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实到规律:2023年,中国经济复苏之路面前,有哪三座大山?

#财经新势力新春季#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500篇原创文章


值得期待,全新开篇的2023年,已经正式开启。

经历了刚刚过去的三年艰难抗疫,2023年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中国百姓和民众而言,注定将是一个不平凡,不平静,不简单的“重启”年份。

新的一年,中国经济进入复苏轨道和经济活动迎来新常态,是没有争议的共识。

但是,就在这个时间的当下,在中国经济环境,金融和社会领域中,有三个重要的现象,或者说表现,非常值得关注:

第一个,是存款:

央行发布的《2022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我国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而12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58.5万亿元,同比增长11.3%,比上年同期高2个百分点。

在目前银行存款利率不断降低的大趋势下,居民存款却大幅度增加,着实是有些匪夷所思。

现象的背后,究竟有哪些深意?

第二个,是物价:

国家统计局12日发布数据,2022年全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2%,低于全年3%左右的预期目标。2022年全年,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比上年上涨4.1%,低于2021年全年8.1%的涨幅。

2008年到2022年年底,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而言,中国的CPI一直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核心CPI及PPI同比持续走低都揭示出通缩是当前中国经济更典型的特征。

“强预期、弱现实”的状态后续如何改善?

第三个,是就业:

2020年以来,最近几年中国的就业状况,其实非常的诡异。

一方面,是制造业需求缺口规模屡创新高:

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在GDP中也占有很高的比重,支撑起国家经济基础的制造业目前却面临着人才缺口的问题。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到2025年我国的人才缺口将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相反的是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屡破新高,就业难也成了热门话题。

图片来源:网络

另一方面,是中国在2022年出现了就业难的历史表现:

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大增,首次突破千万大关,加之疫情反复,堪称“史上最难”就业季。

大学生就业的难题并不是头一次出现,往年也有“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说法。这些年社会也自发出现了一些缓冲办法,比如灵活就业。

灵活就业以一种计划之外又不那么正规的方式,吸纳了相当多的人口,据统计已经超过2亿,大学毕业生群体成为其中主力。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以来,中国16至24岁劳动力城镇调查失业率,实际上一直都在高位运行:

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和表现的背后,又揭示了怎样的深层次的挑战和问题?


这篇文章,不谈什么宏观趋势,政策态度,国家意志,而是从现实出发,到规律本质的复盘梳理,对储蓄,物价,就业三大直接关联民生和国家经济现实状态的当前表现,进行一次专题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2023年,为什么说储蓄,物价,就业,三个维度的现实情况,将成为中国国家经济实现复苏和持续发展面前的“三座大山”?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选择大于努力,思维决定层次,是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重要规则。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居民存款大幅增加,究竟是好是坏?


刚刚过去的2022年,为什么中国居民存款会大幅度增加呢?

首要原因,一定是在于疫情的影响。

这是一种写进生物基因中的本能驱动之下的必然结果:

生物的繁衍有两个方向,mortal和immortal,当环境和生态适合生存的时候,生物会选择mortal,当环境不适合生物生存时,会选择immortal。

2022年以来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国内多点开花,各地普遍都采取了更为强有力的封控措施,致使人流物流受阻,很多具有出行、聚众属性的线下服务类消费场景减少,对于居民的消费增长形成了一定压制。

从数据上看,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商品零售和餐饮收入的同比表现一直不及疫情之前,其中1~11月餐饮收入累计同比下滑了5.4%。通常情况下,消费与储蓄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消费受到压制,储蓄自然会抬升。

事实上,央行于2022年四季度进行了一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61.8%,比上季增加3.7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2.8%,与上季基本持平;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15.5%,比上季减少3.7个百分点;同时四季度收入感受指数为43.8%,比上季下降了3.2个百分点。

这些数据都可以反映出居民预防性储蓄意愿的增强,从这个角度看,居民部门存款的大幅度上升,似乎可以理解为由疫情引发的“金融后遗症”。

什么后遗症?这是本能好吗?注重储蓄,主动收缩,不就是生物遭遇生存环境的挤压之下的危机感驱动行为吗?其实就和天冷加衣,天热降温,是一样的自然规律而已。

某种意义上讲,爱存钱体现了一种勤俭节约的品质,而这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应被大力提倡,然而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却不然。

储蓄虽然可以为个人致富铺平道路,但若是整个国家都加大储蓄,将不利于经济社会的繁荣壮大。

事实上,按照各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时期,全社会物质相对匮乏,市场供给远远无法满足需求,此时确实需要崇尚节俭,鼓励居民多储蓄,以此来实现资金的积累,继而扩大投资规模,提高生产能力。

不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升,物质财富日益丰富,逐渐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而收入水平的提高让居民对于消费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就需要通过促进消费、扩大需求来带动产业端的升级,从而让供需双方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新的动态平衡,如果消费不振,势必会对各行各业的生产造成制约,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就中国而言,此前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消费市场持续承压,但反弹空间亦是巨大。而随着疫情防控的逐渐放开,曾经扰动各行各业运行的不利因素将日趋弱化,加上高层对于“做好经济工作”的多次表态,2023年国民经济复苏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而在近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充分体现了高层对于提振消费市场的迫切希望。

