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解读1:司马光为什么要写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和其助手耗费19年,呕心沥血编撰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与司马光的《史记》并称史学双壁。

那么,司马光为什么要编写这部史书呢?

真的像有些人说的,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只能闭门著述,发泄不满吗?

作为历仕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的大臣,从小以砸缸聪明闻于世的司马光,虽有着“拗相公”的执拗称号,但他本人绝不是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写作此书。

古代文人虽然多数有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愿望,但作为一心想实现政治抱负的政治家,司马光也想做帝王师,辅佐君王成就万世太平。

可惜,司马光虽然经常上书,提出建议,却很少被皇帝采纳。

没办法,不能在朝堂上发挥大的作用,又目睹朝廷的一些错误决策,使他决定写一部总结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兴衰得失的史书,让皇帝以史为鉴,正确的治理国家。

这才是他编著《资治通鉴》的根本原因。

也幸亏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皇帝没有在政治上重用司马光,这才有了这部伟大史书的诞生。

因为要给皇帝治国当参考书,《资治通鉴》的选择就有非常强的目的性,它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册封韩虔﹑赵籍﹑魏斯三位晋国大夫为诸侯开始,来阐释维护礼制纲常的重要性。书中司马光以臣光曰,来系统表达自己对皇帝治理国家的观点。

哼,做不成辅弼重臣没啥大不了的,老子要做帝王万世的老师,我的理念将永垂不朽。这大概是司马光编撰史书时的动力和信念。

从后世的角度看,司马光的史书是伟大的,私人的品德也是备受敬仰,但他的政治观点、政策举措很多却是错误的。

他晚年执政,尽废新法,也是北宋灭亡的重要原因。

但不能因此,对《资治通鉴》怀有成见,我们应学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资治通鉴   晋国   神宗   政见   万世   史书   北宋   政治家   帝王   皇帝   司马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