公子遬继位,是为卫穆公——卫国第二十三位国君。

卫穆公去世后,继位的是卫定公——卫国第二十四位国君。


卫定公时,卫国孙氏和宁氏两个大族专政,卫君形同傀儡,没有实权。



【宁氏视君如奕棋,专权何其甚也】



据《左传》记载,卫定公临死以前,留下遗命让大臣孔成子和宁惠子拥立妾室敬姒之子衎为太子。

定公死后,公子衎果立,是为卫献公——卫国第二十五任国君。

这引起了卫定公的夫人姜不满,按宗法制来说,敬姒是妾,公子衎是庶子怎么能继位呢,姜氏当然想立自己的儿子鱄(子鲜)为君,

可她又对此无可奈何,于是就说卫献公哭丧时不悲哀,还哭诉卫献公会让卫国遭致败亡,而且必然从她这个未亡人身上开始动手.......

——果然,卫献公竟做不义之事,将嫡母定姜占有,

吓得孙林父慌忙将自己家的财物都转移到了采邑......同时尽量和晋国的大夫友好.......


卫献公在位时,卫国内部的确很不稳定,

庶子出身的他,在宗法制严格的时代,即使坐上君位,也是很难形成君威的

因此,他和大臣之间矛盾重重。

有一次,他约定时间请孙林父(孙文子)和宁殖(宁惠子)宴会,谁知等他们二人穿得十分庄重去参加宴会,可左等右等等了一个上午也不见卫献公的影子,

后来打听才知道卫献公跑去打鸟了,更可气的是,等他们找到卫献公,

卫献公竟穿着猎装接见他们,二人感觉受到了屈辱,便暗下决心要推翻卫献公。

而卫献公此举当然是故意的,他特别想除掉干政的二人,

此后,孙林父躲在封邑不肯上朝,让他的儿子孙蒯替他,于是卫献公又搞事情,

他宴请孙蒯,还故意让乐师演唱《诗经·巧言》的最后一章助兴,这一章的词“彼何人斯,居河之麋,无拳无勇,职为乱阶”——暗暗嘲讽孙林父太怂,

在场的每个人都明白卫献公的用意,尤其是一名叫曹的乐师,他记恨被献公抽打过300鞭,于是“自告奋勇”来演唱,借机挑拨卫献公与孙氏的关系,

果不其然,孙蒯回家后就将此事告诉了父亲,

不久,孙林父就在他的采邑戚叛乱了,卫献公不敌,一溜烟逃亡到齐国去了.......

于是,孙林父、宁殖共同拥立卫献公的弟弟公子秋为国君(一说是卫献公的叔父),是为卫殇公——卫国第二十六任国君。


卫殇公时期,孙林父和宁殖共掌大权,

时间一久两人就产生了矛盾,宁殖比较弱势,于是在他临死之前,以悔过的借口让儿子宁喜把卫献公接回来,为啥说是借口呢?

因为宁喜与卫献公的弟弟子鲜谈判时,双方达成了约定——政由宁氏,祭则献公

宁喜于是杀死卫殇公,迎回卫献公,并派兵攻击在戚的孙林父。

孙林父果断投靠了晋国,晋国借着澶渊会盟的时机,一举抓获了卫献公和宁喜,卫献公并把女儿嫁给晋平公,君臣才被放归。

此后,宁氏更是有恃无恐,

不过宁喜也没过上多久专权的“好日子”,鲁国大夫叔文子早有预见,说:今宁子视君不如奕棋,其何以免乎?

——卫献公复位后的第二年就把宁喜杀死了........从此,宁氏的势力被消灭。

可卫国没平静多久,又开始乱了。


【父子争国,匠人暴动】


卫献公死后,其子卫襄公继位——卫国第二十七任国君。

卫襄公有个小妾在怀孕时,曾梦到自称“康叔”的人对她说:“你生子必有卫国,我给他取名为元”,她感到奇怪,就去问孔成子康叔是谁,孔成子说那是卫国的先祖。

后来,小妾果然生下男婴,孔成子将此梦告诉给卫襄公,于是小妾的儿子元被立为太子,而作为“报喜讯”的孔氏家族由此逐渐得势。


卫襄公死后,太子元继位,是为卫灵公——卫国第二十八任国君。

卫灵公的君位本就没有宗法地位可言,但他仍不思进取,昏庸淫乱于世,其夫人南子,也是出了名的风流,早年时就与娘家的宋国公子朝私通,

她也不是太子蒯聩的生母,而且这对名义上的母子关系很差,太子蒯聩总因南子的个人作风问题被嘲笑,所以他一心想杀掉南子,

本来他与家臣戏阳速策划好了,只要太子蒯聩用眼神示意,戏阳速就动手杀掉南子,可到了行事的那天,戏阳速临阵退缩了,太子蒯聩递给他好几次眼色,戏阳速就是不动,

两人这怪异的举动引起了南子的警觉,终于她在太子蒯聩第四次挤眉弄眼之时,率先惊呼起来:太子要杀我。

这个卫灵公也知道南子和太子两人关系差,他见太子蒯聩果真神色怪异,就知道情况不好。

太子蒯聩一看阴谋败露,骑上马便逃走了,逃到宋国后又投奔了赵氏,至卫灵公死他都不敢回卫国,

卫灵公十二年的时候,卫灵公的长兄公孟絷因专横跋扈,得罪了司寇齐豹、大夫北宫喜、褚师圃、公子朝等人,这批人纠合起来,趁公孟絷到郭门外祭祀时将他杀死,

之后,齐豹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叛乱了,幸好卫灵公跑得快,逃出都城跑到卫地死鸟,差点就此流亡,

