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春:向光而行,刷新感悟

文|刘晓春

跨年之际,无论是阳历还是阴历的跨年,人们容易回忆过往、展望未来,谈谈对人生的感悟。每个人都在感悟人生,但是不是值得写出来,我很怀疑。我觉得,对人生的感悟是很私人的,是很难用人类的语言完整地表述出来的。但人们又非常关注别人,特别是名人的人生感悟。人虽然会有共情,但在人生感悟上,却很难共情。“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多少人为此倾倒,多少专家连篇累牍地分析解释,他们真的都感受到了苏东坡写下这句时的五味杂陈了吗?可能大多数是强作解人,而真正被这诗句触动到内心的,往往是自己当下的感悟。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读到这诗句,感悟恐怕还是不同的。

少年、青年看别人的人生感悟,击节赞叹,实际上击赏的只是那语言本身,或者说击赏的是那些语言所表达的概念,与感悟无关。俗语说,人赤条条来,赤条条去,折腾一辈子,结果都一样。这话好像在理。但这句话只是说了人来与去的那两个瞬间是赤条条的,那来与去之间的漫长日子呢?你真的因此就感悟了人生,于是躺平,赤条条地过一辈子吗?那来和去之间的,才是真正的人生。人身来与去,可以赤条条,人生,却不能赤条条地过。

人生感悟,是需要亲身感受与参悟的。人生感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所以,相对谈人生感悟,我更喜欢就自己的经历对一些事物谈一些体会和看法。

来到2023年的这一刻,忽然意识到,我大学毕业整整40年了。算上读大学的4年,读大学前作为知青下乡的1年多,可以说,我工作后的岁月完整经历了改革开放的过程。那时年轻人的理想,一般都是为振兴中华而读书、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被美国视为头号竞争对手,消除了绝对贫困。因此,如果抛开个人遭遇与得失,就一般意义上说,这代人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了。虽然大多数人日常都是为生计而奔忙,但历史不就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共同创造吗?崇高理想的实现是日常工作的日积月累。也因此,这代人特别珍视这40多年的改革开放。珍惜,不是为了回忆,而是为了中国的未来。

上海财经大学当时因为落实校舍,直到1979年1月才能开学上课,但1978年夏天就把复校后的第一届学生招好了。所以,上海财经大学的78级学生是最特殊的78级,他们和77级一样,是春季班;1978年被录取,却到1979年才上学;与79级同一年、但早半年毕业。由这特殊性,可以想象当时中央和上海地方领导的决策逻辑。如果按部就班,应该是等到校舍等各项教学准备工作全部充分部署到位再招生,以保证教学质量。事实也确实如此,我们不仅开学是匆忙的,许多老师、教材都是临时凑的。但当时百废待兴,经济人才奇缺,所以先招生以锁定人才。如果施施然到第二年再招生,就少了一届学生。这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实事求是精神的具体体现。当然,如果不是这样,上海财经大学78级的大多数可能就是那年的落第考生了,他们的人生也不同了。

工作了一年不到,1984年我的文字第一次用铅字印刷。文章中引用的马克思语录都还是黑体字排印的。改革开放,并不是一夜之间就改变了一切,实在是一个艰难的推进过程。报刊等出版物中,引用领袖语录,必须用黑体字排印,这样的文革遗风也是慢慢地消失的。

40多年的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现在回忆,尽是美好,但并不是一帆风顺,往往是惊涛骇浪不断。每一项改革,都不是一纸文件就能一步到位的。其中最艰难的是观念的改变,而观念又会影响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的改革。回过头来看,许多当初以为经过十年、二十年的改革一定会改变的东西,40多年后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比如,企业人才的市场化管理,干部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等等。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但给银行信贷工作带来很大困惑。在解决了承包户的贷款难题后,又出现了个体工商户贷款问题。首先面临的就是个体工商户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还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不仅专家学者在研究,银行基层工作人员也在研究。比如运输户,贷款买拖拉机跑运输,能算社会主义性质的吗?再比如跑买卖的个体户,和投机倒把有没有区别?大家到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去寻找片言只语,以证明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个体经济。也有人证明运输户、跑买卖的,他们的劳动时间同样为商品增添了价值,因而他们的收入是劳动所得。

