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司马迁的三次环游经历

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 145年),司马迁出生于龙门。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 140 年),司马迁六岁,父亲司马谈受命到首都长安去担任太史,职掌天文和历法。全家人也陪同上任。

司马谈是汉武帝初期著名的学者。因为家学的缘故,司马迁十岁就能读古文;十二岁,跟孔安国读书;十四岁,拜董仲舒为师,读《春秋》。孔安国和董仲舒都是当时的大学者,儒家思想也因此在司马迁的生命里扎了根。

第一次游历

三十岁时,司马迁开始了生平的第一次长途游历,这也是一次为将来而做准备的壮游。

他从长安向东南方出发,在九疑山探访舜的遗迹。随后,北上长沙,在汩罗江畔凭吊投水白尽的屈原。在庐山,他得以一览大禹所疏浚的九江。

在吴、楚一带,司马迁登上会稽山,探访大禹的墓冢。到吴地,又参观了春申君的宫室。春申君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公子,曾担任楚国的丞相。

到了临淄曲阜,司马迁与人讨论学问,并观察孔子所留下的学风,在邹、峄两地学习乡射的礼仪。

接着往西走,去了汉高祖刘邦的家乡沛县和邻近的丰县。最后经过大梁洛阳,回到长安。

这趟游历耗时两年,行程三万里。游历的目的是为了探访遗迹,搜集各地流传的逸闻。在后来所写的《史记》里,司马迁经常提到这次壮游所探访的地方,说些自己的见闻,例如在《魏世家》中写道:“我到旧大梁的城墟去,住在那里的人说:‘秦国之所以能攻破大梁,是引河沟的水灌进城里,过了三个月,城毀了,魏王投降,魏国也就灭了。‘”

又如他在《春申君列传》中提到:“我到楚地参观过春申君的宅院,那房子真是壮观啊!”

第二次游历

元狩五年(公元前 118年),司马迁二十八岁,担任掌管宫廷侍卫的郎中,此后常有机会跟着武帝到各地出巡。司马迁三十六岁那年,奉命出使巴、蜀以南,到过西南夷的邛、笮和昆明等地。这是司马迁的第二次长途游历。

第三次游历

同年,他急着从西南边境赶回长安,因为武帝要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经营西南夷的成就,是武帝要拿来当作祭告上天的项目之一。

武帝一生共进行过六次封神。元封元年的这一次,是他首次举行封禅大典。武帝一行人浩浩荡荡地从长安城朝东方出发,往泰山去。在泰山祭祀天神,接着往北方走,沿海岸到碣石,然后沿者北方边境向西到九原向上苍报告功绩后,再从九原回到离长安不远的甘泉。这是司马迁的第三次游历,走的是一条接近方形的路径,费时半年

在这三次游历中,除了西边没去过,司马迁几乎跑遍了整个汉室天下。这些经验以及在旅途中所搜集的资料,让他对写作《史记》更有信心。他根据游历编写《史记》时,信手拈来便是佳作,人、事、物生动真实,跃然纸上。

不过,从泰山参加完封禅大典归来后,迎接司马迁的却是他父亲司马谈的病丧。

司马谈的遗言

元封元年,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因为生病只得留在洛阳,无法跟随武帝到泰山去参加封禅大典。作为皇帝的太史却不能参与如此重要的盛事,这让司马谈相当郁闷,导致病情恶化。

司马迁在洛阳见到了父亲。司马谈抓着儿子的手,流着泪说:“我们司马家的祖先,在周朝是当太史的,后来没落了。难不成这份事业就要断送在我手里?迁儿,要是你能继任太史,那我们祖先的事业也就能得以延续了。这次我不能到泰山去参加天子的封神大典,这是命!我若是死了,你一定会当太史。你若当上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一心期望完成的那部著作啊!

“所谓的孝,是光宗耀祖,让父母的声名显耀。”司马谈接着说起自己的志向:“周朝从幽王、厉王以后,王道衰微,礼乐崩坏。是孔子编修旧有的文献典籍,振兴被废弃的礼乐和王道,整理《诗》《书》,并作《春秋》,现在的学者才能够有所依循。从鲁哀公捕获麒麟到现在,已有四百多年,在这期间,由于诸侯兼并,战乱频发,史籍散佚,记载中断。如今汉朝兴起,海内一统,对于明主贤君和忠臣义士,我作为太史却没能记载他们的事迹,这让我感到很不安。你可要谨记在心啊!

司马迁流着泪,低着头说:“儿子虽然不够聪敏,但一定努力完成父亲编史的计划,不敢有半点疏失。”

司马谈含笑点头,不久便过世了。

两年后,也就是元封三年(公元前 108 年),三十八岁的司马迁果然如父亲预期的那样,当上太史令。从此,他埋首在国家图书档案里,更加努力研究。

太初元年(公元前 104年),司马迁四十二岁,参与“太初历”的制订。就在这一年,他开始动手写《史记》的定稿。而这一项前所未有的文化工程,终于进入成形的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太初   董仲舒   史记   司马   泰山   长安   元年   公元前   大典   父亲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