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中打骂孩子对吗?


中国的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打骂现象很普遍。有些人觉得这样做是有道理的,“不打不成器”,“棍棒之下出孝子”;有些人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弄不好会让孩子自暴自弃。然而打骂孩子究竟对不对呢?让我们看一下英国大思想家洛克的观点。

那种诉诸斥责、棍棒的懒惰而简化的方法,是导师们通常所知或所想的唯一管教途径。这种方法是最不适合于教育的。

沉迷于肉体和现时的快乐、不惜代价避免痛苦是我们的自然倾向,这种惩罚丝毫不利于掌控这种自然倾向,而是助长这种倾向,因而从我们内心里加强它;而这种倾向,正是滋生生命中一切邪恶、不法行为的根源。一个仅仅出于对鞭打的恐惧,违背意愿埋头苦读,或戒除他喜欢吃的不健康水果的孩子,除了感官快乐或痛苦,还能出于什么其他动机呢?在这件事情上他不过是选择较大的肉体快乐,避免较大的肉体痛苦而已。出于这种动机,是什么主导他的行动,指导他的行为?还能是什么,我说,除了抱持我们本应根除和消灭的那个他心中的原则?因此,但凡因做错事而承担后果的羞愧,比不上疼痛更能触动他的内心,在这种情况下我想不到任何对孩子有用的规诫。

这种规诫(打骂)很自然地导致一种对导师本意倡导的东西的反感。很明显,当孩子们发现自己因之受到鞭打、斥责和取笑时,他们便会讨厌最初为他们所接受的事物;当大人们都无法以这种方式与任何事情和解时,这种反应在他们身上就不足为奇了。有谁会不厌恶本身对他无关紧要的无辜的娱乐,如果他本无意却被连打带骂地拖向它?或者因娱乐过程中的某些情况持续遭受如此对待?这种情形是很自然的。令人不适的环境往往会传染与之相联系的无辜的事物;仅仅看一眼一个杯子,被用来盛放恶心的物质,就会倒人胃口;以致于它倒出来的任何东西都不是美味的,即便这个杯子无比干净,造型无比精致,用料无比考究。

不过有一种,仅仅是一种过错,我认为该打;那就是冥顽不灵或叛逆。而在这一点上同样,如果可能的话,我也主张予以安排,使得鞭打的羞愧,而不是疼痛, 成为惩罚的最主要部分。做错事和该罚的羞愧,是仅有的归属于美德的约束。 棍棒之下的疼痛,如果没有羞愧伴随,很快会停止,被遗忘,并将很快因司空见惯而失去威力。我曾认识一位上流人士的孩子们,因害怕被脱掉鞋子而心生敬畏,犹如别的孩子对高悬大棒的恐惧一般。诸如此类的惩罚我认为好过体罚;因为对过错的羞愧,以及随之而来的耻辱,而不是疼痛,才是他们应当惧怕的,如果你想让他们真正禀性淳良的话。不过冥顽不灵,顽固不化,必须用武力和击打来掌控:对此别无他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冥顽不灵   孩子   棍棒   羞愧   肉体   倾向   疼痛   痛苦   自然   快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