个体户贷款问题解决了,很快又遇到更大的问题,私人办企业能不能申请银行贷款。私人办企业,必然需要雇佣劳动人员,那么企业老板是不是剥削了工人的剩余价值?如果是剥削,社会主义银行就不能给他们贷款。但是大家凭直觉又认为私人办企业是今后的方向,应该给予贷款支持。要给予贷款支持,就必须找到可以贷款支持的根据。于是又有人似乎在原著中找到根据,雇工多少人以下不算剥削,因此给这样规模的私人企业贷款是没有问题的。撕开这样的口子,慢慢地给更大规模的私营企业贷款就顺理成章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是农村改革两大典型。苏南模式以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为特色,温州模式以私人经商办企业为特色。孰优孰劣,引发很大的争论。即使在温州模式如日中天的时期,温州大多数私人企业实际上都是挂的集体企业名头,大家戏称为挂羊头卖狗肉。原因无他,就是为了方便获得银行贷款。

那时鼓励各级大胆改革,大胆突破原有的规章制度。但许多新做法取得效果,得到肯定,甚至已经成为通行的规矩,可是原有的规章制度却并没有明文废止。所以,摸着石头过河,是真需要勇气和胆略的。

几十年后回顾当时的那些理论探索,不免觉得可笑。以今天的眼光看,这些问题根本就不是理论问题。如果说社会主义有没有商品,有没有市场经济,是重大的理论问题,这些都只是一些具体工作问题。但思想观念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没有当时农行、信用社基层员工大规模思想观念上的自我突破,没有大规模信贷的主动支持,农村改革取得震惊世界的成果是不可能的。特别是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农村市场的发展等等,没有信贷支持是不可想象的。

现在,信贷支持中小企业,再不需要去分辨是社会主义的还是资本主义的。现在信贷支持中小企业是天经地义的,我们更多的讨论集中在怎么在遵循风险逻辑的前提下,创新支持方式和产品。当然,现在也会遇到另一类争论,即从民粹的、道德论的角度要求银行不顾商业可持续原则去支持中小企业等任何需要支持的信贷对象。不得不说,民粹主义、道德主义,和以前的极左思潮一样,就发表言论来说,个人承担的风险是极小的,但对社会的危害是极大的。

我在农行香港分行工作两次,前后将近9年。总有朋友问我,在内地和香港工作有什么不同感受。我常说,我在香港工作,当我面对内地的领导、同事、客户时,我需要按内地的语言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与他们打交道;当我面对香港同事、客户及同行时,我必须按香港的语言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与他们打交道。两个频道的切换不能乱,否则我很可能会把农行香港分行办成一家内地分行。

以香港员工为例,他们与企业并没有所谓的归属感,更没有主人翁精神。他们和企业之间只是劳动契约关系,做好本职工作,获得应得的报酬。因为就业和离职的自由,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表现就是他们的个人资本。所以,首先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市场价格。虽然也有办公室文化,但不会有那种恶斗现象,只要做好自己的分内事,不用花费太多精力去关注别人的工作和收入情况;其次,他们有很强的依法合规意识,不会以自己依法合规的职业不良记录去迎合领导的意图。正因为这样,他们自私地做好自己,就是对公司最大的贡献。

前些年,内地的一些互联网企业想把在内地的一套互联网金融模式复制到香港,但没有什么起色。不成功的原因,不是不会抄作业,而是因为在复制产品和流程的过程中,当地工作人员不愿意违反香港的法律和监管政策。

市场、法治,不仅体现在制度文本中,更需要浸润到每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中。

2014年8月,我在浙商银行工作,一天在报纸上看到新闻,浙江温岭一家海产品加工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即将倒闭的风险。根据报道,原因是企业为其他企业贷款提供保证担保,贷款企业因经营不善无法偿还贷款,银行向提供担保的企业追偿。这家海产品加工企业一方面要履行承诺,另一方面也考虑到自身流动性充裕,代偿这笔担保贷款不影响自身正常经营,于是及时为被担保企业归还了这笔贷款。但意外发生了,这家企业的所有贷款银行因为这件事都停止了对它的新的授信,同时设法收回存量贷款。国庆前这家企业有银行贷款到期,贷款银行明确拒绝发放新的贷款给予周转。

在对新闻内容进行了分析后,我认为这个企业老板是一个讲信誉的人,企业的生产经营应该比较正常,可以考虑救它一下,于是我让当地支行立即派人去该企业调查。我要求的调查内容是:1、企业产品是否适销对路;2、企业经营管理是否正常;3、企业各项财务指标是否正常;4、除了已经代偿的担保贷款外,是否还有其他对外担保;5、除了银行贷款外,企业是否积欠民间借贷;6、企业老板个人品行和管理能力如何?有无不良嗜好等;7、企业需要多少资金才可确保度过这次难关?

