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心耿耿,周勃为何锒铛入狱?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周勃是西汉时期开国将领,自刘邦号为沛公时便常伴左右,为汉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刘邦临终之际曾给予周勃很高的评价,“能安定刘氏天下的人一定是周勃”,深得刘邦信任。

诚如刘邦所言,周勃在诸吕之乱中是刘氏江山的坚定维护者,在与陈平联合下拥汉文帝继位。

戎马一生的周勃对刘氏江山可谓忠心耿耿,为何后来锒铛入狱?周勃到底经历了什么?

一、鄙朴庸人,骁勇善战

和刘邦一样,周勃也出自沛县。最初周勃从事编织工作维持生活,有时候也在别人家办丧事时吹奏挽歌。

周勃本身力气大,能拉得动硬功,不久成为预备兵。刘邦在沛县刚刚起义时,周勃就投至麾下,跟随刘邦四处征战,所向披靡。

在很多次战役中,周勃都最先登下城池,卓著的战功让他的官位步步高升。楚汉战争期间,刘邦立周勃为武威侯,没过多久又赐予将军官职。

在追击项羽的战争中,周勃又立下上等功,项羽死后,刘邦就赐给周勃和韩信钟离县。

汉室初立,叛乱频仍。周勃跟随刘邦四处平定叛军,他神勇英武,战争中总是冲锋在前,率领军队为刘邦打先锋。

因为战功卓著,刘邦赐给周勃列侯的爵位,又剖符让周勃的爵位世世代代永远不断绝。还将绛县分封于他,因之号为绛侯。

刘邦生性多疑,功勋卓著的韩信受疑被诛,同出沛县的萧何遭受冤屈,与刘邦极为亲厚的樊哙险些惨死,但他对周勃却十分信任,几乎没有猜忌过。

刘邦对周勃信任的原因除了周勃是元老部众又为刘氏江山出生入死外,最重要的是周勃为人深得刘邦之心。

司马迁在《史记》中形容周勃为“鄙朴庸人”,不擅长言谈交际,也不喜欢儒家学说。

刘邦对儒家学说的厌恶蔓延到儒生,曾因郦食其为儒生对他态度十分轻慢,可见他讨厌儒学的程度。在厌恶儒家知识分子方面,周勃与刘邦相似。

除此之外,周勃在多年来的征战中虽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但没有表现出多少才智谋略,让人觉得他没什么心机。

相对韩信、萧何因足智多谋引起刘邦猜忌,周勃在这方面的弱势使他受到怀疑的可能大大减小。

心机深沉的刘邦对他信任有加,心狠手辣的吕后对他也非常礼遇,周勃的“少智”应当是受到信任的主要原因。

二、铲除诸吕,稳定汉室

平定燕地后,周勃回到军中,这时候刘邦已经去世了。汉惠帝刘盈当政期间,周勃尽心侍奉。

吕后逝世后,诸吕掌权,刘氏江山危在旦夕,作为太尉的周勃不能踏入军营之门,身为丞相的陈平竟不能处理国家政务。

于是周勃与陈平、刘章等人共同谋划,最终消灭诸吕政权,维护了刘氏江山的稳定。

在铲除诸吕的过程中,周勃十分坚定地支持陈平立刘恒为汉朝皇帝的主张。

同时命人诛杀少帝、恒山、淮阳王等人,毫不留情,为刘恒登上天子之位扫清了障碍,周勃对刘氏江山的忠诚可见一斑。

临终时的刘邦评周勃为安刘氏江山者,并非空穴来风。

楚汉战争中,功臣众多,周勃虽然多次立下大功,但在刘邦眼中仅是功臣中较为突出的一位,相比韩信,周勃发挥的不过是偏将作用。

但在消灭诸吕政权、稳定刘氏江山、拥立文帝登基等重大事件中,周勃则是主持者之一,发挥的是核心作用。

诸吕欲行乱事之时,周勃设法进入北军,并通过计策取得兵权,获得这支重要军事力量的掌控权。同时指挥刘章作战,彻底肃清诸吕势力。

虽然拥立文帝是陈平提出,但如果没有周勃的倾力协助,陈平的计策就得不到军方支持,仅凭陈平的智谋和朝中其他势单力薄的支持者,刘恒登基可谓难上加难。

后来陈平也说:“高祖时,周勃的功劳比不上我;到了诛灭诸吕的时候,我的功劳也比不上周勃,我愿意将丞相之位让给他。”

