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孩子越教越刻板怎么破?

好些家长不爱用卡片教学,原因多半来自于孩子给出的反馈——

“我家孩子一见到卡片就会扔掉。”

“看见卡片扭头就走,简直成了厌恶刺激。”

“卡片上认识有什么用?生活里还是不会呀!”

“一定得用卡片吗?绘本行不行、PPT行不行、视频行不行?”

在我们选择是否用卡片教学之前,是否想过为什么要使用卡片教学?你的卡片教学有哪些方式?达到目标了吗?

其实,薄薄一张卡片,对专业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教学工具,能不能教出效果,在于手握卡片的那个人。另外,是不是使用卡片也不是按照年龄来区分的,更多看是否适合孩子。

我们什么时候会用到卡片?当孩子能够对生活里的物品和图片配对时,我们就会用到大量卡片了,这时图片在孩子的脑海里是有对应关系的。

如果孩子一开始只认卡片,没有认识过实物,他其实很难泛化,因为2D和3D不一样。所以我建议,当你想使用大量卡片教学时,要先让孩子对实物敏感,比如想让他认识‘笔’的卡片,先让他能够摸到真实的笔,再来进行卡片练习。毕竟小龄孩子不像小学生,小学生更多是通过课本等纸质类的、电子类的载体学习,小龄的学习更多是希望能看到、摸到、感受到,所以在用卡片之前,实物教学很重要,直接教卡片很可能会脱离生活。明确这一点后你会发现,卡片教学有一个很大的优势——方便快捷,容易拿取、收取和摆放,是非常好的教具。

这是ALSO·IN西北区域督导矫克丽老师对卡片教学的理解。今天这篇文章,矫克丽老师将从理论到实操,教你更多卡片教学的方法,不同的卡片怎么利用组合起来,做出之前想象不到的教学形式。

矫克丽(BCaBA)

ALSO·IN西北区域督导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管理专业学士

没有哪一种教学形式是完美且最好的

一线干预老师有种感受,孩子需要卡片教学,但很难推进,不喜欢就扔掉,怎么办?我想说的是:“任何时候,在教学里,我们优先改变的是我们自己和环境,而不是小朋友,尤其是小朋友有情绪问题或其它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反思,是不是教学环境出了问题?改变环境会让他更舒适些吗?改变上课方法会更好点吗?”

卡片教学也是如此,如果孩子不喜欢,老师就要改变方式,加入一些新的刺激,一些环境的变化,增加趣味性。具体说来,教学中你是否有以下困惑?

指令上:指令单⼀;语⽓平淡;给孩子的回应简单;训练氛围严肃、紧张;一旦发指令了就要求孩子快速反应。

形式上:⾯对⾯,中间有一个小桌子;只维持在桌⾯;要求规矩比较多,比如手要一直放好;环境里分⼼物较少。

要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先大概圈定以下,涉及到卡片教学的项目会有哪些,再根据不同项目寻求改善和变化。

1.命名:名词、动词

我们可能是这样教的——

家长:“这是什么?”

孩子:“球”

2. 指认:功能、特征、类别

我们可能是这样教的——

家长:“指一指可以写字的?”

孩子指一指相应图片。

为体现灵活,几张图片也会换个位置,让孩子再次指一指。

3.拿取:听从指令、词汇区辨

我们可能是这样教的——

家长发指令:“把球拿给我。”

孩子把“球”的卡片拿给家长。

家长回应:“对了。”

4.描述:阅读、句⼦

我们可能是这样教的——

家长指卡片问:“你看奶奶在干嘛?”