当地支行连夜派人前去调查,很快把情况报来:企业产品在北方非常畅销,货款回笼正常及时;经营管理正常;财务指标健康;没有其他对外担保,也没有参与民间借贷;老板在当地口碑很好,没有不良嗜好,并且还是一个文学爱好者;这次需要500万资金度过难关。但该企业目前不是浙商银行的客户。我当即要求支行与当地政府和监管部门沟通,要求其他银行不再抽贷,浙商银行提供500万元贷款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也为当地解决担保链风险提供一个方案。贷款发放后,企业救活了,也使其他贷款银行的几千万贷款避免成为不良资产,同时一些原来已经抽贷的银行又回过头来给企业贷款了。更重要的是,当时各地担保链危机正在蔓延,这笔贷款为当地解决担保链困境提供了一个典范,受到了政府和监管部门的高度肯定。

这笔贷款的成功,既体现了一家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责任担当,也体现了一家银行的风险把控能力,更是一次成功的品牌营销和推广。

银行立足本业,支持实体经济,不是一句空话,更不应该是盲目的。支持实体经济,首先必须对市场风险、企业风险等有深刻的认识,有风险管理的专业能力,在确保银行自身安全和盈利的前提下支持实体经济。每家企业都有它的生命周期,如果企业已经处于生命周期的最后时间,再给予救助已经毫无意义。所以,银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也是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过程。

其次,由这笔贷款,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多元化融资渠道的条件下,企业和银行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所谓关系,是相互的,不是单向的。银行和企业,不应该回到以前那种“主办行”制度下的准绑定关系,而是要建立一种相对长期的、市场化的相互信任关系。我们要建立法治化的市场体系,就是要建立市场主体间的信任关系。这需要企业及企业家深刻认知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的运作规律,认识不同融资渠道的特点和风险,以及这些风险对管理企业资产负债的影响。企业,无论什么所有制,必须赢得市场信任,而不是博取舆论的同情。我们说企业家有冒险精神,是应该建立在信誉基础上的冒险,而不是拿自己的市场信誉做赌注。这方面的讨论,也需要避免民粹化情绪。

以上从三个不同角度的回顾,是想说明,4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一个全社会对市场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市场并没有什么认识,以为市场就是如同菜场之类的地方,更多的讨论是围绕着怎么尊重价值规律、经济规律,还有讨论的是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以后才逐步认识各种各类的市场,比如金融市场、大宗商品市场、各类要素市场等,并进而从发展商品经济提升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本以为市场只是一个追逐利益的地方,以后逐渐认识到健康的市场、有效的市场必须是法治的市场。发展市场经济,不仅需要法规制度的保障,更需要人们具有市场意识、法治意识并将这些意识变成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因此,市场经济中,对人的管理,不仅仅需要物质利益刺激,也不仅仅是绩效挂钩。市场经济需要完善的法治,法律不仅要保护各市场主体的权益,更要创造一种自然的诚信社会。

进一步高水平的改革开放,虽然困难重重,但只要不断提高对市场的认识,尊重市场、发挥好市场的作用,就能克服各种困难,取得成功。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需要对市场有深刻的认知。有效发挥政府作用,是为了保障市场的有效运行,更好的激发市场的积极作用,抑制市场的消极作用,这同样需要对市场有深刻的认知。有效发挥政府作用,就经济体系而言,绝不是在市场之外另搞一个经济领域。所以,发挥政府作用,目的依然是发挥市场的作用。认识市场,不是抽象的概念提炼,是非常具象化的行为。市场的组成不仅仅是买卖双方,政府、法规政策等都是市场的组成部分。不同市场的运行机理,不同市场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政府行为与市场运作的相互影响,市场主体包括个人在政府政策影响下的市场反应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具体的。

当年吴淞码头一声汽笛,开启了我的知青生活。虽然已是上山下乡运动的尾声,知道知青的苦难,但迷惘之际,内心依然充满对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憧憬。这是年轻的好处,无论眼前多么黑暗,总是向往着未来的光。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依然年轻!

来源:公众号墙裂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香港   改革开放   贷款   作用   风险   关系   银行   工作   市场   企业   刘晓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