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国的首任外交教师-美利坚

《中美相遇—大国外交与晚清兴衰》作者:王元崇


① 作者是美国特拉华大学历史学教授。如题,这本书主要讲述1784年到1911年间,中美相遇所引发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从1784年中美建交,到1844年签订《望厦条约》;再到1862年第一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入驻北京。1898年,美国打赢美西战争,抢占菲律宾,正式涉足亚洲事务,并开启帝国主义步伐,中美关系也由单纯的商贸往来转入政治交往,直至1911年民国政府成立。

② 早期的美国,其实奉行非常务实的外交理念,本着“闷声发大财”的原则,在外交事务方面非常灵活。而此时的大清,还处在千年儒家传统的思维禁锢中,以“万国来朝”的姿态对待一切来访外夷。

美国并没有像带英那样,谈不拢就走人,展现出了很高明的外交策略,对满清政府也较为恭驯,在遇有外交争端时非常克制,成为大清帝国早期最重要的国际外交领路人之一。

③ 初期的中美贸易还是较为单纯的以茶叶、棉布、手工艺品等物产为主,但随着鸦片贸易的兴起,在巨大利润诱惑下,美商也不免涉足,并造就了顾盛、德拉诺家族等一批巨富,当然也成就了十三行的代表人物伍秉鉴。

④ 伍秉鉴当时富到什么程度呢?家资达到白银2600万两,很多观点认为他是19世纪末的世界首富。后来声震全美的很多大富豪,都曾受到伍秉鉴的庇护、提携,他还曾经一抬手就免除了美商几十万美元的债务,那可是当年的几十万美元啊,淦。

⑤ 和美国富豪有了钱就投资地产、教育一样,伍秉鉴也投资了很多……美国资产。初看的时候觉得不理解,痛恨奸商,有了钱就他妈转移资产,没骨气。但转念一想,在“士农工商”的儒家社会环境里,有了钱不投资海外,难道等着政府来抢劫么?

更何况,伍秉鉴哪怕捐了个正三品,一样屡次被清廷打劫,这也是我国传统艺能了——你有钱,肯定不干净,不拿出来点儿,就螚你。伍秉鉴晚年几度想要移民美国,虽然最终没走,但他死后也确实落了个家产尽殆的下场。

另外多说一句,所谓满清第一巨贪和珅和大人,其实就是帮助乾隆从十三行里抽油水的白手套。“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是玩笑,嘉庆杀了和大人后,再没人玩儿的转这一套,导致内孥收入锐减。

⑥ 中美外交,绝对的平等是不存在的,毕竟遇到那样一个羸弱不堪的清王朝,不掐一把显得十分不合理。

但整体来说,在列强当中,美帝算是比较讲武德了。虽然出台过《排华法案》,也发生过红脖子屠杀华工事件,但满清在所有外交活动中,唯一一次拿到西方列强的赔款,就是美国,因为华工被杀,赔了十四万美元,把带清君臣牛逼得直叉腰。满清第一次向外派出留学生,也是去的美国。

⑦ 现代历史教育,通常把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当做近代史的开端和满清衰败的分水岭。但事实上,在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里,清王朝统治者们对各种“条约”是满不在乎的,称之为“抚夷之策”——逗蛮夷们玩儿呢,条约随便签,遵不遵守还不是看我心情。直到后来两次被打进帝都,家都被端了才知道所谓国家信誉对于西方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⑧ 慈禧太后发现洋人不好惹,想开展“夫人外交”,也是从美国公使夫人开始的,毕竟打过交道,算认识。通过美国公使康格的夫人萨拉,组织了一批太太到西苑觐见老佛爷——慈禧太后一见到夫人们,就满脸堆笑掏出一大捧珍珠金戒指,挨个往夫人们手里塞,嘴里念叨着:一家人,都是一家人。这个画面,太喜感了。

⑨ 书的最后,全文附录了美国驻华公使镂斐迪的《中国国情报告》,这份报告非常详实,从行政、教育、经济等多个角度对中国进行分析,并提出很多积极的建议和思考。要知道,这是近两百年前的外国人视角,能做到如此程度其实非常了不起。其实哪怕是今天,中美两国也只是精英阶层在试图了解、研究对方,绝大多数的民众对对方依然是十分陌生的。

在这方面,我个人感觉美国做的会更好一些,至少看了一些美国学者研究中国的书,非常不错,但中文作家研究美国的著述,还真的没怎么见过。

这本书对中美早期外交史的复盘非常精彩,虽然谈不上有啥创辟的新鲜视角,但至少提供了不少有趣而且小众的故事和知识点,值得一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美利坚   嘉庆   外交   儒家   中美   公使   首任   美商   帝国   美国   满清   条约   夫人   教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