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历史丨古人是怎么玩转冰雪运动的?

从古至今,人们对冰雪运动的喜爱从未停止。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不仅学会了抵御冰雪的严寒,更学会了利用冰雪、观赏冰雪、嬉戏冰雪。

隋唐:骑木而行

从隋唐开始,滑雪技能广泛普及于我国北方的室韦、回鹘(回纥)、流鬼、拔野古、拔悉弥等各个民族。《隋书》中记载:“其国猎兽,皆乘木,升降山隥,追走若飞”;“人好猎兽,皆成木马,升降山阴,追赴若飞”,形象地将滑雪板称为“木马”,滑雪叫做“乘木马”。

“骑木而行”就是脚踏类似于雪橇的木板在冰雪中行走,木板一般长4尺、宽5寸,一左一右,系在两脚上。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行进速度,而且可以防止陷入沟中。据说,“骑木而行”在冰雪中疾行可以追得上奔马。

而居住在长白山以北、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的黑水靺鞨(女真族的祖先),则开始使用“竹马”在冰雪上滑行。其方法是人站在竹片做成的“竹马”上,手握一根棍棒,用力一撑就可以向前滑行十几米。“骑木而行”和“竹马”不仅解决了雪地难行之苦,更为人们增添了冬日乐趣。

北宋:冰床穿梭

从宋代开始,冰雪运动便不再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专利,出现了由滑雪发展来的“冰嬉”。

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就曾在沧州目睹过“冰床穿梭”奇观,惊叹之余,把这一景象写进了在《梦溪笔谈·讥谑》里:寒冬腊月,制作一只“小坐床”作为交通工具,在冰上拖拽前行。“小坐床”指的就是冰床。

冰床:从宋朝流行到清朝

大约在明代正德年间,北京还兴起了“冰床围酌”,豪门贵族,或者文人学子,在严冬季节,来到冰封的河面,多个冰床连成一片,在上面按照令官要求说酒令,输的饮酒。

明末散文家刘侗的《帝京景物略》:“雪后,集十余床,垆分尊合,月在雪,雪在冰。”

冰床还被用来作为冰上运输工具,据《江邻几杂志》:“雄、霸沿边塘泊,冬月载蒲苇,悉用凌床,官员亦乘之。”

明朝:冰上蹋鞠

在明代,冬季乘坐冰床已经比较盛行,成为有些贫困百姓的糊口工具。此处的“冰床”,是指一人牵拉的一种木制的简便轿子。

明代万历年间,对于宫中水域管理宽松,老百姓常在冬季进入皇城内外的水域活动,冰上生意十分兴隆:“遇雪满林皋,坐拖床者艳素杂遝,交拉如织,亦有兴豪乘醉而频往来者。”

进入明朝时期,冰雪运动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已普遍开展,京城流行踢石球的游戏,《帝京景物略》中记载:每到腊月,为缓解“趾踵苦寒”,小儿或平民百姓常玩“蹋鞠”(踢球)。

蹋鞠的场地要求简单,但最有意思的还是冰上蹋鞠,球可以滚得更快更远。《帝京岁时纪胜笺补》中记载说,因为当时的皇帝崇尚习武,喜欢看冰上抢球。于是冬天,在什刹海、护城河上,随处可见练习蹋鞠的人。

清朝:冰嬉“国俗”

真正将冰嬉作为一种体育赛事,是在清朝时期。

1623年的正月,努尔哈尔在辽阳城附近的太子河冰面上,举行了一次迎春盛会:首先进行男女冰上比赛活动,男子比赛冰上抢球,女子比赛冰上跑,最后举行冰上大筵,这作为满族宫廷冰上运动的开端,被载入历史。入关后,满人将其传统的冰上运动带入关内,既为军事操练,也用于娱乐。

到了乾隆年间,冰嬉运动达到顶峰。从乾隆十年(1754年)起,冰嬉被定为“国俗”“年例”,每年一次,在乾隆朝从未间断。乾隆曾在《新正瀛台小宴御前藩王大臣及漠咱帕尔》中写道“千群尚可冰嬉试”,描述了当时“冰嬉庆典”的气势恢宏与盛大场面,千人竞相速滑,景象十分壮观。

乾隆还特令宫廷画师绘制许多以此为主题的图画。如今,就保留有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由当年画师张为邦、姚文瀚、福隆安等人合绘的《冰嬉图》,将当时花样滑冰的高超技艺,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来源:东方文化杂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梦溪笔谈   帕尔   冰雪   冰床   冰上运动   乾隆   明朝   竹马   画师   冰上   隋唐   北宋   明代   清朝   古人   木马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