小朋友答:“奶奶在买东西。”

家长回应:“对了。”

5.配对:相同、相似、相关

我们可能是这样教的——

家长:“找一样的。”

小朋友开始找。

家长回应:“对了。”

这些教学示范并非错误,只是有可能发生一种情况:长时间使用一种方法,孩子一看到我们就知道有任务来了,会不愿意再跟我们学习。没有哪一种教学形式是完美且最好的,我们要找到的是相对而言更适合孩子的教学形式。

加入后缀试试

有时,我们发指令之前,希望能帮孩子建立起一个情境再发指令,也就是在前事A上做环境的改变,可以称为前缀。在结果C之后(给完强化物后),同时又补充了一些拓展信息,也包括让孩子去执行一些跟目标行为相关联的任务可以称为后缀。我们尝试加入后缀,再进行上面命名、指认、拿取等项目,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吗?

1.命名加后缀——

例1

家长:“看一看这个是什么呀?”

孩子:“胡萝卜”

家长反馈:“对,小兔子爱吃胡萝卜,给你吃一口~~啊呜。”

例2

家长:“这个是?”

孩子:“长颈鹿”

家长反馈:“嗯,长颈鹿的脖子长长的,你摸一摸它。”

例3

家长:“这个是?”

孩子:“小猫”

家长反馈:“小猫,喵喵喵……”(同时做小猫喵喵叫的动作)

评价:这一部分演示教学目标没有变,但家长的反馈更丰富了,同时孩子也有做反应,加上了功能描述,也很生活化

2.指认加后缀——

例1

家长:“我们来找一找吧,指一指可以画画的。”

孩子指认卡片“画笔”。

家长反馈:“可以哟,对了!”

例2

家长:“找一找可以拍照的。”

孩子指认卡片“相机”。

家长反馈:“厉害呀!”

例3

家长:“找一找可以看动画片的。”

孩子指认卡片“电视机”.

家长反馈:“很赞呀,厉害!找一找我们家的电视在哪里啊?”

评价:后缀从语气到社会性强化的内容都有了变化,是不是比“很棒”“”对了“这样的回馈更加丰富?

3.听到指令拿取物品加后缀——

例1

家长:“我好想要一些东西,帮我拿一只小羊好吗?”

孩子拿“小羊”的卡片

家长反馈:“谢谢你!”

例2

家长:“我还想要一辆汽车。”

孩子拿“汽车”的卡片

家长反馈:“一辆小汽车,滴滴滴。”

例3

家长:“我还想要乐高。”

孩子拿“乐高”的卡片

家长反馈:“乐高也拿来了,我们去搭乐高吧!”

评价:加上后缀后夸赞多样化,并且把结果和强化物进行了配对。比如拿乐高,如果孩子喜欢乐高,我们反馈:“拿到乐高了,走吧咱们去搭乐高。”用自然强化来强化前边一系列的任务。

4.描述加后缀——

例1

家长:“现在我们要来做阅读了,看到这么多卡片,他们这是在干嘛呢?”

孩子:“他们在购物。”

家长反馈:“对,购物,要买好多好吃的。”

例2

家长:“那这个呢?”

孩子:“他们在玩。”

家长反馈:“哦,今天天气真好,他们在荡秋千和放风筝呢,真有趣呀!”

例3

家长:“那这一张呢?”

孩子:“他们在路上骑车。”

家长反馈:“哦,在路上骑车,看谁骑得快。”

评价:描述句子对小朋友的词汇量要求比较高的,当孩子的词汇只有名词和形容词时,可以帮他进行扩展延伸,丰富句子丰富,这也是我们的下一个教学目标。比如在放风筝的描述里,加一句“今天天气真好”的前事情境。

但要注意:小朋友不需要仿说我们的旁白和回应扩展的词汇,这对当前来讲太难了。做教学有时候要忍住,你知道他已经很嗨、很开心了,这时候切忌提高难度、变本加厉,教学一定是停在它最好的时候。

5.配对加后缀——

家长:“找一样的?”

