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沧桑六十年的武拖厂

该厂位于武威市南关西街,距兰新铁路武威站3公里,新公路从门前通过,交通便利。

该厂于1961年5月建厂,厂名为甘肃省农垦局中心拖拉机配件厂。

1962年改名为甘肃省农垦局武威拖拉机修配厂筹建处。1963年12月移交给农建十一师,1967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生产建设兵团农建第十一师第二拖拉机修配厂。

1970更名为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拖拉机修配厂。

1974年冬更名为武威地区农业机械厂。1977年更名为武威地区齿轮厂。

1979年更名为甘肃省武威齿轮厂。

1983年增建啤酒车间,1987年经省农垦总公司批准,增名甘肃省武威啤酒厂,以生产啤酒为主,一厂二名。

武威曾经以出土“马踏飞燕”闻名于世,武威拖修厂历经风雨几十年,至今留给兵团一代、二代人诸多难忘的回忆。

当年坐落在武威南关西路14号的农建十一师第二拖拉机修配厂(简称武威拖)曾经是武威城一道亮丽的风景。

六十年代,一群来自不同城市的姑娘小伙有缘相聚在那里,一壶水里饮春秋,一口锅里论日月,挥洒青春的汗水、泪水,一起走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每天清晨,收发室的老师傅用手中的铁棍敲响了吊在屋檐下的一截钢管,“铛铛”的声响传进人们的耳膜,那就是武拖人上班的号令。

天气转凉,全师各团场陆续将到大修期的拖拉机送到厂里,几十台拖拉机满厂区。拖修厂作进入了一年中最忙的季节。

大西北的冬天寒风刺骨积、滴水成冰,拆解拖拉机全部都是露天作业,工人们冒着严寒爬上钻下,手握冰凉的工具艰难的作业。很多工作操作起来不能戴手套,不便穿棉衣,工人们只能干一会儿活,烤一会儿火。

除了维修拖拉机的生产任务,厂里还生产轮式大型喷灌机、谷物烘干机、制砖机、农村家用抽水机等农业机械。

那个年代,工人们讲的是“觉悟”,比的是“奉献”!加班没有加班费,吃夜班饭得自己掏腰包。别看工作条件差,但是武拖的工作质量是出了名的。武拖修出的拖拉机好启动,把车停在坡路上,一溜“火”就着!而且有力气、劲大,就连青海冷湖的拖拉机都千里迢迢运到武拖大修。

武拖的铸锻车间是全厂的主战场,那化铁炉从开炉、装料、出铁水,大约是四、五天,每次等砂型合箱后的开炉日是最热闹的,全厂的干部从教导员张锦览、厂长崔捷安,到生产调度、财会、仓库保管等人员,基本全员上岗。

清晨鼓风机一响,就如同战场上的冲锋号,这些干部全集中到铸工组,有拾铁水包的、有为化铁炉搬运装料的,直到所有砂模浇铸任务完成,化铁炉停炉才能下班。

铸工劳动从天亮到天黑、甚至到半夜,一天十几个小时除了吃饭,必须寸步不离浇铸岗位,经受着炉火烧烤、风吹灰落、汗流浃背,每个人的脸黑得像包公。回到宿舍,洗几盆黑汤后,精疲力竭地倒床就睡。

1970年,农建十一师建制取消,更名为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拖拉机修配厂,开始为兰州军区生产通讯兵专用的69式放线架,为了解决铜轴承所需铜材料,兰州军区调了一卡车文革中收缴的文物,有许多精美的镀金铜佛像、观音像,有二龙戏珠、鲤鱼和菊花灯纹饰,最下面是海水纹饰的大铜锅,还有一块长300多毫米,宽200多毫米,厚20毫米的上面刻有古文字,亦或是篆文或西夏文的铜板。先由铸锻车间把那些旧铜材融化铸成铜棒,再由金工车加工成铜轴承,由钳工装在放线架上。

现在回头看,把这些文物融化了毁掉,实在是太可惜了。这其中也许有世间珍稀的珠宝、文物也未可知,一股脑烧了,也委实令人痛惜,似乎灭纪废典。

在战备最紧张的时候,还为兰州军区生产过手摇报警器,为兰空部队融化过飞机部件,俗称“熬鸡汤”就是把部队送到武拖的部件融化铸成铝锭。

十一师刚接手武拖时,是三、四十人的小厂,老职工有家不吃食堂,单身们在食堂吃饭。

据当时的老职工回忆,印象深刻、一提即流口水的就是“扁豆面”或“蕨麻稀饭”。扁豆和蕨麻均系西北特产,内地很少见到,甚至没有听说过,蕨麻产地比较集中的地方在甘南地区。