陈平这番话当中虽有他对自身利益的考量,表现出不恋权位以获取新帝信任,但确实符合当下实际。

文帝也觉得陈平所言很有道理,大加封赏,周勃获得的封赏最高,“邑万户,金五千斤”。

三、忠心耿耿,处变不惊

在一系列大事变中,周勃的种种表现都显示出其对刘氏江山的忠心耿耿,同时也让人看到这个“鄙朴庸人”足智多谋的一面。

即使处于危急时刻,周勃仍能保持处变不惊、镇定自若的状态,成为消灭诸吕、稳定刘氏江山最重要的助力。

当初吕后执政,想要立诸吕为王,当时作为右丞相的王陵以刘邦的白马盟誓为由坚决反对,吕后询问周勃、陈平时,他们却表示赞同。

根据先前周勃对刘邦的忠诚以及后来在剿灭诸吕战争中表现出的义无反顾,可以看出他当时的赞同并非发自内心,而是权宜之计。

陈平、周勃深知吕后为人心狠手辣,况且在当前情况下,诸吕手握重权,在朝中非常有势力,如果与其发生冲突会让自己处于不利地位。

甚至可能成为吕后的眼中钉,那以后再想实行什么计划就难上加难了。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道理便是如此。

朝堂上赞同吕后,在诛杀诸吕时不留余地,可见周勃并非无智之人,他十分善于审时度势,不行时机不符之事,可谓深藏不露。

诸吕阴谋作乱的关键时刻,他与陈平共同谋划胁迫郦商使他儿子郦寄欺骗吕禄交出兵权,吕禄与郦寄平日交情深厚,于是周勃顺利取得兵权。

当然吕禄受骗也不仅是因为郦寄,更是因周勃等人拟就的骗辞无懈可击,后周勃欲进入北军时再次以完美骗辞让吕禄置信无疑。

成功掌握北军后,周勃没有放松,仍然十分小心谨慎,直到刘章杀吕产,他才下令诛杀诸吕。可见周勃为人处事实际上非常细致谨慎。

在刘氏与诸吕这场生死存亡的斗争中,周勃十分坚定地拥立刘氏,后又坚决支持刘恒继位,并亲手奉上玉玺,将刘恒送上皇帝宝座。

按理来说,刘恒能够即位,周勃是大功臣,此后应是福绵不绝,高枕无忧。

文帝刚刚继位时,周勃确然得到了应有的赏赐和爵位,尊贵显赫,然而好景不长,仅仅过去十个月,就有人劝说周勃功臣身退免遭牢狱之灾。

周勃也感觉到危险,立马向文帝辞官,后陈平去世,文帝身边暂无人可用,便让周勃回归重掌相印,周勃唯命是从。

周勃不贪权恋位,也不居功自傲,对文帝的命令从没有不听的,对这样的臣子,文帝理应加倍尊重。

不料仅一年左右就有人上书谗周勃有谋反之心,文帝竟也立即下令逮捕入狱,大有定案的架势,幸而薄太后说情。

于是幸免于难的周勃,便前往远离京城之地默默余生。

四、锒铛入狱,究其因果

从文帝登基后的一系列举动来看,他没有对有功劳的大臣保持尊重和感恩,而是以猜疑戒备之心对待,他的疑心猜忌比刘邦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初这些人臣子拥他为帝,大加封赏其实不过是逢场作戏,并非真心感激。

所以文帝在周勃仅居相十月时就允准他辞去相位,复职仅一年就因一个没有任何职权的老人的无稽之谈就对周勃毫不留情。

这些都说明文帝并非有情有义之人,他眼里最重要是权利、是利益,任何有可能威胁到王位的人都是他铲除的对象。

所谓的谋反之说,连薄太后都觉得无比荒唐,如文帝之贤明又怎会相信?大抵原因有三:

第一,功高震主。周勃在高祖时期虽然功高却无震主,韩信在他之上。但文帝是他亲手送上皇位的,他是决定文帝命运的人,是天下人顶礼膜拜的英雄。

同时周勃又高居丞相之位,没有人能保证权大势大的周勃会不会哪一天拉下文帝,在文帝心里,将周勃留在身边非常危险。

第二,智慧的谋略。在剿灭诸吕的战争中,周勃表现出的才智谋略深为文帝忌惮,与此前“少智”的人设大不相同,使文帝对他的戒心更深。

如果说刘邦信任周勃是因为他的敦厚,那刘恒对周勃的怀疑就是从他才智初露时开始。

第三,不爱钱财,结交薄昭。周勃不贪恋钱财,且与薄昭关系很好。

据《汉书》记载,周勃将封赏给他的财物都给了薄昭,薄昭是薄太后的弟弟,他的目的无非是倚就这棵大树稳固自己的地位。

大臣爱好钱财君主反而放心,这样人往往没有大志向,周勃既不爱财,又结交与太后亲信,自然会引起文帝怀疑。

结语

造成周勃悲剧的原因虽有他自身方面,但最主要的还是文帝心胸较狭,眼里容不下沙子。不过猜疑的根源仍是周勃光芒太过,威胁到皇权的稳定,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功臣不得善终的根源,也是历代皇帝无法摆脱的通病。

参考文献:《史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沛县   儒家   封赏   锒铛入狱   江山   兵权   爵位   忠心耿耿   丞相   刘邦   太后   功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