孩子根据家长手里的卡片在桌子上找到一样的“黄瓜”

家长反馈:“绿色的,好好吃。”

补充说明:通常来说,配对的目的是让孩子去看,所以后缀的描述可以少一点,重点放到让他找到两个物品的相同上。

为了更加丰富,指令还可以换成“找个好朋友”“找相同”“找一样颜色的”“可以把它和谁放在一起”等。不建议发出“找一样的蔬菜”的指令,从逻辑上来讲,孩子可能还没有蔬菜的概念,配对是找相同,接下来才是找相似、相关联。

另外,不建议发出“黄瓜在哪儿”这样的指令,如果直接把“黄瓜”这个词说出来,小朋友可能不会去做区辨,直接变成找黄瓜,所以配对的指令前事要隐晦,不把目标物说出来。

总结一下,卡片教学时可以做哪些变化?

指令上——

1. ⾃然⽣活化。

如,家长:“哎呀,我好渴呀,我要拿?”(手上拿出“杯子”的图片)

孩子:“杯子”

2. ⾳调起伏。

有高有低,不需要一直高,让小朋友觉得你只是嗓门大。

3. 回应扩展。

在教词汇时,希望下一步教句子的话,可以在孩子描述或者命名词汇后,家长跟上适当的拓展,为下一步教学做铺垫。

4. 氛围轻松。

教学时不需要很严谨、紧张。新手家长刚上课时难免拘束,要记住,上好一节课不是让小朋友觉得很开心,而是两个人都很开心。其实小朋友也在给我们上课,我们要根据他的反应调整我们的反应。

5.适当的等待。

一般等待2-3秒是可以的,会让小朋友听清我们的指令和我们说的话。

形式上——

1.可以⾯对⾯,也可以平⾏。

2.分⼼物较少的环境。

3.封闭环境/⾃然环境(比如床上、沙发上)。

4.与⽣活做关联。

有家长说孩子在学校会了,为什么在家就不会?可能是孩子到家之后没有应用,时间长就忘了。所以选择教材时尽量从生活当中选取,让他觉得这些东西每天能看到、用到,学到的技能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5. 加入后缀。

后缀可以是——

①⽣活⾥找关联。

②进⾏相关模仿:比如命名卡片“小猫”时,做小猫的动作。

③夸张的描述。

④语⾳语调的变化,吸引小朋友注意力;

⑤让孩⼦表演。

命名或指认结束后让他表演一个小动作,增加兴趣。比如“给你一个year”“我们俩击个掌吧”,小朋友会觉得原来还可以这样子。最后的击掌也是希望他能够主动看向我们的小互动。

6.图⽚和物品相结合。

使用图片之前的先备技能:

▶使⽤图⽚前先能够进⾏图⽚配对

▶图⽚和实物配对

▶⽣活常⻅物品/活动优先

7.从⽣活中选取图⽚。

▶从绘本、报纸、图画上进⾏裁剪;

▶从包装纸、⼴告上进⾏裁剪;

▶拍摄常⻅物照⽚进⾏打印。

8.让孩子执行一些简单的指令。

9.让孩子仿说一些拟声词。

10.让孩子跟自己进行关联,比如我的脖子、眼睛、帽子等。

丰富的卡片教学形式

1.循渐进式:将⽬标分解,由简而难向目标前进

卡片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把它变成什么?

一开始我们会使用单张卡片进行教学,看似有点无趣,但逐渐我们会有方向性,慢慢地把单张卡片变成多张卡片教学,再结合这一部分讲到的常见的教学形式,将单一的学习过渡到主流的学习形式(如绘本、PPT等)能够通过不同的多媒体媒介进行学习,然后再逐渐丰富常见的教学形式,用不同形式的学习,孩子可以学到更多,而不只是单一的需要很刻意的某一种形式才能够学习,为之后进入自然的集体学习环境做准备。

学习形式多了,他学到的知识就很丰富,别人讲话、给他一个平板、看PPT、看书也能学到东西。

2.移除式

有点像负强化,利用孩子想快快把卡片任务放完的心理,目标通过后,我们立马将卡片移除。这里,卡⽚数量要根据孩⼦的等待能⼒做考量;前期定少量⽬标,再逐渐增加;移除的卡⽚将不会回到⽩板上 。

要注意:

1.移除卡⽚本身就是强化

2.使⽤前先讲清楚规则

3.结合符合孩⼦当前能⼒的情景

4.叙述性的赞美贯穿始终

5.完成任务后⽴即将卡⽚移除

6.说到做到

7.及时给予孩⼦帮助

8.不期待的⾏为发⽣时卡⽚将⽆法移除

9.保持⼀致性

例1

家长:“这么多卡片,现在我们要把它收完,收完就可以去玩啦!”(出示第一张卡片)

孩子:“飞机”

家长:“飞机飞走喽!”