最后还是因齐豹与北宫喜起了内讧,卫灵公这有机会回到国都,这次叛乱虽不是因灵公而起,但他对公孟絷的暴行视而不见,齐豹等人怎会不心寒?


卫灵公死后,卫国人立了蒯聩的儿子辄为君,就是卫出公——卫国第二十九任国君。

于是,卫国上演了一幕父子争国的闹剧。


晋国的赵氏为了与范氏、中行氏争权,十分卖力地要帮助蒯聩争国,因为卫国公是站在范氏、中行氏那边的;

同时,卫国当政的孔悝(孔文子之子)在姐姐孔伯姬和她情人浑良夫的威逼下,不得不尽力促成蒯聩回国。

经过一段阴谋斗争,公元前480年(出公十三年),蒯聩终于入国为君,是为卫庄公,史称卫后庄公——卫国第三十任国君。

卫出公则逃到鲁国避难.......

蒯聩上台后,对大臣们开启了暴风骤雨般地报复模式,不是逼这个流落,就是逼那个逃亡,助他归国的孔悝也未能幸免,

尽管卫国人曾趁着晋赵简子攻卫之际,赶走过蒯聩,

并立蒯聩的从兄般师为君,即卫中后废公——卫国第三十一任国君,

但蒯聩不久又打回来,废公般师逃走。


蒯聩倒行逆施,很快就引起卫人不满,不久就爆发了一幕匠人暴动。

此次匠人暴动的原因,就是“公使匠久 ……石圃因匠氏攻公”,蒯聩为增加财富无限期使用工匠,还要撤掉石圃的卿官,不堪盘剥的匠人发起暴动,蒯聩逃走,

误打误撞,逃到戎州己氏的家中,此前蒯聩曾命人剪去己氏妻子的一头美发,己氏很痛恨他,就将他杀死了。

蒯聩死后,齐国改立公子起为卫君,是为卫后废公——卫国第三十二任国君。

但卫君起被卫国的石曼尃赶走,卫出公回国复位,

卫出公继承了其父横征暴敛的性格,也酷爱盘剥工匠,很快也步入了其父的后尘——相隔8年,卫国第二次爆发匠人暴动,

卫出公被迫出亡,死于越国。


父子争位、内亲相欺,君臣尔虞我诈,换国君随随便便,

再加上这两次工匠暴动,一君被杀,一君逃亡在外,

已然让卫国走向崩溃,国势因此而日益衰败,

处于大国之间的卫国只能苟延残喘, 任人欺凌,终春秋之世再也不能复兴。


【自贬为“侯”,再自贬为“君”】



卫出公出逃后,卫出公的叔父公子黔被拥立为国君,是为卫悼公——卫国第三十三任国君。

这时,已进入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还能有“复国”的美事,到了战国时期,战争的节奏完全是向着统一齐步并进的,

此时的卫国,就像乱世中一根墙头草,战战兢兢,不断在强国间摇摆,且“无岁不聘,无役不从”,除此之外,“国际”舞台上已然没有卫国什么事了,

即便如此,卫国统治者内部仍然斗争不断。


卫悼公之后,依次是卫敬公(第34任国君),

卫昭公(第35任国君)——卫昭公在位时,卫国成了三晋中魏氏的附庸

卫怀公(第36任国君)——杀死昭公自立

卫慎公(第37任国君)——公子穨弑怀公而代立

卫声公(第38任国君) 。


卫国传至第三十九任国君卫成侯时,卫成侯见卫国国小势弱,屡遭大国的欺凌,索性自行贬号曰侯,自此称“卫侯”不再称“卫公”,

卫成侯后被魏惠王强行废除,魏国改立卫灵公的后代子南劲为君,是为卫平侯——(第四十任国君)。

卫平侯去世后,其子卫嗣君继位——(第四十一任国君),卫嗣君自贬称号为“君”,卫国自此仅存濮阳一地。

卫嗣君去世后,其子卫怀君继位——(第四十二任国君),卫怀君后被魏安厘王杀害,卫灭亡;魏安厘王改立自己的女婿为卫君,是为卫元君(第四十三任国君),

卫元君之后,继位的是卫君角,也是卫国最后一位国君(第四十三任国君,末代国君),秦国统一前,将卫君角安置到了东郡野王,

直到秦二世时,废卫君角为庶人,卫绝宗庙祀。

这样一个弱小的卫国,最终延续到了秦二世时期,也堪称奇迹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晋国   国君   楚国   齐国   西周   诸侯   太子   大夫   公子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