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宋朝民俗文化离不开的三种审美特质,“诗意、理性、俚趣”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朝代,我们能够从宋朝看到繁荣的经济社会是什么样子,同时也能够从宋朝看到落后的军事国家是什么样子。

大多数喜欢研究宋朝历史的朋友,都觉得这是一个分裂的时代。单从宋朝本身的发展规模来看,我们毫无疑问能够发现许多亮点。

可是如果结合中国周边的整个政治局势来看,我们只能看到耻辱战争退让史。不过,其实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缺陷,宋朝也依旧是不少历史爱好者心中的情有独钟。

而宋朝的民俗文化,更是不少人研究的热门话题。在宋朝,民俗文化分别展现出了怎样的特征?这些特征又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宋朝的民俗文化形象。

文人多出,满含诗意

宋朝是一个相当重视文学氛围的朝代,我们可以用重文轻武四个字来概括。在宋朝,军队的发展空间被不断挤压,文人墨客的发展空间却不断增加。从统治阶层开始,整个社会都在有意识地为培育文化氛围而让路。

正因如此,宋朝的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到了一个巅峰。不管是继承了唐朝的诗,还是宋朝最大的文学特点词,又或者是种种民俗文化题材的文学作品,都在这一时期大放异彩。

就拿宋词来说,宋朝的词派大致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是李清照、柳永等人,他们的情绪敏感,对于周遭发生的所有事物都极具共情能力。正因如此,他们才会对一草一木都寄托着浓烈的感情。而从他们的作品当中,我们也能够直截了当地感受到他们的伤春悲秋之情。

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则有苏轼、辛弃疾等人,“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从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作品当中,我们能够看到他们更为旷达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格局。

这些文人墨客都是宋朝发展过程当中的一颗颗璀璨的明星,他们把整个宋朝社会都点缀得更有文学气息。而宋朝的民俗文化,也因为他们的存在而更有诗意。

宋朝的文人墨客在交往时,常常会煮酒论诗,烹茶品词。相对于过往那些朝代的民俗文化休闲活动来说,宋朝的文化和活动显然更有文人气息。

在文人墨客的带动之下,整个社会都呈现出了这样的特征。中秋佳节之时,除了吃月饼和赏月之外,大家还会吟诵“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元宵佳节之时,除了吃元宵,大家还会结伴走上大街,猜一猜灯谜,品一品谜语当中的中国文意;端午节之时,大家还会自发走到江边,吟一曲“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至于宋朝的民俗文化为何会如此充满诗意,除了整个社会的重视文学的氛围带动之外,其实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许多人都在通过沉浸文学世界而逃避现实世界当中的种种黑暗。

宋朝进一步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也让更多文人有官可做。但是在一个稳定的官僚体系当中,官员的职位数量毕竟是有限的,所以还有一部分读书人即使参加了科举考试,也没有办法投入到政治世界当中。

他们研究的学问,就从过往的现实功利性文化转变到了更具精神层次感的文化上去。这群人更多地关注宋朝民众的精神世界,关注更高级的追求,有时候谈论的话题甚至有些虚无缥缈。

正是这群人推动了宋朝整体的诗意氛围,也让民俗活动显得更加清幽雅致。

当然,在面对宋朝不断向周边少数民族妥协的政治现实时,不同立场的人也会通过文学作品去抒发感情。反对战争的人,会通过吟风弄月的方式来逃避现实社会的压力。而对宋朝统治者恨其不争的人,则会把自己对于朝廷的期许和无奈寄托到个人的文学作品当中。

由此一来,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因素其实都为充满诗意的文化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可能性。宋朝的民俗文化充满诗意,这样看也就不奇怪了。

理学兴盛,理性主义

除了诗意之外,宋朝的民俗文化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充满着理性主义的光辉。这是因为,宋朝的理学本身就发展到了一个相对鼎盛的阶段。

众所周知,理学的前身是儒家学说,它是脱胎于儒家学说的一门结合了社会实际的新的学说体系。而在宋朝,理学的发展逐渐普及,到最后甚至有些僵化。

程朱理学是宋朝思想文化学界发展的一个兴盛的标志,过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占据社会主流地位的儒学思想,也渐渐有些变味了。

由于理学的影响,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氛围气息更浓。社会上的种种民俗活动,也增加了更多理性主义的内容。

举个例子,以往的七夕,女孩子们都会乞巧,会通过向上天祈求的方式,寄希望于未来生活当中的手艺的改进。不过在宋代,女孩子们的乞巧又多了一层意味。

在宋朝,女孩子们乞巧,想得更多的其实是怎么获得赖以谋生的好生意。众所周知,古时候的社会生产模式一般都是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在外面从事需要体力的农业生产活动时,女人则需要从事相对简单一些的手工业生产活动。

有一双巧手,除了能够在处理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时更加得心应手之外,还能够提高自己的手工业技能。如此一来,女性也能更好地补贴家用。