(出示第二张卡片)

孩子:“胡萝卜”

家长:“胡萝卜被吃掉了。”

……

(出示最后一张卡片)

孩子:“手机。”

家长:“手机拿去打电话啦。我们全都完成啦,耶!”

3.串联式:结合居家练习,将单⼀技能整合后变成新技能

串联式很实用,小朋友每天学到知识点都是一块一块的,怎么把它们串联起来解决一个生活问题呢?

比如教孩子洗衣服,单张图片进行命名之后,就把图片串联起来粘在一起,变成一个新的技能——去洗衣服。

4.投币式:结合玩具形式进行

针对小朋友不想学这卡片的心理,准备一个盒子,上面划一个洞,可以放进去卡片。命名完一张卡片,就把卡片投入到盒子里,投完所有卡片任务结束。

5.抽奖式:间歇性地获得强化物来维持好⾏为

找一个袋子,把卡片和他的强化物都放进去,抽到命名就命名,抽到饼干吃饼干。

6.轮流式,结合规则游戏进⾏

一些社会常规很好的小朋友,很喜欢比赛,家长可以跟孩子比赛命名,像扑克牌一样来出牌,我说一张,孩子说一张,谁的卡片先出完谁就赢了。

注意:前期让小朋友先赢,维持住他的自信心。

关于如何让孩子接受输赢这个问题,近期有一篇文章专门讲过,可点击阅读《自闭症孩子轮流等不及,游戏输不起怎么办?》

7.轮配对式:结合⼿⼯进⾏

上图是ALSO·IN的老师做的整本教具,以这一页为例,小熊有一辆小汽车,孩子可以在下面众多卡片中选择“小汽车”粘贴到方框中,又可以动手贴,又有一个情境,会提升兴趣。

教的过程中要牢记,我们的核心是在教配对,孩子要有一个在找的过程,而不是直接撕下来给他,这样没有练习到区辨。

以上几种方式,大家在使用中要注意:

1.确定⼀个希望能够达到的⽬标

2.将⽬标分解为不同的阶段,每前⼀个阶段都会是后⼀个

阶段的⼩⽬标

3.每⼀个阶段的形式结合孩⼦的兴趣点

4.设定的⽬标形式考量功能性、实⽤性、兴趣

5.当进展不下去的时候回到前⼀个标准或者更换一个形式(只更换形式但标准不变)。

加入新的教具材料

以绘本作为底板,情境会不太一样:

1.使⽤绘本进⾏,将卡⽚和卡⽚进⾏连接;

2.根据当前的图⽚进⾏造句;

3.图⽚符合当前的情景;

4.语⾔描述符合当下的情景;

5.根据孩⼦的能⼒和语⾔进⾏教学;

6.将图⽚串联成为⼀个事件;

7.根据⼀般事件发展的顺序以⾃然强化作为结束。

“奶奶”坐“高铁”去看“鲸鱼”

例1

家长:“看一看这个是什么呀?”

孩子:“胡萝卜”

家长反馈:“对,小兔子爱吃胡萝卜。”

例2

家长:“这个是?”

孩子:“长颈鹿”

家长反馈:“嗯,长颈鹿的脖子长长的。”

例3

家长:“这个是?”