但是,三年疫情冲击,居民负债表承压,消费信心不足,对未来收入预期不够,以及存款结构中的“贫富分化”等等的综合因素之下,就决定了2023年里超额储蓄对于消费增长的贡献力度可能是温和而非暴力,过程亦是难以一蹴而就。

一个本质值得分享:居民存钱的势头得不到,经济发展需要的现金流就持续被固化,失去流动性。

虽然激活内需,打通内循环,激发消费马车对中国经济在2023年的拉动是共识,但是基于现实情况来看,方向是对的,理论是可行的,但是过程一定的漫长而又艰难的。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CPI持续在低位运行,就一定是好事吗?


关于CPI,其实站在普通老百姓和国家的层面来看,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

经济数据来源于生活,但并不等同于每个人的直观感受。

CPI看似高大上,但其实直接反映物价涨跌对居民生活中吃、穿、住、用、行、医等各方面的影响程度。

在构成CPI的商品和服务类别里,既包含了水果、蔬菜、水产品、猪肉、鸡蛋等食品价格,也包含了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等非食品价格。

由此可见,CPI这一指数看似虽小,其实事关民生各个领域。

一般来说,如果CPI上升,意味着物价水平上涨,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老百姓花同样的钱所能买到的商品和服务数量减少。

反之,如果CPI下降,则意味着物价下跌,货币增值,购买力上升,老百姓花同样的钱能买到的商品和服务就更多了。

因此,CPI也被用来作为判断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主要依据。

这样一来,很多人会认为:CPI越高,意味着老百姓的生活负担越重,那如果把CPI调控得低低的,最好是物价水平一点儿也不上涨,或者是持续下跌,不就万事大吉、皆大欢喜了吗?

其实,物价水平太高,会增加老百姓的生活成本,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钱袋子,固然不好。

但是,如果物价长期低迷,容易造成农民没钱赚、企业效益差、就业机会减少、居民收入降低、市场消费萎靡,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将陷入互相牵制的非良性循环之中。

因此,国家一直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合理区间,保持物价水平总体平稳,这既能避免老百姓“买不起”商品和服务,也能避免让商品和服务“流不动”。

毫不夸张地说,CPI涨幅“高低不就”最合适。

在我最近分析中美CPI指数对比的文章中,有这么一个结论:

CPI应该与GDP保持一定的正比关系,围绕国民收入增长波动。

1、CPI过低甚至为负,代表有通货紧缩的可能。

2、CPI过高则意味着通胀。

3、CPI是指物价增长指数,即物价增长率。

1月1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12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略有回升,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继续下降。从全年看,2022年CPI比上年上涨2.0%,PPI上涨4.1%。

中国通胀,2022碾压全球,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值得警惕是,低CPI对应的通缩风险。

2023年,外围需求的减少与国内消费的低迷,很有可能随着全球通胀的下滑很快把中国拖入通缩的深渊。

经济增长必然伴随一定程度的通胀,但是经济下行必然对应的持续的通缩。

和很多刺激消费,鼓吹投资投机的论调不一样的是,实际上通胀只要可控,不值得担忧,具体可以参考2020年以后的土耳其,但是通缩往往会带来持续的经济低迷和激化很多问题,现实案例就是日本。

大家能想象爷爷爸爸儿子三代人在同一家工作,坐同一张桌子,拿30年不会变化的薪水是种什么样的体验吗?

理性分析:2023年外部通胀压力减轻,食品价格保持温和与相对较低的翘尾因素,将限制CPI的涨幅,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中国内需将开启复苏进程,如何推升核心CPI的修复,并主导CPI中枢的回升,保障中国国内经济复苏进程和温和通胀同步实现,将成为中国经济复苏的重要课题。

2023年,通胀不会中国经济的核心风险,通缩才是。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凸显,背后反应了怎样的深层次问题?


中国的就业结构性问题,一句话就能说清楚:

“招工难”频现。是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劳动力主力军的年轻一代从小就接触到了纷繁复杂的世界,开阔了眼界,因此工厂流水线重复单一、枯燥无味的工作日常及其所匹配的薪资水平已经远无法满足年轻人对于生活水平的高追求。

高校应届毕业生和海归人员在就业市场上比例的增加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和教育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结果,也是中国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的表现。

相对于数量本身,更应该关注人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以及当前就业仍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制造业、服务业普工难招,技术工人短缺。

一方面“用工荒”,蓝领工人的薪水一涨再涨;

另一方面就业难,毕业生的起薪一降再降,这形成了鲜明反差,也耐人寻味。

造成“史上最难就业季”的深层次原因,并非专业设置、结业观念和信息不对称,而是基于中国经济结构失衡之上的产物,这反映了当下中国的经济转型之困。

这里的转型之困是指,以“中国制造”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体量庞大,吸纳大量的劳动力,而以“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占比偏低;