这样的男女配合模式,在我们今天人的眼光看来,未免有些性别不平等。不过,在评价古时候某一时期的社会生产和家庭结构模式时,我们显然不能以跨代的眼光来看待。

所以,女性在七夕乞巧时,在浪漫主义的意义之外,确实带上了更多的理性主义的思想。相对来说,民俗活动的意义也更加具有现实性。

新春之时贴福字和贴春联,也是同样的道理。

以前,人们在新春之时举行这样的民俗活动,更多的还是因为那个“年”的传说,是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趋吉避凶。民俗活动的出发点,还是一些带着神话传说色彩的故事。

但是在宋朝,同样是贴福字和贴春联,这个举动的意义可大不一样。人们普遍认为,过年时张贴喜气洋洋的红色物品,可以让喜悦的情绪填满新的一年,也可以祈求来年更好的生活。

由此可见,人们关注的重点已经从各类神话传说故事,转变为了对现实生活的期待。正是因为关注现实世界,关注实际发生在身边的一切人或物,理性主义的意味才更加浓厚。

经历过宋朝的不平等条约和对于少数民族政权的各种妥协退让之后,宋朝老百姓的理性主义思潮其实是流传得更加普遍的。这是因为,人们对社会现实和国家的黑暗都看得一清二楚,大家也逐渐以更加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当前社会中发生的一切事情。

过去追求的那些虚无缥缈的浪漫主义情怀的东西,在日渐严峻的社会现实面前可谓是毫无用处。所以,民众会更多地去关注当下,也把握住当下,注重自身的发展变化。

这就是宋朝民俗文化当中的理性主义的特征,这也是由于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

雅俗共赏,妙趣横生

宋朝民俗文化的最后一个特征,就是雅俗共赏,妙趣横生,充满了俚趣。

宋朝的文化发展过程,明确展现出了俗文化的发展趋势。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俗文化指的绝不是低俗落后的文化,而是下里巴人式的普适性更强的大众文化。

比如说酒文化,以前停留在贵族阶层当中的酒文化,相对来说内涵并没有那么丰富。贵族阶层在聚会的时候,通常会通过行酒令、曲水流觞等方式来饮酒。但是当酒文化逐渐向下普及的时候,人们发现,原来行酒令的方式也不总局限于吟诗作词,猜猜拳、讲讲歇后语、说说笑话,其实也是很有趣的游戏。

民俗绘画同样也经历了这样一个文化下沉的过程,而且其风格的转变还是非常明显的。

以前,绘画的风格以宫廷画为主,即使是在各种节日时画出来的民俗绘画,也带着些曲高和寡的意味。有时候,就连见多识广的统治阶层也看不出民俗绘画的具体含义,甚至会觉得这样的作品高深莫测。

但是后来,随着文人画和民间绘画的普及,绘画风格也发生了变化。在民间百姓的家中,民俗绘画会显得更加具体和形象。那些贴在大门和墙壁上的绘画,让人一眼就能够看出,画上的人物是谁,张贴绘画时要做什么。

这就是文化下沉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普及的过程。宋朝的民俗文化也因为下沉和普及,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

宋朝的勾栏瓦舍等娱乐场所的发展,同时也为大众文化提供了更多的传播渠道和生存空间。

众所周知,宋朝的商品经济发展是十分繁荣的。受到灵活且快速流动的经济元素的影响,宋朝的商业交易非常繁荣,人民群众的业务生活也会更加丰富。

在勾栏瓦舍等地方,各种民俗文化形式可谓是层出不穷。喜欢听曲的朋友,能够在这里遇到更加朗朗上口的小调子;喜欢听说书的朋友,能够在这里见识更有意思的画本子;喜欢看稀奇的朋友,也能够这里亲眼看到见所未见的杂技杂耍。

勾栏瓦舍的存在,极大地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生活,也让宋朝文化中俗文化的那一部分内容更加深入人心。

当然,与此同时,宋朝社会的高雅文化也是存在的。阳春白雪的文人画,曲高和寡的宫廷派,高深莫测的上层活动,仍然是与大众性的民俗文化并行不悖的。

所以,宋朝文化可谓是雅俗共赏。喜欢不同文化风格的人,都能够在宋朝的民俗活动中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一部分。

这一典型的特征,打破了老百姓和上层阶级之间的界限,让文化的流动更加快速,也让整个文化发展环境更加繁荣。

结语:

充满诗意、理性主义、俚趣横生,这三个特点,就是宋朝民俗文化的典型特征。作为一个经济发展繁荣的社会,宋朝文化有着非常适宜生存的土壤。

而虽然政治的黑暗无法避免,但这一特点确实也让文化成为了寄托宋朝百姓思想的载体。

参考资料:

1.《宋史》

2.《东京梦华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宋朝   诗意   民俗文化   理性主义   理学   特质   民俗   理性   特征   社会   更多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