孩子:“小猫”

家长反馈:“小猫,喵喵喵……”(同时做小猫喵喵叫的动作)

评价:这一部分演示教学目标没有变,但家长的反馈更丰富了,有的加上了功能描述,也很生活化。

中间的连接词孩子是没学过的,我们来帮他做连接,这种形式很自然,能够把他学会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并且符合当下的情境。

记住:不改变目标只改变环境

这篇文章,我们围绕三个知识点做了分享:

1.如何让卡⽚不刻板;

2.形式可以多样化;

3.提⾼难度依然可以有变化。

重点有三:

1.不改变⽬标只改变环境——

▶⽬标要求不变,只改变教学环境;

▶环境的改变造成了更好的学习氛围;

▶灵活体现在细节⾥;

▶开始教学之前先进⾏头脑⻛暴的思路规划.

2、灵活设定教学的形式——

▶教学的形式建⽴在孩⼦的兴趣点上;

▶教学形式也可能是⼀种⾃然的辅助⽅式;

▶教学形式的丰富是对精熟项⽬的泛化巩固;

▶教学本身与⾃然的强化相结合。

3、如何设定达到⽬标的过程,多问自己——

▶我设定好⽬标了么?

▶我会中途改变我的⽬标么?

▶我预期花多久时间来完成我的⽬标?

▶如果未达到⽬标我有第⼆⽅案么?

这次教学,我们用到了ALSO大黑盒和白盒的卡片,家长也可以自己动手做。无论哪种形式,在使用卡片时,可以先把它们进行分类贴个标签,知道某一类教什么,这样教学更有针对性。

另外,如果孩子已经认完了全部卡片,不要急着把它收起来,可以把它们剪下来,串联起来做游戏。比如猜谜语,家长拿了一张“老虎”,跟孩子描述:“我们来猜个谜语吧,有尾巴、爱吃肉、尖尖的牙齿,你猜是什么?”孩子如果猜对了,这张卡片就是他的。也可以孩子描述我们猜。

解答一些家长的问题

1.孩子本来就很兴奋了,如果仍然用很夸张的方式教学,会不会更兴奋了?

答:如果孩子情绪稳定,可以在很少强化或关注下学习,不一定要给他那么多形式,这些以后还要慢慢变得更加自然化,毕竟他进入到集体环境后,老师不一定会给他这么多关注和声情并茂的上课形式。我们之所以需要改变,是因为孩子当前需要,比如他快要睡着了或者注意力很不集中的情况下,但以后也要逐渐减少到相对平淡的语气。

2.孩子年龄很小做不到怎么办?

答:降低难度。

比如命名“米饭”,我们只在桌上放一张“米饭”的卡片,然后说:“妈妈来放一张米饭,这上面有米饭,米饭给妈妈吧,这是?”

孩子答:“米饭”。

家长:“说得很好,结束了。”

有的家长习惯说:“跟着我说‘米饭’”,孩子有时会排斥。上面我创造了三次辅助提示“米饭”,最后孩子完成。

另外,卡片教学除了要提高孩子的兴趣,一定要确保强化物及时到位,包括社会性强化,也包括玩具、吃的、抱抱亲亲等额外强化。

3、后缀词语太长,孩子能get到关键词吗?

答:比如配对时,孩子找到一样的了,我们先在结果上告诉他“你找到一样的了”突出重点,再说后缀“它们是长长的黄瓜”。如果后缀太长,已经干扰到孩子听指令,ABC可以精简一点,也就是说,强化目标行为后再给后续的描述。

例如,孩子命名完“金鱼”,家长反馈:“好棒呀!”给他社会性的强化说“好棒”,再说“小金鱼游一游,游走啦”,把后缀和前面ABC拉得间隔时间长一些,降低出现区辨问题的可能性。

4.孩子求关注故意扔卡片怎么办?

答:如果确定孩子扔卡片的功能是求关注,要把卡片先拿走,着力解决求关注的问题,教会孩子正确表达要求,然后给他关注。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再去做卡片任务。

【ALSO·IN西安二中心督导蔡君艳老师对此文亦有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自闭症   小猫   孩子   后缀   指令   卡片   小朋友   反馈   形式   家长   环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