“扁豆面条”。扁豆大小如小豆,颜色如高粱米,形状瘪瘪的,清洗水泡后放入大锅熬成粥状,稀稀的下入两寸长的面条,出锅前调咸淡、浇上一勺油泼葱花。食者人手一盆,香气扑鼻,满口留香。

“蕨麻稀饭”,蕨麻,一种草的根部,红皮白芯,含淀粉,味甘甜与白米共煮成粥,红白相间,红汤镶裹着白玉点点,淳淳香气萦绕,爽爽扑面,冲入肺腑。刚出锅热气扑面,边吹边喝,滑滑溜溜,粥在口中打转,甘肃话说:美得很。

进入七十年代,各团场自主打机井,扩大灌溉面积,相继成立了自己的机修队伍。武拖在生产任务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开始生产转型,为各团场制造车床、钻床等设备,制造齿轮、配件,并且制造深井泵和井壁管。

造设备就需要“母机”,武拖人不畏艰难、自力更生,制造出六米龙门刨(铣)床,立式车床,磨擦压力机等大型设备。通过此次生产转型,武拖在技术上得到提升、人才得到锻炼。在全厂奋战的日子里,那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技术员梁化正带领几个青年制平板,这是最基本的画线工具平台,所制机床的加工精度最初取决于平板面的平度,铲削、挑花技艺都靠手工进行,梁技术员带几个青年工人,不但制出平板,而且大型设备床面都是靠他们手工一丝丝剔削出来的。

天津战友电工陈玉虎在深井泵立式电机的研制中从外出调研、计算制图直到转子定子的绕线下线等道道工序,以及试用水溶漆等工艺中,废寝忘食,做出卓越贡献。

马如俊老师傅带头战斗在拉管机岗位上,从试车到出铁管,他带领工友们连续奋战了无数日夜。

后来,武拖在国家机械产能调整中下马,一个农业机械生产大厂,没有了产出,便没有了饭碗。

作为家长的领导班子出谋划策,进行调研。曾谋划玻璃为业,却因耗能过大被否。玻璃干不成,北海舰队转业的老书记李春堂知晓青岛啤酒的魅力,提出啤酒生产设想。

于是,组织干练人才跑遍全国啤酒行业,经过三、四年的可行性调研准备,摸清了啤酒行业的脉络,理清了武拖转型啤酒行业的优势:农垦得天独厚的大麦、啤酒花是充裕的啤酒原料的来源,河西走廊的深井地下水经过水质的检测,可与青岛崂山水媲美。

啤酒生产的设备对于本身就是机械行业的武拖更是驾轻就熟,至于生产工艺则完全可以全盘引进。最关键是本厂有一支经过兵团精神滋养的,迎难而上,久经磨炼,百折不绕,铁打的队伍。

从1983年开始增建啤酒车间,经过五年的卧薪尝胆,终于闯出一条生路,1987年经甘肃省农垦总公司批准,原厂名保留,另正式命名为甘肃省武威啤酒厂,以生产啤酒为主,一厂两名。

经过武拖人的不懈努力,生产的“西凉”牌12度淡色啤酒和“花雨”牌10.5度啤酒均为省优部优产品。“西凉”牌12度淡色啤酒19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牌奖,“花雨”牌10.5度啤酒19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牌奖。

李春堂一家

从武威拖修厂转型为武威啤酒厂的带头人李春堂书记,此前曾任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六团政委、武威农垦局局长。后站立者为女儿和女婿。


1989年全厂职工795人,生产啤酒1万吨,麦芽3000吨,铸铁管3万吨,总产值785万元,经营总收入1363.3万元,盈利150万元,上缴税金186万元。成为甘肃省农垦系统利税大户。

现在该厂职工300多人,年产啤酒10万吨,正常生产,职工平均收入四、五千元。该厂身份已变更为青岛啤酒厂武威分厂。

甘肃省武威啤酒厂历任领导:

厂长:

崔捷安(1961~1968年)

张锦览(1968~1975年)

耿全礼(1975~1976年)

李荣(1978~1983年)

何守宁(1983~1984年)

梁化正(工程师1984年~)

党委书记:

张锦览(1961—1968、1974—1975)

李开山(1968~1974年)

耿全礼(1975~1976年)

李春堂(1978~1983年)

李学福(1983~1984年)

赵依勤(工程师1984年~)

副场长和副书记从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兰州军区   甘肃省   化铁炉   团场   啤酒厂   扁豆   全厂   修配厂   拖拉机   沧桑   啤酒   风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