同时,在“中国制造”中,代工、组装等低端制造仍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而以创新为主导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仍滞后。

就业,对于任何国家和经济体来说,都是重中之重的一件大事。

中国的就业市场,已经从高数量需求,转变为高质量需求,但是工作岗位和产业待遇,以及相应的匹配,出现了明显的错配。

这个问题不是当下形成的,其实过去几年,早就已经在酝酿和堆积的过程了。

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

而2023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58万人,就业需求和产业匹配的矛盾,就摆在眼前,而且,时间也不多了。

2023年,国家经济复苏其实只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微不足道的一年,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产业升级,第三产业全面发展情况,不仅仅能够直接决定2023年经济复苏进程的稳定性,更是能够持续影响未来中国的经济后续发展的走向和情况。

劳动力本应是诸多生产要素中最可贵的资源,数量庞大的高端劳动力资源是一国发展的源泉所在,创新的动力所在。

一年千万数量级的高素质人才进入就业市场,本应是中国经济之福,何以成为就业负担?

这足以提出警醒,进而倒逼中国的产业结构转型。

打铁还要自身硬,人口红利已经走向人才红利的时代,中国能在2023年抓住这样的红利吗?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2023年,关于中国经济破局和复苏,会有哪些方向和趋势值得期待?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思考,其实已经很清楚的说明了,从现实到规律,储蓄搬家,物价稳中有升,就业问题解决,将必然成为中国2023年甚至更远的未来,实现经济复苏,持续发展,必然需要正面面对和解决的核心课题。

每一个问题拿出来,都是具有结构性的难题,既有挑战,也有机会。

事物都有两面性,难题解决,不就是现实红利和机遇么?翻过大山,不就必然有全新的前途了么?

所以,存款,物价,就业,三座大山不假,但是同样也是中国经济复苏,中国国家崛起,真正实现的必然考验和过程。

跑山过河,只要方向正确,信心坚定,总是不会错的。

文章最后,基于现实,尊重规律,讲究逻辑和专业,和大家聊一聊,2023年,关于中国经济破局和复苏,会有哪些方向和趋势值得期待?

1,首先是收入层面,由央行降息、财政发债来修复居民资产负债表很可能是未来几年经济政策的常态。

短期看,2023年中国的宽松局面还会继续。

国内利率进一步下行的空间具有想象力。2023年,中国国内资金成本进一步走低值得期待。

2,消费拉动,是一个注定艰难而又必然的方向。

基于当前居民储蓄结构背后暗藏玄机的现实(贫富分化结构和基数分布不均)。

中长期的新增定期存款,更多应该是集中在中高收入群体上。

究其原因,根据西南财经大学发布的《中国财经报告》,从我国的储蓄结构数据来看,储蓄金额最多的10%的家庭的存款金额占到全部储蓄金额的70%,储蓄较多的35%的家庭占全部储蓄金额的25%,而剩下50%的家庭基本没有储蓄。

中低收入群体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工资,而中高收入群体则是有部分财产性收入,在此前疫情因素影响之下,中低收入家庭资产负债表的受损程度往往要明显高于中高收入家庭,其储蓄率很可能是不升反降,甚至是零储蓄。

考虑到高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要低于中低收入人群,且后者又占总人口比重的大头,故而想要通过提振消费来促进经济回暖,势必要重点关注中低收入人群,通过改善他们的处境来挖掘消费潜力。

短期来看,发放消费券依然是可以提振居民消费的有效手段。

但是对于那些低收入家庭和贫困群体,国家甚至还可以考虑直接发放现金。

客观来说,CPI是国家责任,而拉动消费,更是考验国家诚意的一个关键方向,既然2023年拉动内需是主线,只能共进共退,而不可能拿个喇叭喊喊就能实现目的的。

所以,对于2023年的国家消费拉动手段带来的红利,是值得期待的。

3,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将成为2023年中国国家重点需要加大投入和提升关注的方向和趋势。

这对于相关的行业来说,是值得期待的利好,补贴,扶持,政策,优惠……

而对于传统资产领域,金融市场,特别是房地产,是有警示效应的。

总不能让没有财富积累,没有就业机会,又持续增加的年轻人,还指望着没有任何科技含量,没有技术增量的房产实现人生价值吧?

钱要花在刀刃上,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国家更是洞若观火。


总的来说,2023年,中国经济的复苏,面对三座大山,需要用谨慎理性的态度去分析和思考。

这是一个注定缓慢而又艰难的过程,但是,这是一个清晰的方向:与其负重前行,2023年,中国需要先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以后,才能轻装上阵,才能行稳致远。


以上,就是对2023年摆在中国经济复苏面前,三大现实问题的一次专题分析和深入研究内容,和各位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分享和交流。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中国经济   现实   通胀   疫情   中国   物价   存款   规律   面前   居民   国家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