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驳“隆中漂移说”

拿着现代人的精测数据质疑古人记录上的误差;无视古人记录中无法确定的信息,进行武断臆测;忽视最原始最值得采信的信息;实行本末倒置式的推导,这就是“隆中漂移说”背后隐藏的“逻辑漏洞”。

一、拿着现代人的精测数据,质疑古人记录上的误差

某网友推出“隆中漂移说”,依据就是史料记载中,隆中相对于襄阳城的方位有西、西南、西北各种不同。

大家看图一,这张图上赫然出现了一个坐标图,坐标纵、横轴不言而喻代表四个方位了。

我就纳闷了:古人有这么精确的测量?写书的几名作者都进行了精确测量吗?或者部分人精测了?或者都没有精测?

用现代方法精测质疑古代,这科学吗?

某大师,你给个准信?

二、面对一系列无法确定的信息,武断臆测

再看图一:图中载有“城西北三十里有隆中山”。某大师将“西北”的方位角定成45度。

而记录中有度数吗?没有,所有记载均未载明方位角度数。

这不太主观、武断了吗?

其实,几名古人关于隆中与襄阳城方位角、距离的出台过程中,有很多信息是我们今天无法确定的,这些信息全部影响着角度、距离的测量数据。

而某大师在推出“隆中漂移说”有意无意选择了忽视:

1、方位

①一边是城、一边是山(均不是一个点),无论是精测or目测,站哪一个?看哪一个点?几名作者选择的两点均能重合吗?重合,精测才可能同角度。

②如果目测,几名作者方向感一样?

③如果目测,几名作者是在同一季节的同一时间节点目测的,冬天、夏天观测能一样吗?

④如果目测,测了几次?

2、距离

对于距离,某大师甚至拿出电子地图,两点一测距离(不贴图了,不能打脸太狠)。

我就奇怪了:测路程,是按“两点一线”算?那以后某大师出行,必须直接起飞,免得距离不对又质疑一番。

①无论精测、还是步测,几名作者的起始点位是一个点位?走的是同一条路?到达的是同一个点位?

②步测的话,他们是同样的步幅?

综上,一系列无法确定的因素,造成这个结,真不足为奇。

某大师,再洋洋洒洒论及“隆中漂移说”,请将上述所需信息一一补充上,以使得你论证更具公信力,OK?

三、忽视最原始、最值得采信数据

记录隆中与襄阳方位、距离最原始记录的是习凿齿《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众所周知的原因,某大师一直不愿承认此记录,但不耽搁我分析。

在这条记录中,隆中与襄阳方位、距离清清楚楚。为什么我说他最可信?因为习凿齿是襄阳人,他对方位、距离的判离,远比一个外地人短时间的感觉准确?

四、本末倒置式的推导

“隆中漂移说”最滑稽的地方在于:以记录找山、找城,但襄阳城、隆中山至今都现实存在,且两汉襄阳城有考古记录、隆中有历史记录证明了位置。

难道觉得方位角不对,非得按某大师意图将山搬过去?

当然,大师有大师的道行。或许人家会穿越,把所有所需信息都拿到了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襄阳   方位角   本末倒置   古人   方位   大师   距离   作者   数据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